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途徑,提出教師要圍繞學生這一學習主體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整合教學資源、組織教學活動、優化教學鑒賞,努力培養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素養,教師還要展開深入的教學調查,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關鍵詞】高中音樂 核心素養 滲透方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066-02
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內容,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和組織,科學篩選教學資源、適時組織教學活動、合理優化教學鑒賞,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促進其形成學科核心素養。高中學生有一定的音樂認知基礎,其審美要求呈現個性化特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對應設計,適時探索核心素養在教學中的滲透方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一、篩選教學資源,培養學生審美感知素養
精心篩選教學資源,理清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情境,都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觸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
(一)明確教學目標
音樂學科教學有比較固定的教材,而學生對音樂學習內容有鮮明的偏好性,在音樂教學設計環節,教師要做好必要的學情分析,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展開設計,借助更多課外學習資源,推出更多適合的學習素材,以提升教學適配性。
如教學《音樂與民族》這個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先介紹少數民族音樂的特點,推出音樂作品《牧歌》《吉祥三寶》等,要求學生對這兩首歌曲的旋律和節奏特點進行區分。學生開始聆聽歌曲,教師對長調和短調的特點做進一步解讀,要求學生從情感抒發的角度展開體驗。學生對少數民族歌曲的特點有一定認知,教師組織學生聆聽之后可讓其進行討論和總結,如藏族歌曲情緒熱烈、曲調委婉流暢、舞蹈旋律優美、歌詞秀麗等。在這個教學環節,教師設計了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欣賞少數民族的歌曲,歸納出歌曲的特點,關注其旋律、節奏特點,深入解析其情感走向。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考路線,引導學生進行聆聽和討論,能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觸動,提升審美感知能力。
(二)創設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創設方式眾多,教師要懂得挑選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對學生形成感官沖擊,使學生順利進入音樂學習環節,在深度學習和廣泛互動中建立學科認知基礎。媒體展示、問題投放、演繹組織、素材搜集、案例展示等,都屬于音樂學習情境展示方式,能使學生自然啟動審美思維,在深入研學中形成學科核心素養。
如教學《影視音樂》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電視劇《紅樓夢》的主題曲《枉凝眉》,學生對這首歌曲較為熟悉,能夠跟隨演唱,其音樂思維自然得以順利啟動。為進一步調動學生的情緒,教師播放了電影《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我心永恒》的視頻片段,并對這首主題曲進行解讀:這首主題曲在電影中出現了三次,每一次出現都有不同的用意,仔細聆聽這首歌曲,你對其主推故事情節發展作用有什么樣的理解?帶著問題,學生在觀看電影片段時能自然進入鑒賞環節,在深度研讀及相互討論中逐漸達成學習共識。在這個教學設計中,教師先后推出的兩首影視主題曲都是學生較為熟悉的作品,因此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呈現個性化,教師借助多種媒體手段展開設計和調度,給學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機會,由此產生的學習體驗及認知也更為深刻。
二、組織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藝術表現素養
學生對音樂學習活動較為感興趣,教師要進行優化設計,推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藝術表現能力。
(一)開啟思辨活動
思辨活動是互動性學習形式,教師在進行具體組織時,要先做好話題設計和投放,引導學生進行互動交流——可以是自由辯論,也可以是集體辯論,還可以是師生互動交流,無論哪一種形式,都能夠給學生帶來深度思考的機會。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學習時,要做好分工組織,讓學生有條不紊地進入互動學習環節,在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礎上建立學科認知。
學生對通俗音樂欣賞十分感興趣,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訴求有準確把握,以便推出適合的學習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思辨活動。在教學《動感地帶——中國通俗音樂》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要求學生列舉當下最流行的歌曲(或者最喜歡的歌曲)。在學生對自己熟悉的歌曲進行推薦后,教師可對這些歌曲進行梳理總結,然后對流行音樂發展歷史進行介紹,并給學生介紹一些帶有時代感的流行歌曲,如《毛毛雨》《一無所有》《鄉間的小路》《小蘋果》等。學生對這些歌曲有一定認識,教師要求學生選擇一首歌曲展開討論,對歌曲旋律、節奏、情緒、主旨、音調等進行思考,并列出推薦的理由,準備參與班級互動活動。學生進入流行音樂推介環節,可根據自身理解對音樂作品進行重點介紹,這時,課堂學習進入良性互動階段。
(二)推出演繹活動
學生對游戲、演繹、展示等學習活動很有興趣,教師可以抓住學生這一學習心理展開設計,讓學生自然進入互動學習環節,在具體感知體驗中提升藝術表現力。教師推出音樂劇創編演繹活動任務,要求學生以集體形式進行演繹活動,能夠集合集體力量,使學生在廣泛互動交流中形成學科能力。教師不妨放權給學生,讓學生對演繹內容、演繹形式、演繹評價等多個環節進行創新實踐,以促進其學科綜合能力的成長。
