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嫻
【摘要】本文論述小學語文古詩文吟誦教學實踐,建議教師先提升吟誦的認知度,奠定應用基礎;然后找準切入點,推動吟誦入課堂;最后優化實踐策略,提高吟誦教學效率。
【關鍵詞】古詩文 吟誦法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3-0052-02
中國詩詞歌賦的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多姿多彩。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雖說詩詞歌賦的創作表達形式有所變化,但其表現形式通常離不開唱、吟和誦。其中吟和誦更能充分表達古代詩詞的韻味,令讀者深刻領略當中的意境和底蘊。當下的古詩文教學,漸漸丟掉了吟誦法,導致學生在朗讀古詩文時,只得其象,不得其境,又或者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要更好地傳誦經典、傳承詩詞歌賦文化,教師應在教學的過程中重拾吟誦方法,讓學生領略古詩文優美意蘊的同時,還能傳揚吟誦這一文化傳統。
一、提升吟誦認知度,奠定應用基礎
吟誦是古代教育的一個基本方法,對中國古代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經過歷史的變遷以及教育的不斷改革發展,吟誦這一方法逐漸湮沒在各種新穎的教法當中。在當今時代,要重新將吟誦引入課堂,前提是提升其認知度,通過多樣化的傳播形式,讓大眾認識吟誦在教學中的價值與優勢。
具體采取什么傳播形式提升大家對吟誦的認知度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專家講座。利用這個形式傳播的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可參考性,因為大多數人對專家的話具有比較高的信任度。專家開展關于古詩文吟誦知識的講座,對教師、家長或者其他的公眾進行教育和引導,可使他們意識甚至認清吟誦這一教育方式的重要性,也為這一教育方式的傳承和發展奠定思想基礎。第二,誦讀比賽。主要指在校園內部或者社區內部組織朗誦或者吟誦的比賽活動,這樣的傳播形式普及面比較寬廣,不局限于學生參與,讓更多的人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提升對吟誦的認知程度。第三,網絡傳播。網絡時代到來后,人們使用互聯網的頻率增加,尤其在當前“互聯網+”的背景下,網絡可以作為一種出色的傳播媒介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利用網絡的形式傳播吟誦優勢明顯,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自由選擇公共網絡平臺、自媒體平臺或者個人社交平臺,如網站、博客、微信公眾號、論壇等,把吟誦的文化知識更快、更便捷、更高效地傳播出去。
二、找準切入點,推動吟誦入課堂
(一)以學科課程標準為切入點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內容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因此,課程標準可作為教學的依據,也可作為教學評價的標尺。教師理解、掌握課程標準的理念和內容,是進行教學的基礎。吟誦是讀書的一種方式,可歸為閱讀范疇。對課程標準進行深耕,找到“閱讀”內容中關于誦讀的要求,即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將吟誦引入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應用中。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最新的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不同學段對誦讀有不同的目標與要求,例如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與內容包含“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3~4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與內容包含“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第三學段(5~6年級),“閱讀”教學的目標與內容包含“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雖然課程標準中沒有明確提及“吟誦”這一方法,但教師可以由誦讀的要求引申到吟誦,如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的要求中,關于“語調、韻律、節奏”的要求可以理解為吟誦的要求。找到這一依據,教師需重新思考傳統吟誦方法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并且依照課標、立足教材梳理吟誦教學思路,設計“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吟誦教學任務,讓學生從第一學段開始接觸吟誦方法,逐漸過渡到靈活運用吟誦方法,在讀時把握準確的語調、韻律、節奏,深切體味古詩文的優美意境與深厚內涵。
(二)以學科教學需求為切入點
小學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讀”是其中一項重要教學內容。而語文教材中文字材料十分豐富,學生需要通過誦讀、朗讀、默讀等多種閱讀形式,熟悉教材、積累語言、體驗情感,以及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基于語文學科這一教學需求,教師應該以此為切入點,對教材中的經典詩詞歌賦加強閱讀教學。吟誦作為一種自古沿用的教學方法,因為各種原因在當今的教育教學中已不受重視。近年來,學習國學的熱潮逐漸被掀起,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也入選許多古詩文內容,如統編語文一年級教材中就有《詠鵝》《江南》《憫農》《春曉》《贈汪倫》《靜夜思》《池上》等14首古詩詞,說明語文教育越來越關注古詩文等經典國學文化的傳承發展。為了配合這些內容的教學,除運用常規的方法教學,運用古法吟誦可以說是一種創新。吟誦教學,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古人學習的方式,體會古代文人墨客作詩賦詞的風雅,加深對歷史文化的理解;且在吟誦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詩詞的旋律音韻特性,學習控制運用“語調、韻律、節奏”,形成吟誦的腔調,加強對詩詞音樂美學的理解。
三、優化實踐策略,提高吟誦教學效率
(一)營造吟誦氛圍,提升吟誦興趣
