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在小學的語文繪本教學上,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富有內涵的內容更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育,特別是針對低年級的學生,優勢更加顯著,因為該階段學生認知過程主要來源于直觀形象事物的外部特征。本文從語言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以及思維角度四個方面,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策略,舉例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繪本閱讀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涉及到語言理解與應用,思維與審美等能力。語言是人類和動物區分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基本工具,同時也作為思維和文化的表征與載體。它的本質就是音形義完美融合的一種符號。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就是利用語言這個系統實現表情達意,促進其思維的發展。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思維還是建立于直觀事物表征,在記憶方面的集中程度也不高,很容易因外界環境變化出現思維轉移。因此,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主要內容就是學生的理解表達能力訓練,以及思維的初步建立與提升。閱讀教學是學生開展文本深入領悟、語言知識豐富、積類與升華的關鍵方式。繪本讀物在形式上以直觀的圖畫為主,輔以簡單的文字,在表達上屬于圖文結合,這個特點能夠促進學生更好的了解與掌握語言知識,本文以小學繪本閱讀為例,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結合教學進行分析闡述。
一、感知畫面增強學生語言理解能力
語言利用詞匯以及語法來表達人的思想情感。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因其對事物認識和理解主要來源于感知,所以他們對于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基本上停留在表面,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這個現象在一些概念術語上的理解更為突出。繪本讀物以圖為主、文字為輔,圖畫和文字兩種形式的結合,讓文章在表意上呈現出能夠可視的閱讀情景,能夠快速的讓學生走進文章描繪的世界,被稱之為“視覺化的兒童文學”,通過比喻和擬人,反復以及對比等手法,不僅便于學生的閱讀理解,還能讓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另外繪本讀物在內容上更是豐富多彩,大多來源學生較為熟悉的生活情節,通過這些形象畫面的感知,更能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情感觸發,從而實現學生在語言理解能力上的提升。所以,在實施繪本教學的實踐里,語文教師可以直接通過繪本的畫面感知,對繪本故事里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領悟,同時繪本的圖畫所展現的故事場景能夠有效的推動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來幫助小學生理解文字所蘊含的意義,實現其文字理解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開展《你真好》的繪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讀物封面和封底所展現霸王龍發生的變化引導學生對變化原因的思考。從而讓學生感知到是因為薄片龍對霸王龍給予了關心和幫助,感化了霸王龍,讓其霸道的本性發生了轉變,并對友誼、關懷、幫助等詞語的含義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接著再進入繪本的繼續教學,讓學生利用感知到的故事情節結合日常生活,講述自身感受溫暖的經歷。這樣可以讓感知和思維更加有效的關聯,逐步提升學生抽象思維的成長,推動對于語言的理解能力培養。
二、觀察畫面增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觀察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是其進行語言組織的第一步,也是促進發散思維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在進行繪本教學上,教師應同步對孩子的觀察能力培養進行有意識的引導,例如觀察順序、觀察重點、觀察角度。當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后,再利用對繪本的觀察,觀察過程要求孩子認真仔細,這樣才能發現繪本圖畫所要表達的內涵,利于學生在表達上抓住重點;至于有序觀察,則是學生語言組織的基礎,結合有序及細微觀察,才能實現繪本對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培養。在教學實踐上,老師先明確繪本中圖畫內容的觀察次序,讓學生進行自主觀察探索,并對觀察到的內容進行表述;或者對學生進行分組觀察,選舉代表表述本組觀察到的內容。這種利用觀察并表述繪本內容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對圖片的內容有所全面了解,引導過程也有意識的增強了學生觀察能力,最重要的是鍛煉和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共讀繪本里《小房子》的一課,每幅圖畫的背景都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房子,不同之處每幅圖上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不同,由騎馬到馬車,由獨輪車到自行車,等等。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每幅圖片按照次序進行觀察,觀察結束后按照“一開始人們如何出行,后來又怎樣出行”的句式進行引導提問,由于學生已經對繪本進行了詳細的觀察,因此紛紛舉手回答。這種基于繪本,鼓勵通過學生觀察來表述的教學,也符合小學語文新課標中對于低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自信心培養。