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李雙蕾 唐愛華 陳文輝 蔣云霞


摘要:目的:研究自擬方活血通痹湯外洗治療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踝肱指數(ABI)及神經功能方面的影響。方法:隨機將100例符合DPN糖尿病患者平均分組,對照組以溫水浴足,試驗組以活血通痹湯浴足,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血清Hcy、ABI及神經傳導速度變化。結果:經治療后兩組患者Hcy、ABI及神經傳導速度均比治療前改善,使用活血通痹湯外洗療法后各項指標改善更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活血通痹湯外洗方治療DPN患者療效顯著,改善其神經功能,降低血清Hcy、提升ABI和神經傳導速度,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關鍵詞:活血通痹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同型半胱氨酸;踝肱指數
【中圖分類號】R5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一種常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1]。肢端麻木、怕冷、疼痛是其主要臨床表現。DPN病情進展可發生糖尿病足,重者還會引發患者致殘、致畸現象[2]。為防止糖尿病足等并發癥,有必要在早期開展有效DPN防治。由于其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治療主要是控制血糖結合營養神經、抗氧化應激等治療,但療效欠佳。本文主要探討自擬方活血通痹湯浴足對DPN患者Hcy及ABI及神經功能方面的影響,進一步探討中醫藥治療DPN的機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100例DPN患者,治療均在2018年1月~2020年6月內,以隨機編號分組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男26例,女24 例,平均年齡( 52. 12±5. 34 ) 歲,平均病程( 4.53±1. 58) 年;試驗組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齡( 53. 08±4. 35) 歲,平均病程( 4.65±1. 64)年。兩組一般資料未見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制定)[1]中DPN診斷標準。中醫血虛寒凝型DPN入選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1)主癥:感覺異常、麻木(襪套感、蟻行感等);(2)次癥:肢端發涼,疼痛;(3)舌脈:舌質淡、黯,或伴舌體胖大,苔薄白,脈沉細或弱。中醫血虛寒凝型DPN的診斷標準為符合主癥之一或符合兩項次癥。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中DPN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血虛寒凝型DPN標準;(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參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1]制定):(1)年齡在30歲以下或70歲以上者;(2)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經病變。
1.3治療方法:對照組予溫水外洗+口服甲鈷胺治療;試驗組予活血通痹湯外洗+口服甲鈷胺治療,試驗用藥活血通痹湯處方:當歸20g、透骨草45g、紅花15g、艾葉30g、川、草烏各10g、桂枝20g、赤芍20g、川椒20g、制乳香20g、沒藥20g,常規煎湯取汁,稀釋至適量,約3000ml,泡洗病變部位(手或足),水溫保持在35℃~40℃左右,每次30分鐘,每日一次。2組療程均為4周。試驗前后對患者Hcy、ABI及神經傳導速度進行統計分析,總結試驗結果。
1.4療效指標: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踝肱指數(ABI):Hcy水平測試方法選用酶聯免疫法(ELISA,試劑盒來源: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采用糖尿病并發癥檢查箱ES-100V3多普勒血流探測儀,分別測量雙側上臂肱動脈、下肢脛后動脈、足背動脈收縮壓。踝肱指數(ABI)=踝動脈/肱動脈收縮壓比值,踝動脈收縮壓取雙側脛后動脈和足背動脈的收縮壓高值。神經傳導速度測定:神經電生理檢查右側上肢正中神經、下肢腓總神經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和上肢正中神經、下肢腓淺神經的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測定使用采用Keypoitnt-4型肌電圖誘發電位儀(丹麥)完成。
1.5統計分析:本研究各計數、計量指標數據處理在SPSS21.0平臺開展。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數據以率(%) 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研究選取中醫血虛寒凝型DPN患者共計100例。療程結束后共脫落7例,包含對照組3例(失訪),試驗組4例(1例外地出差終止用藥、3例失訪)。對照組完成患者占94%,試驗組完成患者占92%,完成情況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2. 1? Hcy與ABI水平差異:治療后兩組DPN患者Hcy均降低 ( P<0. 05),ABI水平顯著升高( P<0. 05)。試驗組的患者Hcy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ABI水平顯然更高 ( P<0.05) 。詳見表1。
2. 2? 神經傳導速度差異:2組患者治療后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均有所升高,差異顯著( P<0. 05) 。詳見表2。
3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 ) 是最常見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病變之一。由于DPN可導致足潰瘍、感染及壞疽且具有高發病率及高致殘率,DPN一直被糖尿病領域研究列為研究熱點。
較多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Hcy血癥,血清 Hcy水平的升高與其血管病變、DPN等并發癥關系密切,是近年來研究者的共識[4]。同型半胱氨酸(Hcy)通過誘導炎癥因子的釋放以促進局部氧化應激損傷,活化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亞型( NMDA) 間接增強鈣內流,從而破壞神經細胞的完整性。有研究認為,Hcy可作為誘發DPN危險因素之一。高水平血漿Hcy引內氧化應激,抑制DPN患者體內一氧化氮合酶表達,影響神經髓鞘蛋白代謝,從而導致DPN發生[5]。本研究中的兩組DPN患者通過治療后Hcy水平均發生下降,試驗組予以活血通痹湯浴足治療后血漿中Hcy水平降低情況優于對照組,說明活血通痹湯浴足治療能一定程度減輕DPN患者的氧化應激損傷,改善患者神經功能。ABI檢測無創、簡便易行、價格低廉的特點使其成為周圍動脈疾病嚴重程度及下肢血流情況的重要評估指標。本研究中兩組DPN患者接受醫療后ABI都發生了明顯提升,且試驗組ABI提升效果更佳,說明活血通痹湯浴足治療能有效改善DPN患者下肢血液循環,治療對糖尿病足療效顯著,因此可以被廣泛推廣,具有較高價值。
綜上,通過活血通痹湯浴足治療后Hcy水平顯著降低,ABI及神經傳導速度提升,說明活血通痹湯浴足治療DPN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外周血液循環,對神經功能有保護作用,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J].中華糖尿病雜志, 2018,10(1):4-67.
[2]陳秀芝.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研究概況[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9,31(9):1773-1776.
[3]鄭筱英主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47.
[4]高珊,李輝,張燕.2型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與頸動脈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2):322-324.
[5]米垚川.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神經傳導速度、炎癥介質及自由基生成的相關性[J].中國藥物經濟學,2021,16(3):91-94.
作者簡介:王妍(1985.10-)女,瑤族,廣西全州人,主治醫師,醫學碩士,主要從事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郵箱:wangyanshelley@126.com,電話:15289648262.
基金項目: 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自籌課題(編號:Z20180532);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青年基金項目(編號:GZYQJ2014005);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廳廣西名老中醫民族醫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編號:桂衛中[2014]9號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