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學徒制建設中存在的企業積極性普遍不高、師資隊伍不夠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政策激勵不到位等問題,論述校企合作背景下中職學校學徒制建設的途徑,提出齊抓共管,多措俱下,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提升“雙導師”的素質;進一步完善實訓基地建設,確保學徒制的有效實施;增加資金投入,穩步推進學徒制的實施;深化校企合作,深度開展學徒制建設工作等做法。
【關鍵詞】學徒制 校企合作 雙導師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058-03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推行學徒制已經成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職業學校是為企業輸送人才的重要陣地,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職業學校學生培養與社會培養存在一定的脫節,這不僅加重了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導致企業遭遇“用工荒”。因此,中等職業學校應該轉變辦學理念,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推行現代學徒制,這樣可以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接軌,推進產教融合,從而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為企業和社會輸送更多技能型人才。
一、學徒制建設的內涵
學徒制在我國由來已久。學徒制一般是徒弟在師傅的帶領下,學習某些技術、手藝或者知識。由于原來的教育系統不夠完善、教育類型比較單一,學徒制也曾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工業革命使機器生產逐漸代替了原有的手工生產,再加上國家大力發展教育并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教育系統,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進入學校接受正規的專業化教育,導致學徒制在我國逐漸沒落。不過,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卻能夠在教育系統中推行現代學徒制,加強學校培養與企業、社會的聯系,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技能,而且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對各類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給職業學校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對中等職業學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職業學校在學生培養方面存在技能不足的問題,中職畢業生不能夠完全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因此,為了快速適應社會的需求,職業學校應更加注重加強與企業的合作,推行現代學徒制。現代學徒制下,學習者既是學生也是學徒,由學校和企業對其進行雙重培養;在學生學習結束后,學校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證書,并引導畢業生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實施學徒制建設的必要性
(一)應對當前就業壓力的需要
當前,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越來越高,與高等院校相比,職業學校學生的專業知識不占據優勢,若是專業技能再不突出,職業學校學生在社會競爭中就會處于劣勢地位。而職業學校原有的培養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人才培養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必須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推進產教融合,加強與企業、社會之間的聯系,在學校推行現代學徒制。這樣,學生畢業后可以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直接就業,既提高了學生培養與企業就業之間的銜接性,又緩解了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壓力。
(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中人才的需要
隨著近年我國經濟的發展,企業處于不斷轉型和創新之中。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人才,而現階段中職教育難于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阻礙了經濟發展的步伐。企業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下每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新員工的培訓,而推行產教融合,將學校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銜接,可以為企業提供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從而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三)改革現有教學弊端、響應國家政策的需要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家逐漸認識到現有職業教育模式的弊端,因而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開展學徒制教學試點,促進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截至目前學徒制試點教學已經呈現出一定的效果。因此,應該進一步普及學徒制教育,加強企業與學校的合作,整合社會資源與學校資源,從而減輕社會就業壓力,推動經濟進一步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職業學校學徒制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參與積極性普遍不高,影響學徒制的推進
現代學徒制的進一步完善需要企業的充分參與,只有強化企業的作用才能促進學徒技能的提升。但是,學徒的培養對企業而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企業在與學校加強合作的過程中,會對其原有的生產進度或生產計劃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短期內會降低企業的經濟效益,因此,企業在學徒制建設中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學徒制建設是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共同展開的,學習者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生又是學徒,學校只有與企業進行充分的合作才能推動學徒制建設。然而,在推動學徒制建設的過程中,企業和學校在管理方式、教材選擇、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沒有達成一致,導致學徒制建設緩慢,學校與企業的配合度不高。
(二)師資隊伍不夠完善,影響學徒制的質量
雖然校企合作背景下職業學校學徒制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師資隊伍不夠健全問題依舊突出。職業學校教師大多缺乏企業一線的工作經驗,在進行專業知識講解時難以展示最新的企業成果。企業派遣的技能型人員缺乏教育教學經驗,學生之間的溝通又不足,因此企業派出人員的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三)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影響學徒制的實施
職業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實驗設備。而部分職業學校,特別是民辦學校資金短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沒有相對完善和先進的技能訓練基地,導致學徒制建設趨于形式化。
