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香瑩
摘要:西藏環境行業的校企合作存在專業對口性不強、優質的企業較少、合作深度不夠和政府導向作用較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學校可以靈活的教學計劃;與企、事業專家共同成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簽訂企業冠名班協議,設立企業獎助學金;結合區域經濟現狀,開發校本教材和實習教材;與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深入開展校企人才互聘和教師企業掛職鍛煉工作。
關鍵詞:校企合作;西藏;環境專業
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質量,注重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全新理念,為教育行業發展帶來了一片春天。
環境專業是個龐大的體系,分類比較多,一般來說主要包括環境科學專業、環境工程專業、環境管理專業和環境保護與檢測專業等。西藏雖地理環境惡劣,高寒高冷,少有大型工業企業,但作為“世界最后一片凈土”,不僅是中國的生態安全屏障,更在全球氣候調節、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環境保護是西藏的頭等大事,故在西藏環境專業中環境保護與檢測這個分支需求量相對較大,本文中西藏環境專業校企合作的下相關調研主要以環境保護與檢測專業為主。
一、校企合作國內外現有模式
校企合作是技能院校實現與經濟融合的必由之路,是保障技能教育質量和特色的關鍵要素。
(一)國外
國外有多種成熟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攻讀交替”、日本的“產學合作”、美國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俄羅斯的“學院—基地企業制度”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學工廠”等。其中,德國的“雙元制”校企合作模式使德國職業教育得到飛速發展,對二戰后德國的經濟騰飛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1]這都是我們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校企合作模式時可以借鑒的寶貴經驗。
(二)國內
國內校企合作主要以“引企入校”“共建實訓基地”、“學生頂崗實習”、“學校為企業訂單培養人才”、“共同開發專業課程”[2]、“校企融合開展科學和技術研究”等方式為主。
我國的校企合作雖然起步較晚,發展較慢,但是在政府的引導推動下,正在逐漸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環境專業校企合作現狀
(一)內地現狀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一些政府部門和行業就開始對環境中某些污染物質進行分析,隨著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二十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我國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相繼成立了環境監測處和各級環境監測站(中心),一時間環境監測人才急缺,在這種形勢下,一些高校相繼增設了環境監測專業。1979年,我國創辦第一所環保類國家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環境檢測專業發展至今,隨著國家頻繁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環境監測網絡的建設,催生了一大批環境相關的上下游企業。
基于院校的人才培養需求和企業的人才缺口,環境專業校企合作頻繁。以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長株潭、珠三角、長三角區域幾百家大中型環保企業與該學院開展校企合作,每年提供崗位6000多個,學院每年近3000名畢業生供不應求。
(二)西藏現狀
西藏因歷史原因,解放較晚,加之地處偏遠,2005年12月,由西藏農牧學院原林學系大部及農學系的農業資源與環境教研室組建為“資源與環境科學系”,這個時間節點比內地的第一所環保類國家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晚了近30年。2009年西藏自治區方始設立自治區環境保護局[3],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的滯后,帶來的現狀是西藏環境保護局監測中心檢測水平有限,檢測能力有限,環境相關企業大多規模不大,企業用工人數少。
西藏有環境專業的院校不多,除去新建立的西藏技師學院環境保護與檢測專業,再有是西藏大學的環境工程專業;西藏農牧學院的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和拉薩市第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生態環境保護專業。以西藏大學環境專業為例,其合作的企業主要有:自治區生態環境廳、拉薩市生態環境局、西藏地質勘探中心、自治區環境監測站、碧水源污水處理廠等,校企合作單位不多,而且合作深度不夠。
三、西藏環境專業校企合作局限性
(一)專業對口性不強
環境專業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和城鎮的環境監測與污染治理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水、大氣、噪聲等環境監測技術和廢水的物化與生化處理技術,具備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等基本技能,但是企業因市場而生,其發展方向也隨市場而變,不會為跟某院校合作而局限在某個方向,西藏的環境相關企業數量不多,經調研,有的企業主要做水的檢測;有的企業主要做土壤的檢測;有的實驗室主要做礦石的研究;有的企業做廢水處理;主營方向單一,跟學校的環境專業研究方向不能完全契合。
