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術麗
摘 ?要:中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培養”,是指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有意識、有系統地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公民意識、民主法制、創新精神、環境保護、珍惜生命等人文素質,從而使學生形成人文意識、人文態度、人文情懷、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取向,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和發展觀,樹立高尚的品格和人格修養。這就要求中學教師,尤其是歷史課程教師,在向學生傳播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對人文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養成人文精神。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歷史課程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過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課程。它揭示了高中歷史教學最終應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其最高目標。人文素質教育涉及廣泛的知識領域。就中學學科設置而言,其核心學科主要是政治、歷史、地理、語文等人文學科。其中,歷史幾乎涵蓋了人類文明的全部成果,成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學科。在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人文素質教育也被視為歷史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
一、結合歷史人物,培養學生情操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提到了許多為歷史的發展和進步做出巨大貢獻的杰出人物。他們的生活故事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如果歷史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在教科書上用幾句話簡單地講述這些人物的故事,而沒有深入的解釋和分析,那么這種教學只會是一場空洞而枯燥的布道,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難發揮歷史教育應有的意義。因此,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必須深入講解教科書知識,使學生對這些偉大的歷史人物有一個生動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師在介紹孔子“有教無類”思想的同時,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孔子過去“倡導私講”、引導社會“學術下移”的重大歷史意義,為了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后人稱孔子為偉大的教育家,它將我們當前的義務教育帶給全民的福音傳播開來。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貢獻,也可以讓學生學會珍惜當前的教育機會。在講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內涵時,除了幫助學生分析“民族”“民權”和“民生”的具體含義外,老師們不妨簡單介紹一下孫中山的生平,讓學生們能夠從這位一生為民主和自由而奮斗的偉大革命家身上感受到來之不易的民主,以及他獻身于國家和民族的高尚人格。
二、開設專題研究,培養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發展過程和內涵是歷史必修課的核心知識點之一。在人教版教材的第二單元中,詳細介紹了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現代人文精神的發展。通過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西方文明的發展歷程和現代思想文明的具體內容,這也是現代人文素質的基本內涵。
人文精神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紀左右的古希臘。奴隸制民主制度下的智者首先反對以神的意志為中心,強調“人是萬物的尺度”,肯定人的尊嚴和基本美德。在漫長的歐洲中世紀,人文精神曾一度被宗教神學所湮滅。然而,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斷提高,隨著14世紀和15世紀工商業的高度發展,人文精神在意大利再次復活。17、18世紀,歐洲思想界再次出現了思想解放的趨勢。理性成為這一時期的核心精神。民主、科學、法制、自由、權利和平等的精神迅速傳播,引發了歐洲社會革命的興起。啟蒙運動中的許多思想已經成為現代人文精神的核心和世界的共識。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相應的專題研究,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三、開展主題活動,激發探索熱情
高中歷史教科書在編寫時采用專題研究的方法,每學習兩到三個類似的主題,教科書就會安排相關的專題討論活動,根據一定的線索,將復雜的歷史事件和現象聯系起來,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基本上忽視了這部分內容,浪費了教材編排的初衷。事實上,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一節課的復習課進行主題活動,引導學生進行主題探究,從而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
例如,在高中歷史必修的三部文化史中,在介紹了中國古代思想、科學和藝術成就、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過程和現代科技成就后,教材對解決“李約瑟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索。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問題開展探究活動,將政治史專題和經濟史專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分析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和近代以來不同的發展狀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思想文化進步對促進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推動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
結語:
綜上,在現代歷史教育工作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在歷史課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成為推動教學課程內容創新的重要形式。推動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的發展需要教師結合歷史人物、開展專題研究、組織主題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包良瑞.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文理導航(上旬),2021(09):53-54.
[2]溫文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探析[J].試題與研究,2021(24):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