另外在引導基礎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方式掌握后,對于表述的重點,老師應提倡學生由不同角度對繪本的認識進行表述,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時在語言能力表達培養同時,間接的提升了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三、聚焦細節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基本上小學繪本讀物的故事性非常強,圖畫的內容在細節上的處理也是精心策劃。但由于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還處于各種能力的萌發時期,在開展繪本閱讀上,很容易對一些關鍵細節忽略,導致閱讀效果不佳。在以圖畫為主的繪本教材里,其封面和環襯、扉頁等地方都有相應的圖畫內容,這些看似平常的圖畫都具有一定的內涵,圖畫里的線條、構圖、色彩等都體現了作者要講述的故事,圖畫細節也隱藏了故事的發生、發展以及結局的各種線索。利用繪畫方式來展現深刻主題是對抽象語言的有效補充,也是利于小學低年級學生開展閱讀,進行語言知識學習的一種高效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利用其形象思維的優勢,往邏輯等抽象思維轉變的有效手段。因此,在繪本閱讀的教學里,教師應注重圖畫細節的教學,讓學生對故事內在邏輯進行探索,提高學生語言上思維的發展,助力語文素養的綜合提高。
例如在《這不是我的帽子》繪本里,對于大魚眼神的變化重點進行了體現,這個細節就是該繪本故事的焦點和絕妙之處,但在教學里,大部分學生很容易忽視這個變化細節。所以,在開展該教學時,教師應將細節變化作為引導重點,讓學生進行細節探索,讓學生對眼神變化以及故事后續發展情節進行猜測,大魚的帽子最終能否回來?學生對畫面里大魚前后眼神的對比分析與思考過程,增加了學生在閱讀中的體驗感。這種注重繪本細節的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對于細節的把握與分析,尋找繪本隱藏的關鍵信息,幫助其更好的開展閱讀。另外分析與思考過程也是學生思維能力鍛煉的過程。當繪本中隱藏信息被破解后,再把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故事通過語言串聯,能夠讓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強化和應用,特別體現在學生思維的縝密性上,這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育非常的有利。
四、轉換視角拓寬學生思維角度
對于繪本讀物,能夠對小學生產生吸引力的不止故事的生動有趣和富有內涵,更重要的還有圖畫里豐富且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這些故事形象,來源于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但在表現上又加入了藝術的表現手法,借助動植物或者人物,更能吸引學生快速的投入到繪本所講述的場景里,思維跟隨故事情節的發展來鋪開,進行閱讀的理解,文意提煉,語言組織等思維活動,最終產生共鳴。結合前面分析的三個方面,要想學生核心素養全面有效提升,更應從學生的思維角度上入手,讓學生面對同一事物,通過視野轉換,換位思考等,對問題開展不同角度的分析,獲得不一樣或者多方面的認知。看似無跡可尋的思維過程,卻在變換角色的思考中,在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方面的敘述中拓寬思維進而提升思維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另外是畫面補白繪本,就是以豐富學生想象激發其創新思維為主的一種繪本,雖然也屬于圖文結合,但文字相對較少,主要以豐富的畫面展現內容,該形式繪本的創建,也是基于學生創造與創新思維的培養,通過學生結合繪本現有文字與畫面內容,完成補白創作,這需要學生首先對于現有信息掌握并理解,然后根據理解的程度發揮想象等能力,對想象的內容再次經過關聯性和符合性等思維篩選,這種吸收、轉化、創作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的一種全新鍛煉,也是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和要求。
例如在開展《這不是我的帽子》的教學時,從學生思維拓展角度上,可以引導學生由大魚眼神變化,小魚內心獨白和螃蟹動作等多角度的畫面信息,對故事的變化進行閱讀理解,接著結合故事的結局,讓學生對出現這樣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分析過程教師提示學生,對環襯頁上所繪制的茂密水草進行觀察,并引導學生思考水草覆蓋之下的世界里又發生了什么事情。通過這樣的細節探究,不僅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完成畫面補白,還可以更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空間,激活學生的反向、發散以及創新思維,助力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有效的提升。
繪本屬于圖畫文字,其獨特的故事講述方式和感染力,能夠給低年級的小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應用上提供有效支點。在新課標核心素養的要求下,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發展也已作為當今教學的工作主要任務。利用繪本促進小學生語文素養提升,契合了該階段學生的心智特點,是閱讀能力、思維能力提升的主要方式。開展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的繪本閱讀教學研究與實踐意義重大,這就需要語文教師不斷的探索實踐,利用繪本閱讀開展語文素養培育的教學方法,并在實際教學中科學靈活應用,來促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以及綜合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贠艷暉.巧用繪本素材提高一年級孩子的表達能力[J].讀寫算(教研版),2015(10)
[2]陳國華.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當代教研論叢,2018(11):55-64
[3]馮桂梅.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理念下的閱讀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8(15):17
[4]翁曼姬.例談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有效性[J].教師,2018(3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