(二)優質的企業較少
西藏的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比內地晚了近30年,加之自然環境惡劣,缺少專業人才,制約了西藏環境監測行業的發展,目前在自治區環保廳監測處備案了13家環境監測公司。
(三)合作深度不夠
被調研的院校,都與企業開展了合作教學,但是這些合作大多處于較淺層次,有的甚至掛牌后就很少有交集。一些院校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重視不夠,意識淡薄,沒有把它上升為一種學校辦學模式的高度來認識,合作的意識不強,合作的誠意不足,合作的力度不夠。[4]
(四)政府導向作用較弱
當前的校企合作發展進程中,由于政府的職能缺位,導致合作存在表面化、功利化、短期化等問題,難以實現深度合作。政府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協調運行機制不完善。校企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專門的組織機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這是因為一方面高校、企業分屬不同行業,需
然而,目前只有教育主管部門在積極推進校企合作,雖然從教育部到各地方教育部門都積極宣傳、引導,但教育部門畢竟職權有限,無法協調方方面面,阻礙了校企合作目標的實現。
四、如何促進西藏環境專業校企合作
院校要善于分析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在保證人才培養工作的前提下,解放思想,開拓渠道,充分挖掘學校在場地、技術、設備、人力等方面的資源優勢,為企業提供相應服務,以贏得企業對于教學工作的支持和參與,只有實現利益“雙贏”的合作才是長久的、穩定的。
(一)靈活的教學計劃
根據企業生產時間特點,制定靈活的教學計劃和實習方案。以“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的教學培養模式,將基于知識積累的課程體系向基于知識應用的課程體系轉換。
(二)與企、事業專家共同成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
根據專業、課程特點,聘請企業行業專家與學校教師共同組建“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并定期開展工作。共同商討、明確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教學計劃方案和教學內容,提供市場人才需求信息,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和調整,根據企業、行業的用工要求及時調整課程教學計劃和實訓計劃,協助學校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
(三)簽訂企業冠名班協議,設立企業獎助學金
企業冠名班是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辦學,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拓展學生職業發展空間,降低企業人才培養成本的“校、企、生”三贏的校企合作典型模式。并通過設立企業獎學金、助學金的方式,激勵學生苦練技能。
(三)結合區域經濟現狀,開發校本教材和實習教材
根據當地市場調研結果確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區域經濟現狀,邀請企業專家共同開發校本教材和實習教材
(四)與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
由于環境專業的實訓設備單價高,維護使用成本高,更新換代較快,若由學校獨資建立實驗室,后期實驗室運行成本很高,學生的實習耗材費不足以承擔大型綜合實驗室的運營,學校可與環境相關企業成立聯合實驗室,充分整合資源,由企業出資購置實訓設備,學校提供實驗室場地,聯合實驗室以企業為主體,日常開展環境監測相關業務,學生實習期,由聯合實驗室提供實訓崗位。
(五)深入開展校企人才互聘和教師企業掛職鍛煉工作
為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讓學生了解行業前沿,了解企業現狀和行業工藝新技術和新進展,各院校可聘請企業專家人才擔任外聘教師,為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產業技術進步等方面的課程。
企業的發展需要人才的支撐,學校的專業發展需要環境相關企業的支持,促進西藏環境專業校企合作,主動對接區域經濟,全面展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作,帶動整個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劉山,楊小燕,伍凱飛《化工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策略研究》黑龍江教育,2011,(12).
[2]張炳南,張向力,張佳忠.以深度校企合作實現特色辦學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9,(35).
[3]《西藏日報》,2000,11,24,第七版.
[4]《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研究報告,許昌工商管理學校,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