教師指導學生展開音樂深度研究時,要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客觀評估。高中學生思想逐漸成熟,對課堂演繹活動的熱情度較低,教師要進行理性規劃,讓學生自然進入演繹環節,在實踐體驗中提升學科能力。在教學《音樂喜劇美》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對音樂喜劇相關概念進行解讀,然后播放《跳蚤之歌》《這一仗打得真漂亮》等歌曲,讓學生仔細聆聽,感受音樂中的幽默和夸張手法的應用,最后提出演繹活動任務:自行組建表演團隊,自主選擇一首歌曲,用喜劇手段展示這首歌曲,體現其詼諧幽默的特點。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積極準備,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教師要對學生的準備情況進行全面觀察,及時做出干預和指導,確保學生學習活動的順利展開。
三、優化教學鑒賞,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素養
音樂鑒賞需要方法支持,教師要適時進行指導,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展開訓練設計,讓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實踐學習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一)傳授鑒賞方法
學生進入音樂鑒賞學習環節后,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傳授相應的方法,讓學生在鑒賞操作中接受、內化這些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學習文化理解素養有重要幫助。音樂鑒賞未必要具備更多專業知識,教師可從不同角度展開引導和提示,讓學生在自由鑒賞學習中提升學科能力。如果有需要,教師也可以發動學生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積累學習的機會。
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進行對應設計和方法傳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和效率。在教學《從印象走向現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選擇了《海妖》片段進行展示,引導學生開展音樂鑒賞學習:海妖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這首樂曲哪些地方表現出海妖的多變性?可以從音色、和聲、音型等角度展開思考。學生專注聆聽樂曲,對其豐富內涵進行發掘思考,并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活動。有的學生從復雜多變的節奏、力度角度展開分析解讀,其鑒賞具有更強的針對性。也有的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從音色、和聲等方面進行分析,其鑒賞具有專業性。教師適時傳授一些鑒賞方法,能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幫助,讓學生順利進入鑒賞環節,并在深入互動研究中建立鑒賞認知。
(二)延伸鑒賞訓練
在進行音樂鑒賞訓練設計時,教師要延伸思考,結合學生生活認知展開教學設計,讓學生結合生活和音樂進行學習和思考,以提升其學科綜合能力。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常常接觸音樂,也會借助網絡搜集、聆聽一些音樂作品,教師可提出音樂鑒賞學習任務,鼓勵學生結合生活音樂認知開展創新學習探索,給學生帶來更多深度學習的啟示,讓學生在實踐性學習中提升學科認知能力。
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訓練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能夠對學生形成最直接的幫助。在教學《培養音樂的耳朵》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先利用鋼琴彈奏幾組樂音,讓學生聆聽并判斷這些音樂片段的物理屬性。學生有了感性認知之后,教師繼續推出欣賞音樂,如《山林的呼喚》《1812年序曲》等,要求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對其展開專業賞析。學生開始仔細聆聽這些樂曲,并結合相關素材閱讀經歷,對歌曲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對歌曲情感進行感知體驗。在課堂展示環節,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互動交流,對學生的理解和總結進行梳理,要求學生深入樂曲,結合歷史時代背景進行對應分析,以提升鑒賞品質。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呈現多元化特征,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訴求展開教學指導,設置適合的訓練內容,讓學生獲得對應的知識和體驗。音樂鑒賞沒有固定格式,教師要有創新意識,推出更多滿足學生需求的訓練任務。
在高中音樂學科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目標設定、情境設計、思辨活動、演繹組織、鑒賞指導、生活訓練等多種途徑,推動音樂鑒賞學習進程。高中學生有比較成熟的思想,對音樂感知體驗有個性化追求,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做出教學調整,優化教學程序,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焦震.論核心素養下的高中音樂鑒賞教學[J].安徽教育科研,2021(18).
[2]尹丹紅,周美娟.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音樂教研模式的構建[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1(4).
[3]王鵬飛.淺析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J].中國音樂教育,2020(12).
【作者簡介】李 璐(1976— ),女,山東青島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研究方向為高中音樂與舞蹈。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