古詩文蘊含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知識,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精神文化代表,但由于其行文格式與學生熟悉的白話文不一樣,加上其創作的年代久遠,學習起來會給人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尤其對小學生來說,古詩文難以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也是他們學習的一個難點。對此,教師應該改變常規古詩文教學方式和形式,加入吟誦的策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營造吟誦氛圍是實施吟誦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學校語文教研組可以牽頭組建一個吟誦社團,給學生創造一個吟誦交流、吟誦展示的平臺;教師可以布置古色古香的社團教室環境,讓學生穿上古風服飾上課,體驗古人吟誦詩文的情景;上古詩文課程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創設情境,讓學生沉浸在吟誦的氛圍中。這些策略的應用,使學生能夠真正地體味古詩文的美學內涵,并對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古詩《梅花》教學為例。筆者先采用梅花等道具布置教室,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梅花園中;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名家朗誦《梅花》的音頻,為學生掃清字音障礙;接著為學生講解該詩創作的背景,整體感知該詩蘊含的意境;接著指導學生感悟詩人當時的心境,再鼓勵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分享,進一步體會詩人孤獨艱難的心情與梅花傲雪的共通之處;經過層層鋪墊,最后進入吟誦環節,讓學生在吟誦過程中產生共情。
(二)反復吟誦,提升鑒賞能力
由于小學三個學段對誦讀的要求不同,因此吟誦教學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一、二年級的教學對象是初涉古詩詞的低學齡學生,想要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團隊的力量,將小學必背的古詩文進行分類、整理,最后匯編成冊。對同類詩文進行反復吟誦,實際上是運用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策略,能加深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提升學生古詩文鑒賞的能力。
如以“梅花”為意象,匯總包括王安石的《梅花》、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盧梅坡的《雪梅》等詩詞,統一安排在吟誦社團進行教學。教室場景的布置圍繞“梅花”主題,如在四周的墻上張貼一些描繪梅花的畫或梅花攝影作品,在講臺或窗邊擺放一些梅花工藝品,同時播放一些展示詩人吟誦風采的古風影視劇。在氛圍的烘托下,學生的心境發生變化,會不由自主地模仿影視劇中的詩人吟誦詩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出存在的問題,指導學生反復吟誦,體會古詩文所要表達的意境,體味古詩文中的真情實感,讓學生逐漸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
(三)統一規范發音,凸顯吟誦韻律
在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引用吟誦策略需要保持高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即在一些硬性要求上,如節奏、平仄、押韻等方面,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樣才能讓學生對吟誦的方式、方法達成共識。我國的語言系統從古代時候就開始發展,如今已經形成比較規范的語言發音系統。其中吟誦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對古詩文的誦讀方式,最初的時候是有曲調的,所以古詩詞普遍被認為具有平仄、節奏、押韻等音樂特性,蘊含著豐富的藝術美學因素。因此,在指導學生吟誦古詩文時,需要重點關注其發音情況。
其一,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平聲是沒有升降的,音調綿長高揚;而仄聲的三聲是有升降的,音調短促清澈。在吟誦中注意平仄交替,有利于聲調多樣化,顯示詩文的韻律美。其二,節奏的學習也是古詩文吟誦的一個關鍵性內容,傳統的吟誦有腔有調,節奏完全依照自然的聲律劃分。吟誦出節奏,能夠展示古詩文整齊勻稱、朗朗上口的韻律美。如《春曉》一詩,采用的是二二一節奏劃分方式,這是五言詩基本的,也是最經典的聲律節奏,這樣的聲律節奏意義在于表現詩句更具頓挫、變化之美。其三,古詩文中,尤其是古詩詞,特別注重押韻的學習。“押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統一,使朗誦或詠唱時的音調和諧優美。一般而言,古詩的押韻規律都是偶句押韻,如《憫農》中,第二句“汗滴禾下土”的“土”和第四句的“粒粒皆辛苦”的“苦”,都使用了相同的韻母“u”,因此讀起來朗朗上口、和諧自然。
學生認識吟誦中平仄、節奏、押韻等發音的要求,并掌握其中的規律,能夠凸顯吟誦的韻律美感,同時有助于推動吟誦法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
總體而言,要重拾吟誦法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需先通過多種傳播形式,提升吟誦的認知度,為其進入課堂奠定思想基礎;其次要找準切入點,展示吟誦法的優勢與作用;最后要優化吟誦法的實施策略,通過營造吟誦氛圍、反復吟誦、統一規范發音,提高教學的效率。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廣西考試招生和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經典詩文吟誦實踐研究”(課題立項編號:2018ZJY2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時 嫻(1992—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二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現就職于南寧市中興小學,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