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宗飛
摘 要:基于新課程理念開展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促使高中生實現全方位發展。在此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高中信息技術的課程特征,圍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經由滲透德育教育理念、應用差異化教學手段、加強實操能力培養、培育學生創新精神等路徑,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高中信息技術;創新精神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旨在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技能、增強信息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提高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價值觀和責任感的基礎課程。高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情,參照新課程理念,為學生制訂科學的教學方案,由此提升教學有效性,為高中生的全方位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還能將高中生培育成社會所需人才,繼而滿足新時代人才發展需求。
一、高中信息技術的課程特征
高中階段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實則是為了提高學生信息素質,使其具備突出的信息利用與信息評價等綜合能力。尤其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中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具有一定的迫切性。結合學科教學經驗,可將其特征歸納為以下三點:
(一)實踐性。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包含信息安全與信息技能及其基礎知識等內容,而這些內容又具有一定的實操要求。在實際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信息安全處理能力,并在信息技術原理分析中感知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同時,由于信息技術具備實踐性特征,還要求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養成正確的價值觀與學習觀,便于擁有優良素養,最終學會善于借助課程知識解決實踐問題。據此,信息技術的實踐性價值較為顯著[1]。
(二)基礎性。在高中教學期間教授信息技術課程,并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具備突出信息技能的學生,而是應當在學習中具有高的信息素質,這樣才能契合教學目標,使其實現自我完善,而且能夠將信息技術當成輔助手段解決問題。所以,其基礎性特征明顯。
(三)綜合性。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涉及計算機Python程序設計基礎知識以及網絡信息管理、信息系統等,因其不僅僅涵蓋計算機領域,還包括管理學理論。因此,其內容豐富,學生可從綜合知識中鍛煉其綜合能力,值得在教學中優化其教學結構。
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一)教學理念單一
高中教學期間,常采用傳統教學理念落實教學內容,不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會削弱教學成果,造成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學習中,僅能依靠死記硬背、模仿操作等方式理解知識點,這樣盡管學生按時參加課堂活動,也無法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因此,針對教學理念予以調整,是當前新課程背景下最為重要的改革內容,理應引起教師的重視[2]。
(二)教學方法陳舊
根據以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成果,其中多以“填鴨式”灌輸等教學方法為主,甚至在教學課堂上只注重課程進度,忽略了學生的掌握情況,并始終以學習成績的高低評判學生能力,致使學生呈現差異化結果。而教師對于學生之間的差異也未能進行整合,為學生提供統一化教學環境,促使高中生信息技術課程出現形式化教學趨勢。因此,應當及時創新教學方法。
(三)實操能力不強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突出的學科,在教學中應更加側重于實操知識的講解與積攢。然而就目前實際教學情況分析:學生的實操能力普遍不強,這主要源于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重點把控不到位,或者未能提供全面的實操條件,導致學習后學生僅能片面掌握基礎知識,而未能真正具備信息實踐能力。
(四)創新思維薄弱
隨著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課程也應當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創新思維上,使其能夠隨時根據新時代特征,加深對信息技術內容的理解。然而,現如今多數學生仍未形成創新思維,這樣將無法真正適應新時代新環境。據此,應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養成。
三、新課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路徑
(一)滲透德育教育理念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還需要參照新課標中的新理念內容,注重學生道德素質的形成。我國現下正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這表明在教學中滲透德育理念,已然成為新課標基礎要求。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也應當從德育教育視角逐步實現新課程理念的貫穿。具體可從以下兩個部分出發:
其一,細節教育。高中生作為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習慣的養成往往影響后續個人發展。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若能從細節處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例如:在“Python程序設計”教學中,教師可以倡導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將知識建構、技能培養與思維發展融入運用數字化工具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問題解決拓展至親情與友情的聯系上,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掌握程序設計思想的同時,也能從中領悟學習信息技術的必要性。此外,教師還應在學生進入信息技術實踐課堂(機房)時,密切觀察學生的進出表現。由于在機房內常需要穿鞋套,以此維護計算機設備及電路安全等,故而教師可對學生是否自覺穿鞋套等行為進行客觀評價,即使發現學生未穿鞋套,也不宜立即訓斥,而是委婉地說出不穿鞋套的后果,并且在上課前督促學生觀察周邊環境的衛生情況。只有學生在課堂上逐漸養成良好習慣,才能適當提升其素質能力[3]。
