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樂琴
【摘要】本文論述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指導學生解決寫作問題的教學策略:用課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指導學生,促使學生具體刻畫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用課文中的景物描寫技巧指導學生,給作文增光添彩;用課文中精妙的結尾指導學生,幫助他們增強結尾的感染力。
【關鍵詞】課文 寫作 人物描寫 景物描寫 結尾 對癥下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75-02
《紅樓夢》中黛玉指導“香菱學詩”的故事值得教師借鑒。她先給香菱講解格律詩的基本常識,接著指定閱讀教材,如《王摩詰全集》五言律詩一百首、老杜七言律詩一二百首、李青蓮七言絕句一二百首等,讓香菱反復讀這些詩詞并實踐,最終香菱獲得成功。語文教師都應該像黛玉指導香菱學詩一樣,從語文課本中抓住經典篇目指導學生,讓學生通過模仿、創新提高寫作能力。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編選的課文都很經典,許多課文的課后練習或者要學生仿寫段落,或者要學生續寫、擴寫,并且每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寫作模塊都是學習經典的延續,應該說所有同仁都會從教材中找例子指導學生寫作。下面,筆者針對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談談在平時的教學中怎樣利用經典“對癥下藥”。
一、用課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指導學生,刻畫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學生在作文中常出現這樣的病癥:語言平淡乏味、籠統概括,缺乏對人物的細致描寫。具體表現在:在外貌描寫方面,學生泛泛而談,不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在語言描寫方面,學生只會干巴巴地寫“他(她)說”,缺乏對人物的神態、動作的想象;動作描寫方面,學生運用的方法單一等。
著名作家賈平凹說:“細節描寫就像春天的樹干上長出的綠葉和花朵,有了它就有了生氣。”不管是寫人還是寫事的文章都離不開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一個眼神、一聲嘆息、一種姿態,都反映他的思想和性格,所以教師需要抓住某一點或幾個點,引導學生對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進行細致刻畫,這樣的文章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為此,筆者首先出示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故鄉》中描寫中年閏土外貌那一段,以該段為范例一,讓學生充分朗讀,找出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臉色、皺紋、眼睛、穿著和對他的手的刻畫的幾個點,體會文中字字句句都突出他的辛苦、勞累、貧窮這個特點,讓學生明白精彩的外貌描寫要達到以形傳神的效果,要對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起烘托作用,給讀者畫面感,印象深刻。
其次,筆者設計了一個活動——“猜猜他是誰”,讓學生描寫班里一位教師或同學的外貌,要求表現他某個突出的特征,100字之內。寫完找同學當堂朗讀,其他學生對號入座,猜不出來的,證明他的描寫沒有抓住特點,還要重新修改。
再次,筆者以下面兩段話為范例,通過范例教學加深學生的認識。
1.“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圓規……(《故鄉》)
2.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啞著嗓子……是那么神色張皇。(《我的叔叔于勒》)
在學生學習前一段時,筆者先指出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純粹的語言描寫,沒有放慢筆速去想象他說話時的動作神情,枯燥無趣,人物形象性格不鮮明,無法打動讀者。而這里的楊二嫂,我們不僅能透過語言描寫體會到她的尖酸刻薄,后面的她將我母親的手套占為己有的動作描寫,又表現她貪婪愛占小便宜的性格;《我的叔叔于勒》這一段,細致地刻畫了父親的神情動作,表現了他慌亂害怕的心理。筆者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讓學生很快明白了這樣寫的好處,對寫作訓練熱情高漲。
最后,筆者設計了擴寫“她(他)罵他(她)是個混蛋”或者“她(他)流淚了”教學活動,要求不能出現情節,只是想像此刻他(她)的神情動作、語言、外貌,對人物進行細致刻畫,字數為150左右。學生寫得特別好。下面展示的是班里一名學生寫的精彩片段:
當她看到他時,先是愣了一下,接著瞪大那雙閃亮似水晶的大眼睛,盯著遠處的他一秒鐘,嘴里自言自語了起來:“你可回來了……”她迅速彎下腰,拾起她那滿是補丁的大帆布袋子,穿上那件她最喜歡的淡黃色紗衣,一陣風似的奔了過去,兩條細長的腿來回交替著,產生了重影。她跑著跑著,頭發一下子全散了下來,齊腰的長發在空中飛舞著,她來不及撥開遮住眼睛的長發,他的身影越來越清晰。她的雙眼罩上了一層薄而透明的細紗,細紗越來越厚,直到她深深的眼眶再也盛不住時,便從她尖尖的臉蛋上慢慢流了下來,順著臉蛋一直到下巴尖,滴到她的衣服上。