(四)政府機構參與度不足,政策激勵不到位,影響學徒制的推進
學徒制建設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但是,部分政府機構只是把推動學徒制建設當作口號,沒有采取實際的行動給予幫扶,對企業和學校合作中的學徒制建設問題了解較少,而主要關心學徒制建設的成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業和學校的積極性,導致學徒制建設進程緩慢。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加強學徒制建設的策略
(一)齊抓共管,多管齊下,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校企合作背景下學徒制的建設離不開企業的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持,因此,應該采取措施提高企業參與學徒制建設的積極性。在開展學徒制建設中,學校應與企業進行充分的交流,聽取企業的意見,在企業有需要時學校可以通過學徒制培養模式為企業提供一些實質性的幫助;應對企業派遣到學校的師傅給予充分的尊重,使企業師傅享有與學校其他教師平等的待遇。同時,相關政府機構則應該對參與學徒制建設的企業給予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從而進一步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完善學徒制建設。
(二)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提升“雙導師”的素質
現代學徒制的建設離不開學校和企業共同組成的“雙導師”隊伍,因此,應該加強職業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的交流,明確各個教師的教學任務及相應的待遇。學校在一些規模比較大、設施設備比較先進的企業中篩選出一些職業技能過硬、責任感較強的技術專員并聘請其為學徒制建設中的教師,對其需要承擔的教學任務給予明確的劃分并由學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正式上崗,同時享受帶徒津貼或者補貼。同時,職業學校也要提升本學校教師的職業技能,安排教師深入企業內部進行實踐,并且把企業實踐的結果作為考核教師的重要標準和依據,這樣既能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又能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使教師了解企業的先進理念,從而更好地在教學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這種“雙導師”制度既提高了企業參與學徒制建設的積極性,又有利于篩選符合條件的教師或者導師。師資隊伍是有效開展現代學徒制建設的前提,因此,學校應充分激發教師的潛力,加強與企業的交流合作,建立起一支專業技能過硬的“雙導師”隊伍,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的銜接性和契合性。
(三)進一步完善實訓基地建設,確保學徒制的有效實施
職業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實訓基地的建設,學校可以將實訓基地作為企業的車間或者廠房,用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企業可以通過向學校添加設備、引進生產線或者投入資金的方式來改善學校實訓基地的條件,實現學校教學資源與企業產業生產的對接,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企業師傅可以帶領學生深入企業內部觀看生產流程、生產工藝,讓學生實地感受企業工人的操作過程。學生可以將不懂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師傅,由師傅進行專業的解答。必要時師傅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生產線的實際操作,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通過合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來加強雙方的合作,使學校人才培養更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求,進一步增加校企合作契機,從而減輕學生的就業壓力、提升學生的技能素質。
(四)增加資金投入,穩步推進學徒制的實施
合作有利于實現校企雙方的共贏,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因此,政府應給予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一定的補貼,并且給予校企學徒實訓基地一定的資金投入,進一步完善實訓基地的設備設施,以更好地促進校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也可以建立現代學徒制基金委員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學徒培養中來,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減輕企業壓力;大力支持企業新科技成果的研發,對職業學校的貢獻給予一定的獎勵,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穩步推進學徒制的實施。
(五)深化校企合作,深度開展學徒制建設工作
學徒制培養是基于產教融合模式進行的創新型教育,與原有的職業學校培養方式存在諸多不同,因此,應在開展學徒制建設的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學校與企業的交流和合作,就企業的技能要求、學校的課程設置、學徒的管理方式和考核制度、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去向等進行深入細致的交流。這樣不僅有利于增強學徒培養與企業需求的有效銜接,還能夠提高企業參與學徒制建設的熱情,以便學校更好地在學徒制推進過程中合理安排學生的課程,加強對學生的日常管理,使學生在完成學校基礎課程的基礎上更多地深入企業內部,增強工作技能、提升綜合素養,從而成長為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同時,企業通過與學校進行交流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使學徒畢業后能更快速地適應工作崗位,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學校與企業就學徒制建設開展深入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推進雙方的共贏。
當今社會產業經濟迅速發展,需要職業學校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充分展現職業學校的優勢。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建立現代學徒制不僅能為企業輸送技能型人才,還能緩解職業學校的就業壓力,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契合度,從而推動產教融合。在建立學徒制的過程中,應該明確職業學校的定位,設置合理的課程,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完善實訓基地的建設,從而進一步促進校企合作,提升職業學校的競爭力,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改革。
【參考文獻】
[1]黃臻.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背景下現代學徒制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5(15).
[2]張慧,李作聚.校企合作背景下現代學徒制雙主體育人模式研究[J].時代經貿,2020(4).
[3]繆艷菲,毛玲玲.校企合作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山西農經,2016(3).
注:本文系桂林市教育局委托項目“校企合作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桂林市中職學校試點項目為例”(編號:市教職成〔2019〕7號-委托項目2號)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叢會(1977— ),女,瑤族,講師,現就職于桂林市機電職業技術學校,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信息技術。
(責編 唐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