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
摘 ?要:在一些數學課堂教學中,個別老師過分注重“生活化”的教學而忽視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數學思維的發展。本文從《搭配問題》的案例中“尋根刨究”,探求生活情境和生活經驗的聯系和區別,揭示提高學生深度學習能力以及提高數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活情境;生活經驗;深度學習;數學素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這一段話似乎成了現在愈演愈烈的“數學生活化”的“鐵證”。經常有教師把教學中靜態呈現(學生不感興趣)的數學問題轉化成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現實情境中揭示有關數學問題,使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需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理念本身并沒有問題,但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如果這種教育理念被課堂教學異化,那么,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就可能僅僅收獲了“熱鬧”。
一、“生活情境”≠“生活經驗”
一位教師上《搭配問題》一課時,按這樣的程序進行新課教學:
1. 引入:出示周一的菜譜(排骨、青菜、南瓜),讓學生進行一葷一素的搭配,初步感知搭配的意義。
2. 展開:出示周二的菜譜(牛肉、雞肉、白菜、豆腐、土豆),讓學生按照一葷一素自由搭配,體驗有序搭配的優勢。
3. 鞏固:出示周三的菜譜(牛肉、火腿、鴨肉、白菜、海帶、南瓜),讓學生思索一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有什么規律?
4. 應用:超市購物(在眾多商品中選一瓶飲料,兩樣主食、三樣副食)。
整節課充斥著濃郁的“生活味”,學生看到的、說出的、寫下來的全部是菜名,學生在研究排列方案時為了寫這些菜名,教師為了板書學生的搭配結果,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更多關注的是情境本身。此時,生活情境倒成了分散學生注意力的因素,沖淡了本節課的學習主題,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試想,這樣的“數學生活化”,怎能使學生一節課的收益“最大化”呢?
數學應該姓“數”,不可一味地把數學降低到生活的原始層面,過分“生活化”的課堂教學違背了數學課本身的教學要旨,發展的只是學生數學能力以外的東西。數學課堂的教學任務就應該是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常常有個困惑,學習數學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只是為了簡單地應用于生活的加減運算,如果真如此,只要教會學生使用計算器就可以了。事實上,數學學習的最大價值在于“思維的體操”的功能,若干年后我們記得的不是數學公式、定理等,更多的是那些抽象的、看不見、摸不到的數學思維。因此,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舉三反一,從生活問題進行“數學化”地思考,提煉出數學問題,構建相應的數學模型,然后舉一反三,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模型解決生活問題,深化認識。也就是說,生活問題是來龍和去脈,數學問題則是核心。
不妨來重新研讀如上所述《數學課程標準》中的這段話,要注意的是,從“生活經驗”出發并非從“數學情境”出發,“生活經驗”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一個數學學習的工具、橋梁和鋪路石,而不是教學最終的目的,要注意“生活情境”在整節課中的比重。在很多課堂中,教師缺乏對生活情境的有效提煉,忽視了從數學的橫向聯系(即“從生活到數學”)走向縱向提升(即“數學內部演變”),導致學生的思維還在水平面上滑行,上述案例中就有相當多的學生僅沉醉在美食中,而把相關的數學思考拋在一邊。面對生活情境,學生往往被豐富多彩的外在所吸引,而真正有價值的數學思考卻淹沒其中,不為學生所關注。作為教師,面對這種情況,要作深度思考,該如何有效地呈現“生活情境”,巧妙地處理好“生活經驗”與“生活情境”的關系?借此為深度學習提供思考的素材。
二、讓生活經驗數學化
如另一位老師執教《搭配問題》,老師也是從營養搭配這一生活經驗入手,導入新課時出示周一的菜譜(排骨、青菜、南瓜),讓學生進行一葷一素搭配。然后,教師組織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組內交流,指名匯報,互動評價,重點讓學生理解怎樣搭配才能有條理有順序,以及解決搭配的兩種策略。第二次活動,用符號代替實物,用連線代替擺放,幫助學生向抽象思維過渡。第三次活動,增加兩種不同食物的代替符號,使學生用連線的方法無法找出搭配的方法和結果,學生產生認知需求,從而進入深度學習,探究出多少種搭配方法與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如上所述,教師引導學生經歷從實物表征到符號表征,再到數字表征的探究過程,洞悉其中蘊涵的規律。然后再引導學生對此規律進行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哪些生活現象符合這樣的規律,引導學生的思維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學生列舉大量的案例,從而深刻體會到算式的簡約和情境的豐富。
這樣的數學教學,學生經歷抽象、歸納、提煉、總結的過程,進行了“數學化”地操作,圍繞數學模型進行深度思考。關于“搭配問題”,其實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到四年級再學這個數學知識就是讓其在已經掌握了簡單的搭配方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怎樣在搭配時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并建立數量關系,把生活中的數學提升一個高度。學生數學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學生不斷積累和不斷感悟的過程,必然呈現出螺旋上升的態勢,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一起來維系這種生活與數學之間的動態平衡。
三、從生活經驗走向數學能力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十分重視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所以許多老師喜歡創設一些漂亮、有趣的生活情境、故事游戲情境等,卻很少考慮在這些情境中是否存在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能否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我認為即使一個情境不是從生活引入,但它提出了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它對數學的教學也是有效的。
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數學教學需要一定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應用數學,但生活化的情境應該是有選擇的,它應當是為了數學學習服務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才是最根本的目的。陳鶴琴先生曾說:“孩子的知識是從經驗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戲。”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將生活經驗作為數學工具,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增長生活經驗,在生活經驗中發展數學能力,在這種動態的平衡中使得兩者相得益彰。
(責任編輯:胡甜甜)
參考文獻:
[1]陳虹. 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生數學問題提出的教學策略研究[J]. 試題與研究,2021(26):37-38.
[2]劉金榮. 讓學習真正發生——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 中小學教學研究,2021,22(05):68-72.
[3]賴梅治. 深度學習下小學數學教學探究與實踐[J]. 試題與研究,2021(24):85-86.
[4]顧潔. 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J]. 新智慧,2021(2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