當學生從教材中學習到了新的寫作方法,教師可緊跟著設計片段練習,并且要求學生在以后的周末隨筆和整篇作文練習時用上這些方法,還要求學生用紅筆在一旁標注使用的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如果學生寫完作文后找不到人物的細節描寫,就說明他沒用上該技巧,需要自己往里添加。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就養成了在描寫人物時有意識地放慢筆速,從外貌、動作、神態等方面對人物進行細致刻畫的好習慣,使人物描寫變得有血有肉。
二、用課文中的景物描寫技巧指導學生,給作文增光添彩
很多學生在寫作中不會運用景物描寫方法,或者是輕描淡寫,景物描寫對文章不起絲毫作用。而在平時的寫作中,不少記敘文要用到景物描寫,好的景物描寫對文章起到了烘托、渲染、鋪墊等作用,會給作文增添亮麗的色彩。為此,筆者以統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朱自清《春》描寫春花一段和統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鐵凝的《盼》中“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樣停了……”一段為范例,指導學生學習課文中的景物描寫方法,為作文增光添彩。
在教學朱自清《春》描寫春花這一段時,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朱自清的《春》成為經典的原因:描寫景物抓住每種景物的特點精描細繪,句句運用修辭,景物是在同一視野出現,相互關聯、按一定順序來寫的。筆者提醒學生平時的寫作練習大部分是寫人寫事,景物描寫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不能喧賓奪主,字數控制在60字左右為宜。
在針對經典段落教給學生方法的同時,筆者也組織學生進行“秋天的校園”“夏日的大海”等小片段練習,要求學生寫完小片段后,與同學互換閱讀與交流,按照要求批改,沒有達標的要反復修改,直到過關為止。
在教學鐵凝的《盼》中“雨果真像我希望的那樣停了……”一段時,筆者讓學生明白作者通過生動具體的環境描寫烘托自己想法實現后的喜悅心情。其實,在寫作中最常用到的就是這種借助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心情的寫法,首先自己的感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大部分學生也只是會用溫暖、感動等詞語直白地來表達。所以借助教材教學生用景物描寫表情達意,會化無形為有形,從而幫助學生把這種感受具體而深刻地表現出來,更能打動人心。在學生學習這種景物描寫手法后,筆者讓學生進行片段練習:請你在文章結尾處寫一段景物描寫來烘托自己的心情,要求不出現情節,70字左右。下面展示班里一名學生寫的精彩片段:
我看見了花園里那株垂頭喪氣的小花,低著頭被風打得奄奄一息。樹上的桃子跌落到了地上,被路過的孩子踢來踢去,像一個被人拋棄的孩子,無家可歸任人擺弄。天憤怒地嘶吼著,讓晚歸的行人不得不加快了自己的腳步。它終于喊得沒了力氣,落下了傷心的眼淚,我全身被打濕,像一只落湯雞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
同樣,在學生學習這種寫作手法以后,筆者要求學生在以后的隨筆和整篇作文練習中也都用上這樣的寫作手法,規定字數,用紅筆標注。這樣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都知道該在什么位置、怎樣去描寫景物進行鋪墊烘托了。筆者明顯感覺到學生的文筆比以前生動了。
三、用課文中的精妙結尾指導學生增強寫作的感染力
結尾不會點題、偏題、深度不夠也是學生作文中常見的病癥。“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好的結尾起到畫龍點睛、余音繞梁的作用,具有給讀者以鼓舞和教育的藝術效果。所以筆者特別重視對學生結尾的寫作指導。
一方面,筆者在講授課文時特別點出文章結尾的妙處,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結尾起到的效果。如執教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故鄉》時,筆者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該文的結尾,明白該文結尾抒發了對人生或者社會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有廣度和深度,引人深思,點明中心,升華主題。在執教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背影》時,筆者讓學生注意到該文的結尾富有濃郁的抒情意味,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深深思念,采用了首尾呼應的方式。
另一方面,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提醒學生多關注人生和社會。筆者經常把學生寫過的文章發下去,讓他們重新給自己的作文寫結尾,當堂讀給同學聽,評一評誰的結尾更好。在平時的作文批改中,遇到精彩的結尾也會及時表揚學生,并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地讀出來。
此外,筆者常利用課文糾正學生寫作中的其他問題,比如教《北京的春節》時會提醒學生寫作要詳略得當;教《濟南的冬天》《老王》會提醒他們寫作要有意識地錘煉語言,注意遣詞造句;寫作中一些常見的通病也會通過片段練習和通篇的寫作慢慢糾正,做到每教學一篇新課文都思考有無與作文教學的契合點。
《勸學》中說:“君子非生異也,善假于物也。”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經典課文可以指導學生的寫作,教師在教學中要做一個有心人,用心探索,大膽嘗試,抓住課文這個“物”,憑借教材這副“良藥”,找準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只要教師善于點撥,學生勤于練習,就能夠達到“藥到病除”的目的。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