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歡
摘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的宗旨,其中科學探究是人們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激發興趣為前提,想盡辦法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積極情感,喚起他們探究學習的意識,從而變“接受學習”為“主動探究”,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科學探究是人們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可結合這些活動,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實踐和實驗活動。通過科學實驗、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主動實踐的學習習慣。本文從以上幾點入手,探討科學探究在教學中如何實施。
關鍵詞 科學探究 激發興趣 思維引導 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05.026
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Scientific Inquiry
HUANG Xiaohuan
(Dongguan Daojiao Education Management Center, Dongguan, Guangdong 523177)
Abstract: To cultivat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is the purpose of science curriculum, and scientific inqui? r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people to explore and understand nature and obtain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each? ing, teachers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ag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ake stimulating interest as the premise, try their best to create situations to make students have positive emotions of"I want to learn" and arouse their awareness of inquiry learning, so as to change "accepting learning" into "ac? tive inquiry", and the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Scientific inquiry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ex? plore and understand nature and acquire scientific knowledge. Inquiry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students to learn science. The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urriculum standard advocates diversified learning methods based on inquiry learning to promote students’ active inquiry. Teachers can combine these activities to guide student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practice and experimental activities purposefully and consciously. Through scientific experi? ment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we can develop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cultivate their learning habits of active practice. From the above poi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lement scientific inquiry in teaching.
Keywords: scientific inquiry; stimulate interest; thinking guidance; practice
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的宗旨,其中科學探究是人們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那么科學探究在教學中如何實施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動力。正如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殊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追究問題罷了。在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以激發興趣為前提,想盡辦法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我要學”的積極情感,喚起他們探究學習的意識,從而變“接受學習”為“主動探究”,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有一位教師在執教《物質變化了》一課時的課堂導入如下:
教師拿出氣球問:“有什么辦法把它吹大?”
學生回答:“嘴巴、打氣筒……”
教師看到學生積極性很高并沒有立刻制止,而是拿出了一瓶東西套在沒氣的氣球上將它吹大了,學生看了這個演示過程非常驚訝,紛紛追問:“為什么這么神奇?”“這是什么?”……這時,教師引出主題:“剛才大家看到的現象是由一些物質產生了新的物質,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的。”教師立刻板書“物質變化”了。學生帶著好奇心進入了探索。
又如在執教《有趣的釣魚玩具》一課時,教師結合生活創設了如下情境:
教師問:“今天天氣雖然冷,但老師很想帶大家去釣魚,并讓大家感受一下釣魚的樂趣。”(教師選派一男一女進行釣魚比賽,結果男生一條也沒釣到。)
比賽結束后教師問:“這是為什么呢?難道是技術不行嗎?”(在比賽中得出了這樣的結果,男生肯定不服氣,各種各樣的猜疑都出來。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激發其興趣。)
這時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觀察釣魚竿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細心觀察發現女生的釣魚竿上有磁鐵,男生的沒有。
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小魚嘴上有什么?”(鐵)這時教師不忘引導學生發現“磁鐵可以吸引鐵的物質”。
教師進一步提問:“如果取下魚嘴上的小圓片(鐵),還能釣起小魚嗎?”