其二,思想教育。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常遇到的情況是學生運用計算機設備玩游戲、網購聊天等,若不能做到自我控制,將導致學生在虛擬世界中逐漸沉淪。此時,教師應注重學生不良思想的糾正,特別是對正處于叛逆期的高中生而言,他們極易在網絡平臺上接觸不良信息,造成學生后續發生厭學等嚴重后果。所以,教師可適當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高中生觀看的網站或論壇,如“MOOC學院”“http://www.vtalking.com”等,從而在教師正確引導下學會接收良好信息。
(二)應用差異化教學手段
信息技術教學中理應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為其提供差異化教學服務。高中生由于學習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興趣點不同,造成他們的學習成果也呈現明顯差異。據此,教師應參照新課程理念中的“以生為本”理念,保證每名學生學習后均能有所收獲。
以“常用表格數據處理”為例,教師在應用差異化教學手段時,首先,教師應當積極轉變固有教學觀念,始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改以往的步驟教授方式,鼓勵學生結合已掌握的數據整理技巧、數據計算方法、圖表呈現方式等知識,自由收集喜歡的數據素材,并先行按照學生自己的理解方式推導組合模式,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師可根據每名學生的基礎能力,將其分為若干小組,其中組內人數可控制在5人左右。組內學生應按照初級和高級等形式進行安排,并為其布置不同的小組任務。初級可從理論知識總結上予以探討,高級要求從實踐操作步驟進行推理與歸納。在這期間,教師不宜打擾學生,盡管學生出錯,也應當堅持引導,避免影響學生自信。最后,教師可對學生設計的圖像素材組合作品實施差異化評價,其評語應具備指引價值,而且應結合學生的理想進行鼓勵。例如:某位學生的數據處理作品比較出彩,教師應贊揚其作品豐富度、發現其數據應用的價值等,便于高中生在差異化教學環境下實現良性成長。
(三)加強實操能力培養
在新課程理念下,信息技術應當調整教學重點?,F如今需要的人才應為復合型人才,且注重實踐經驗的積累,故而應當在教學中加強實踐教學,保證學生擁有良好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而提升其社會適應力,對于高中生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有著深遠影響。一方面,教師應根據課程課堂教學時間,為學生留取充足的實踐演練時間,便于結合理論,使其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教師應積極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從實踐崗位上知曉信息技術知識的實際用途[4]。
例如:某校曾專門為學生開展了“網癮的危害”講座活動,從而借助講座幫助學生樹立端正的網絡觀念,并且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學生參加“NOC競賽”,在競賽中不斷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的探究興趣。許多學生之所以興趣不足,主要是沒有從實踐中發現信息技術的價值。所以,教師應盡量為學生準備實踐空間。除了課堂實操活動外,還可組織企業試崗活動,到訪高新技術企業或者計算機軟件公司等場所,使其了解信息技術的應用方式,在具體的崗位上,幫助學生樹立自己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學習目標。同時,在為學生布置課堂作業時,也多以實踐操作類型的作業為主,避免單純背誦,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學習熱情。例如:“新建文件夾”“校正文稿”等,這些具有實際操作要求的作業,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并且剛好能夠符合課程特征。
(四)培育學生創新精神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講解,除了需要為學生積攢理論知識與實操經驗外,還應當進一步培育其創新精神。尤其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背景下,技術改革作為影響信息技術發展的關鍵因素。許多新技術的出現,導致信息技術領域有著一定變化。所以,教師應注重創新精神的培育,保證學生能在信息技術實際運用階段,產生創造力,避免一味按照固有觀念,造成學生個人發展受到限制。其一,教師應當在課堂上清楚自身課堂地位,作為引導者,應以提示學生為主,而非直接講述知識要點。例如:在“大數據處理”上,教師不可以直接告知處理方式,而是先詢問學生“大數據作用是什么?”“大數據處理的基本思想與架構?”然后教師應為其提供自主思考機會,待其給出答案后,再對知識點進行細化分析;其二,教師對于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成果,應當進行贊揚,并為其設定激勵機制,對于具備創新思維的學生,教師應當為其發放獎勵,包括運用班費購買獎品等,借助此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能使其意識到創新的必要性;其三,教師在課堂上應適當“放權”,特別是對表達欲望強的學生,不可限制其個人想法的表達行為,應鼓勵每名學生都在課堂上善于表達真實看法,就此保證教師從中發現學生的優點與不足,及時對學生進行幫助,使其在個人思考中實現拓展,這對于學生個人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也能產生促進作用?;诖?,教師應明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為學生創造有利于思維創新的條件,滿足新時代育人要求。
結束語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需在新課程理念下,重新調整教學方向,以此改善教學現狀,倡導多元化教學策略;增強學生開放、合作、協商和注重證據的行動意識,使其積極參與到信息技術支持的交互性、真實性的學習活動中;鼓勵學生在不同的問題情境中,運用計算思維來形成問題解決的方案。據此,應從德育理念、差異化教學手段、實操能力、創新精神等方面著手,由此為新時代信息技術教學課程的高質量開展提供新指引,便于優化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從中收獲更多實用知識。
參考文獻
[1]韓建芳.新課程理念下普通高中學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6):3-4.
[2]王軍元.新課程理念下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的深度融合[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1(3):85-87.
[3]潘夏蓮.新課程標準理念下信息技術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創新策略分析[J].中學生英語,2020(20):129.
[4]章錦陽.論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幾個層面[J].新課程(中學),2019(1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