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智慧導學對學生綜合能力提高以及高效課堂構建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提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引導可以循序漸進,通過前置學習解鎖知識感知、設置游戲引導探究發(fā)現(xiàn)、質疑研究靈動多向思維、借勢實操升級認知體系、個性評價彰顯學科屬性等做法,讓學生能夠順著教師設計的學習思路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地理 智慧導學 路徑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4-0087-02
無論什么樣的學習內容,如果沒有進行有效設計,學生的學習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被調動起來,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注定是低效的。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助推下,智慧導學理論進入人們視野,它是以教師的智慧引領為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體的新型引導方式。其本質是將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的學為中心。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在智慧導學理念的指導下,從不同維度出發(fā),對文本知識展開探索,在綜合考量多重因素的前提下,設計可操作性、實用性更強的教學引導形式,讓學生深耕文本,在知識汲取過程中逐漸完成知識內化,提升自身認知。
一、前置學習解鎖知識感知
在深度探索知識之前,要想更好地觸碰知識內核,必須對文本進行初步感知,厘清其知識結構和關鍵點。對學生來說,這一步很重要但又往往被忽視。甚至有的教師也存在錯誤認知,認為感知知識可以利用上課時間來完成。但實際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不可能將知識感知的任務放在課堂中完成。針對教學現(xiàn)實情況,為了給深度探索預留出更多時間,教師要充分利用課下時間,設計前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高中地理知識點相對較多,在布置具體學習任務時,教師要給學生精準化的指引,如預習的具體內容是什么,需要達到的目的又是什么。這些內容學生必須做到心中有數(shù)。唯有如此,預習才會凸顯其效果。
在學習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時,教師布置預習任務: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預習這一課的內容,可以是結構圖、思維導圖,也可以是繪畫圖。對于充滿神秘感的大氣,學生好奇心極強,參與熱情較高。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引,學生對文本知識的感知大多以閱讀標記為主,但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閱讀結束后,還設計了思維導圖,將知識以系統(tǒng)化方式呈現(xiàn)出來。如有的學生根據(jù)文本特點將大氣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大氣的組成,另一個是大氣的垂直分層,然后對知識點進行細化,很快就搭建起知識框架。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本來很零碎,但教師巧妙設計,在引導學生預習時就讓他們進行了整合處理,為后續(xù)的深度探索掃除了障礙。
前置學習任務布設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要想讓學生真正沉下心,融入文本探索中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很多學生對文本的感知只是浮于表面。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文本梳理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明確預習目標,在內驅動能的助推下快速厘清文本內容和結構,為深度探索奠定基礎。
二、設置游戲引導探究發(fā)現(xiàn)
學習活動伊始,因為有了預習作為鋪墊,教學推進速度會明顯加快,但同時,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會有輕微波動,浮躁心理相對明顯。尤其對高中生而言,他們的自學能力、思維水平都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在前置學習階段他們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zhàn)。要想快速吸引學生眼球,給學生眼前一亮的感覺,教師要發(fā)揮最高水平,將導入這一重頭戲唱好。游戲是重要教學輔助手段,對學生有極強吸引力,它是建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采取趣味化的手段激活學生潛在學習動能的教學形式。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知識本身屬性,將游戲融入其中,讓學生邊玩邊學,在玩中引爆思維。
在學習《地球的圈層結構》時,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以常規(guī)形式導入,而是拿出一些教具。學生一看,瞬間被吸引,但也有點迷惑。這時教師引導:“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那么大家知道地球的圈層結構是怎樣的嗎?請大家根據(jù)這些材料進行組合,嘗試將地球的圈層結構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泵鞔_了學習任務,學生積極行動起來,一邊猜測一邊進行組裝。趣味化的游戲讓課堂變得無比活躍,學生的思維也得以迅速運轉。教師的巧妙設計,將靜態(tài)的知識學習轉變成動態(tài)的實踐操作,不僅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調動,學習品質也得到飛速提升。
教學引導中,游戲選擇是極其重要的。高中生的綜合能力已經有了長足發(fā)展,再使用一些簡單的小游戲很難調動他們的學習自主性。教師要結合高中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對他們的興趣點和認知點進行考量,選擇貼合性更強的游戲形式,徹底激發(fā)他們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質疑研究靈動多向思維
質疑是一種優(yōu)秀的學習品質,是學生思維高度活躍的具體體現(xiàn)。通過質疑活動,學生的認知會向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學習的意義也才會真正顯現(xiàn)出來。然而在當前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質疑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不高,認為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只要能夠靈活掌握知識就可以了。在這種錯誤認知的引導下,灌輸式教學成了常態(tài)。灌輸式教學讓學習活動變得既枯燥又無趣,學生主動探研知識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自然得不到提高。革新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探索積極性,讓他們在主動質疑中獲得成長力量是十分有必要的。地理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在思考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