學生回答:“不能,因為磁鐵可以吸引鐵的物質,沒有了鐵,就釣不到小魚。”
從《物質變化了》和《有趣的釣魚玩具》案例來看,教師利用教具巧妙地創設場景,激發了學生求知欲和興趣,為進一步探究打下了基礎。
引導猜疑,尋思探究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是人們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學的科學知識,通過創設環境、教具、活動等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激發學生思維后,在已有的感知和猜疑的基礎上探索,會比教師直接講授或演示更有趣、更深刻。如教師在《有趣的釣魚玩具》中結合課本設計活動。
猜猜圖中哪些物體可以被磁鐵吸引?(3~5個學生回答,無論對錯,教師不急著評價,臉上總是帶著微笑。在學生充分猜疑、尋思后,教師讓小組長拿出活動2的教具,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
實驗后進行投影展示,說一說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通過猜疑、尋思、小組合作探究進一步明確“磁鐵可以吸引鐵的物質”。)
教室里有哪些東西可以被吸引?你們家里呢?其他地方呢?(進一步激發猜疑,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精神。)
從剛才的案例來看,教師設計這個的釣魚比賽,激發學生在愉悅、寬松、平等的氣氛下敢于參與,讓各種大膽的猜疑把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活躍性推向探究,使課堂氣氛動起來,為下面的活動進一步探究打下了基礎。教師在學生初步小結磁鐵可以吸引鐵的物質后,利用了出示活動手冊中第8頁的活動既能鞏固練習又能做到猜疑、探究。活動中讓學生經歷充分猜疑、實驗探究、大膽說發現、擴展猜疑、發散思維、再次探究的過程。
教師如何引導猜疑、尋思、探究?我認為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精心準備必備材料。豐富的、有結構的材料能激發學生的靈感,活躍他們的積極思維,從而讓他們創造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否則科學探究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例如《有趣的釣魚玩具》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有磁鐵、無磁鐵的釣魚玩具,還提供了回形針、螺絲釘等,讓學生通過初步驗證磁鐵能吸引鐵的知識。
(2)創設有價值、可探究的問題。科學課中的探究不是學生隨興所至的自發探究,而應該是符合教學目標規定性的有價值的探究,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篩選,從中選取具備探究價值、有條件研究的問題作為要探究的問題。如執教《蝸牛與蚯蚓》一課時,學生觀察了蝸牛后,提出“蝸牛和蚯蚓有沒有嘴,蝸牛和蚯蚓的眼睛長在哪里,蝸牛和蚯蚓吃什么、怎樣吃,蝸牛和蚯蚓怎樣運動”等近30個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后,很快確定了有價值、可探究的問題:“蝸牛和蚯蚓都沒有腿,它們是怎樣爬行的呢?”“蝸牛和蚯蚓主要利用身體的哪些部分進行運動?”在學生有目的地觀察與記錄下,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比較“蝸牛和蚯蚓參與運動的身體部位有什么不同”,從而對“蝸牛和蚯蚓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展開討論并歸納。
(3)讓探究成為主要形式。科學課要打破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就要注意讓探究成為主要形式這個理念來備課。例如《有趣的釣魚玩具》一課中,大多數學生對磁鐵能吸引鐵是有生活經驗的,如果教師單純地把磁鐵能吸引鐵演示一下并告知學生結果,大多數學生都會理解與明白。但為什么教材卻要設計為“有趣的釣魚玩具和兩個活動”讓學生實驗探究呢?因為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發現和提出生活實際中的簡單科學問題,并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予以解決,在實踐中體驗和積累認知世界的經驗,提高科學能力,培養科學態度,學習與同伴的交流、交往與合作。
結合實踐,引導探究
開展觀察、實驗活動,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學習方式。小學科學教材中基本上每節課都設計了幾個活動,教師可結合這些活動,引領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科學實踐和實驗活動。通過科學實驗、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主動實踐的學習習慣。
如在執教《物質變化了》中的活動1“各種各樣的物質變化”時,教師以“蠟燭實驗”為例進行教學:
1.分組:四個同學為一組,選出一個組長、記錄員等。
2.出示實驗步驟(投影):
(1)由組長點燃蠟燭,并固定在桌上;
(2)每位同學說出觀察的現象(如顏色、狀態、形狀、氣味等方面),由記錄員記錄,并一起小結蠟燭燃燒的現象;
(3)觀察結束后,組長吹滅蠟燭,放回原位,強調注意用火安全。
3.請一位同學大聲朗讀實驗步驟。
4.觀察結束后,請學生思考:蠟燭燃燒后有新物質產生嗎?為什么?
5.學生實驗,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生觀察記錄。
6.匯報總結。討論:蠟燭越燒越短了,它去哪里了呢?蠟燭溶化的過程中有沒有生成新的物質?
從這個案例來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關鍵是從指導課堂實驗入手。動手前先動腦,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活動中手、腦、眼、鼻、耳多種器官并用,及時捕捉事物的細微變化,善于分析現象產生的原因。從直觀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養成動手與動腦結合的學習習慣。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動腦和動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在讓學生利用有結構的材料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要讓他們動手操作,更要組織他們在動手操作前先動腦進行猜想,在實驗后進行研討、解釋,這樣才能體現出探究的本質,才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