黃凌凌 胡 蕊
摘 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技能人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才的綜合職業能力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本文以中職院校分析化學課程的改革為例,按照專業群內資源共建、共享的原則,根據一體化課程教材的開發路徑,探索在專業群建設背景下,一體化課程教材改革的策略與途徑,為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中職院校教育質量創造條件。
關鍵詞:專業群 一體化教材 分析化學課程
課 題:本文系廣西職業教育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發展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職院校為了滿足市場經濟和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積極推進工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教材改革以教學模式改革為基礎,教材既是體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載體,也是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產物。2019年,筆者所在學院為了提高學院辦學水平和社會聲譽,緊跟中職院校發展的步伐,以原有國家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的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為核心專業,組建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以及環境保護與檢測專業的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群。分析化學課程和分析化學實驗與實訓課程是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群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本文以分析化學課程的改革為例,結合筆者所在學院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群人才培養的現狀,提出專業群視角下,一體化課程教材開發的思路和做法,使之適應專業群共享課程的需要,以促進專業群的內涵建設。
一、一體化課程教材改革的背景與意義
2010年,筆者所在學院被確定為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立項建設單位,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是4個重點支持專業建設項目之一。以此為契機,筆者所在學院加大了專業建設的力度,開始進行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改革,先后開發了試樣的采集與處理、樣品的滴定分析、樣品的簡單儀器分析和樣品的大型精密儀器分析等多門專業核心技術課程一體化教材。2019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每3年修訂一次,并根據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更新專業教材。因此,在專業群視角下,及時調整更新,開發適應其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一體化課程教材,并在專業群內實現資源共享,勢在必行。
二、傳統分析化學課程教材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職院校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將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分開進行,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多采用分析化學課程和分析化學實驗與實訓作為該專業的理論課和實訓課教材。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傳統教材無法以學生為中心,以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培養目標,難以培養出符合現代企業要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2011年,筆者所在學院通過行業企業調研分析、工作分析、遴選出實踐專家,召開實踐專家會,提取典型工作任務,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一體化課程,并進行學習任務設計、完成學習任務設計方案,最終開發出樣品的滴定分析,將此作為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的核心技術課程一體化課程教材。雖然該教材是以企業的具體工作任務為載體,通過引導問題讓學生獲得完成該工作任務必需的專業知識,但由于課堂的開放性較大,教學進度還是難以把控。學生基礎差異大,給教學組織帶來一定困難,影響教學進度;配套的信息資源不夠完善,教學資源不夠豐富,教學手段不夠多樣化;該教材將具體的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每個學習任務按照學習準備、計劃與實施、評價與反饋三個環節進行編寫,教學環節跨度較大;該教材的學習任務針對的是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教材內容不能滿足專業群內環境保護與檢測以及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的需要,無法在專業群內實現資源共享。
三、一體化課程教材的改革成效
(一)專業群一體化課程教材的開發情況
近年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石油化工產業迅速發展,工業園區的環保監測工作越來越受到重視,東盟進出口產品貿易量不斷增加,第三方檢測機構迅速增加。基于以上因素,本著課程、師資、實訓基地共建共享的原則,2020年,筆者所在學院通過企業調研,分析國家、地方區域經濟,行業和企業對從事工業分析與檢驗類人員的具體要求,結合本專業群學生就業趨勢,提取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特點,將工作和學習相結合,根據中職院校的實訓條件,將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一體化課程,二次開發了同時適用于工業分析與檢驗、環境保護與檢測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樣品的滴定分析、樣品的常規儀器分析和樣品的大型精密儀器分析3門核心課程教材。
(二)樣品的滴定分析教材編寫的思路與分析
1.教材內容的選定
樣品的滴定分析作為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群)核心課程教材,按照當前職業教育“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改革理念,編寫了10個學習任務,涉及化工產品分析、水質檢測和食品檢驗等常規項目,不再只是針對化工產品的檢測,可以同時適用于專業群內3個專業。檢驗方法包括酸堿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還原滴定,以及直接滴定、返滴定和置換滴定3種方式,在編寫過程中同時關注學生的認知程度,首先要學習完成任務所需的相關專業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以此指導工作任務的實施,獲得感性認識后,再進一步學習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更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應用。
2.教學流程的設計
在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中,學習任務來自企業的代表性工作任務,教材的編寫過程參照完整工作過程的步驟,按照“做什么—如何做—嘗試做—如何做好—做得好”的思路來設計各個學習任務。每個學習任務都是按照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制訂與審核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與改進和評價反饋6個環節進行設計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檢驗方案的制定與審核、工作過程的自查與互查、實驗結果的評價等方式,培養學生語言表達、溝通協作、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企業工作元素的滲透
通過任務描述,讓學生了解到企業化學檢驗員崗位的主要工作過程和相關勞動組織關系。同時還提供了企業的任務委托單、實驗數據原始記錄表和檢驗報告單等創設或模擬工作環境。例如,在生活飲用水總硬度的測定學習任務的二次開發中,在明確任務環節中提供任務委托單,要求學生能夠識讀委托單,并列出監測對象、分析項目、依據標準、監測頻次、監測性質和任務名稱等任務要素。在檢查與改進環節中引入檢驗報告單,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測定結果填寫檢驗報告單,并且判斷測定結果是否達標。
4.任務評價體系的構建
在前期編寫樣品的滴定分析教材時,對于評價反饋環節雖然也是采用了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模式,但是評價指標不夠具體,評價環節不夠完整,導致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評價反饋環節比較困難。因此在樣品的滴定分析教材的二次開發中,采取了多環節、多主體的評價模式,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檢查與改進環節通過自查操作是否符合要求,互查實驗數據和處理是否規范正確,教師點評測定結果是否符合允差要求,自查和互查7S管理執行情況及工作效率,對學生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過程跟蹤,為評價反饋時個人自評、組內互評、其他小組和教師評價提供參考依據。個人評價增加了測定操作的規范性評價指標,組內評價注重數據處理過程,組間評價可以側重于制訂與審核計劃環節,教師評價則可以側重于計劃的制訂情況和實驗測定結果。整個評價過程評價指標更加具體、完整,更符合整個任務的完成過程。通過多維度、多側面的綜合性評價,能夠更加客觀、合理、科學地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5.配套教學資源的開發
為了配合教學,按照教材建設思路和要求開發每個學習任務,筆者所在學院開發了相應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和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以圖文并茂、聲像并舉、形象直觀的方式為學生創設各種學習情境,能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利用云班課線上學習平臺,將知識點、活動任務與微課、自測練習等資源關聯起來,為學生課前學習及課后學習提供教學資源和平臺,從而滿足不同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
四、小結
總之,工學結合一體化教材改革是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基礎,在專業群建設的背景下,根據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分析化學課程的教材改革勢在必行。
依據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學生的就業情況,靈活調整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流程并開發配套的教學資源,有助于實現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深度融合,促進專業群內資源的共建、共享,推動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改革,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促進中職院校課程建設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褚穎.“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建設探索與實踐:以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建設為例[J].中國農業會計,2020(4).
[2]王蕾.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湖北農機化,2020(2).
(作者單位:廣西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