在教學《氣象災害》時,該部分內容主要講述了洪澇、干旱、臺風、寒潮這四種災害。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沒有逐一講述,而是讓學生自主選擇一種災害類型,以小組學習的形式展開探索。選擇結束后,小組成員自主閱讀、合作探究,全程都由學生自己設計和進行。絕對的自主權讓學生很興奮,搜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歸納,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順利完成。因為小組活動是學生內部之間的探索,學生更加放松,有問題也能直接提出來。在學生完成學習活動后,教師提出各種問題,小組成員必須能夠對答如流,如果有小組不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就會被扣分。在趣味化的質疑游戲中,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上升到更高層級。
高中生接收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較強,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他們都能自行解決,這就為其主動質疑提供了有利條件。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權,讓他們在自由和諧的氛圍中提出疑問,進行多重假設,在問題的搜集、解決中,學生的認知透明度增強,他們的思維維度也得到了無限延伸和拓展。
四、借勢實操升級認知體系
知識獲取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種是理論知識的學習,另一種則是實踐操作。學習理論知識是重要的,它能使人快速觸碰到知識,為能力提升奠定基礎。但在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因為知識本身是無趣的、枯燥的,學生接受度不高。實踐操作則不一樣,它是學生在自主操作過程中獲得感受和體驗,這種學習方式給學生帶來的印象是深刻的,學生有了切身體會,自然不容易遺忘。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為了夯實學習基礎,教師不妨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完成學習任務,將抽象的、復雜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直觀的實踐操作。
在教學《水循環(huán)》時,為了增加學習趣味性,教師從水循環(huán)示意圖著手進行引導。教師先展示陸地和海洋,然后給出相關卡片,讓學生拿著卡片進行實踐操作,將相應的步驟粘貼在黑板上。趣味化的實踐操作任務夯實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同時使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體系。在操作過程中,學生的認知不同,定然會出現(xiàn)差異性。此時,教師要讓學生講解他們對知識的看法,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出失誤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習關鍵點,采用動態(tài)化學習方式啟迪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實踐、矯正、再實踐的過程中實現(xiàn)能力升級。
高中地理學科雖然沒有實驗課程,但從其學科特性來看,可以設置多重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操中夯實知識,獲得更多思想啟迪。教師從學習內容出發(fā),結合學生的興趣點,讓他們在觀察思考、實踐操作、合作探究中生成多種能力,其學習品質和認知體系在不知不覺中也得以形成。
五、個性評價彰顯學科屬性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客觀、真實的評價能夠給學生帶來健康成長的動力,對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也有積極作用。為了促進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學習過程中以及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地理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個性特征顯著的群體,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基礎都存在差異,對事物的認知程度也不盡相同。針對教學現(xiàn)狀,教師的評價不能千篇一律,要從學生的個性特點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進行考量、評價,確保評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在教學《地貌的觀察》時,教師給出例子,讓學生在直接觀看中完成觀察。先看什么,再看什么,這些都不是隨意的,它是有一定順序的。觀察過后,學生要將地貌特征表述出來。因為還沒有講解知識點,學生的回答定然是不全面的。但教師對學生沒有提出過高的要求,在評價時以鼓勵為主,當然也會清晰地指出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教師的評價中,學生初步掌握了學習方法,再去閱讀文本、對知識的掌握自然更加順暢。教學評價看似簡單,但必須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出發(fā)進行設計。
智慧導學不僅要從知識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展開引導,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認知、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總結、歸納,指出他們存在的長處和短板,讓學生對自身能力有清晰認知,學生才會有意識地取長補短,將自身最佳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
新課改對師生關系進行了重新定位,教學活動是為學生服務的,他們對課堂擁有絕對的自主權。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對這一點有清晰認知,從學情出發(fā)進行決策,強化學生之間的多元互動,使其在交際中完成知識內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引導可以循序漸進,逐步推動課程教學,前置學習解鎖知識感知、設置游戲引導探究發(fā)現(xiàn)、質疑研究靈動多向思維、借勢實操升級認知體系、個性評價彰顯學科屬性。教師從不同層面進行指引,學生的認知就會得到強化,地理學科的教學目標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xiàn)。
【作者簡介】林昕妍(1989— ),女,江蘇溧陽人,大學本科學歷,二級教師,現(xiàn)就職于江蘇省溧陽中學,主要從事高中地理教學與研究。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