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柳平



摘要:目的:探究心臟外科手術室護理中實施人文關懷的價值。方法:在我院心臟外科選取575例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按隨機排列表法分組,觀察組287例、對照組288例。選取時間: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兩組均接受心臟外科手術治療及常規護理,觀察組增加人文關懷護理。對收集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后,對比兩組護理介入前后心理狀態、護理滿意度、血清皮質醇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結果:護理介入前兩組家屬心理狀態對比無意義(P>0.05),護理介入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家屬對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94.77%、87.15%;護理介入前兩組患者血清皮質醇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對比無意義(P>0.05),護理介入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心臟外科手術室護理中實施人文關懷能有效改善患者及家屬因手術產生的負性情緒,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心臟外科;手術室護理;人文關懷;常規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15--01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心臟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且發病人群呈現年輕化,對于該類疾病的治療及護理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課題[1]。同時伴隨現代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外科分類不斷精細及專業化,近些年來以心臟外科最為典型且發展迅速,該科室是外科新興的科室之一,該科室主要通過手術治療心臟疾病,常見的手術有心臟搭橋術、瓣膜置換術、先天性心臟病手術等。當面對兒童心臟手術時,由于心臟外科手術一般較為復雜,故其操作時間相對較長且風險相對較大,圍手術期患兒及家屬心理情緒多產生較大波動,為進一步優化護理服務、提升治療效率、降低手術風險,目前臨床在圍手術期多采用護理手段對其進行干預。隨著臨床研究不斷深入及護理經驗的不斷積累,有研究發現給予上述情況常規護理或難以收獲理想效果,多數患者或家屬仍存在焦慮、抑郁等情緒[2]。另外有研究提出對比常規護理,在其基礎上給予人文關懷能有效強化護理效果[3]。本次研究甄選出575例樣本對比上述兩種護理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對我院心臟外科收治的患者進行篩選,甄選出575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排列表法分組,觀察組287例、對照組288例。其中觀察組男150例,女137例,平均年齡10月-6歲(3.25±1.11);對照組男155例,女133例,平均年齡10月-6歲(3.19±1.13)。數據差異小(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行心臟外科手術治療者;(2)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簽訂同意書;(3)患者病理情況符合相關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1)嚴重精神障礙患者;(2)言語及認知功能較差;(3)合并其他系統危癥患者。
1.2方法
治療手段:患者入院后根據檢查結果給予其對癥的手術治療,術后給予其常規的補液及抗生素治療,保持患者體內水、電解質平衡、酸堿平衡。
圍手術期兩組均采用常規護理:給予患者常規病房護理;術前對患者進行訪視;指導患者家屬照顧患兒進行各項術前檢查并提示其術前注意事項;術中護理人員做好信息核對、記錄工作、術前手術準備工作,協助醫生進行手術;術后嚴格監測患者各項指標。
圍手術期觀察組添加人文關懷護理,大致如下:(1)成立護理小組:針對患者情況成立護理小組,成員由科內經驗豐富的護理工作人員組成,通過組內會議討論患者及家屬的人文關懷護理方案。(2)術前加強訪視:術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宣教,包括疾病的發生機制、手術的整體流程及術后護理的注意事項等。可通過過往成功手術案列向其進行講解,緩解其過度擔心的情緒;另外使用抑郁癥評定量表(SDS)、焦慮癥評定量表(SAS)對家屬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對負性情緒較重者通過科學的心理疏導進行干預。(3)術中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舒適體位,保證手術室內溫度及濕度,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指征。(4)耐心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告知其術后護理注意事項,為患者提供相對舒適的病房環境。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家屬心理狀態進行評測。根據SAS(焦慮自評量表)滿分不足50分無抑郁,50-60分輕微,61-70分中度,超出70分嚴重。SDS(抑郁自評量表)低于53分為正常,53-62分輕度,63-72分中度,高于72分重度[4]。
對比兩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通過問卷方式收集護理滿意度調查報告。總分10分:非常滿意(7-10分),滿意(3-6分),不滿意3分以下[5]。(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介入前兩組血清皮質醇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3.0軟件分析及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х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家屬護理介入前后心理狀態對比
護理介入前兩組家屬心理狀態對比無意義(P>0.05),護理介入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家屬對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94.77%、87.15%,見表2。
2.3兩組患者護理介入前后血清皮質醇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對比
護理介入前兩組患者血清皮質醇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對比無意義(P>0.05),護理介入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心臟外科手術是臨床常見的手術類別之一,該科手術以操作時間長、風險相對較大為主要特點,故該科室手術對醫生操作水平及護理水平要求也相對較高。
有數據顯示多數行心臟外科手術治療的患兒及家屬在圍手術期多產生較嚴重的負性情緒,該情緒會嚴重影響手術開展及手術安全[6]。為規避負性情緒的發生,提升手術安全性,有研究提出對比常規護理,添加人文關懷的護理模式更適合心臟外科手術治療患兒,該模式能通過心理等多方面干預,能顯著緩解恐懼等情緒[7]。本次研究對比上述兩種護理模式的實際應用效果,結果如下:護理介入前兩組家屬心理狀態對比無意義(P>0.05),護理介入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家屬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分別為94.77%、87.15%;護理介入前兩組患者血清皮質醇及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對比無意義(P>0.05),護理介入后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造成兩組各項數據差異的原因在于人文關懷護理是對常規護理的強化,其中護理小組的成立能集思廣益,為患者及家屬提供更科學、更具經驗的護理服務;術前護理措施能使患者家屬對手術更加了解,減輕恐懼、焦慮等情緒,提升其自信心;術中及術后護理在降低手術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對患者周圍環境的干預,可有效提升患者依從性,促進其康復。
綜上所述,在心臟外科手術室護理中實施人文關懷能有效改善患者及家屬因手術產生的負性情緒,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桂花,楊釗群,古春英.心理干預結合人文關懷在心臟外科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0):1756-1759.
[2]張彩霞,張銘.人文關懷在子宮肌瘤患者介入治療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27(1):107-110.
[3]徐娟,陸素娟.契約管理聯合人文關懷教育在手術室護理實踐教學中應用的效果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9,38(22):3660-3663.
[4]王琴鳳.手術室護理中應用人文關懷對提升護理質量以及患者滿意度的效果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21,50(11):1892-1895.
[5]汪靜,吳彥蒂,汪艷.手術室人文關懷在腎結石手術治療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4):116-118.
[6]張蘭,孔凡平.手術室護理中實施全程人文關懷的意義評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16):2069-2071.
[7]李智.人文關懷在擇期腰硬聯合麻醉下剖宮產術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0,17(5):627-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