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歌劇是一種膾炙人口的藝術形式,人們希望自己的思想有所寄托,因此催生了歌劇的誕生。由此可見,是人們迫切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創作了歌劇這一載體,是他們內心需求的必然結果。中國在歌劇發展過程中始終處于發展階段,在此階段中國歌劇始終處于發展期,對于歌劇的探索與實踐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中。希望通過對郭文景《詩人李白》的分析,為歌劇未來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詩人李白》 探索 實踐
在歌劇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歌劇在不斷進行探索與實踐,從而形成現在的中國歌劇。中國歌劇的產生與歐洲有所不同,受到自身歷史淵源的影響,與傳統的戲曲藝術相融合,因此彰顯出獨特的風格。中國歌劇探索過程中,逐漸發展過程中趨向于與本國的戲劇以及本國文化彼此結合方向發展。西洋歌劇曾風靡歐洲大陸,在世界各國迅速傳播,于近代進入中國,對傳統戲曲藝術產生影響,后者兼收并蓄,融入了歌劇的諸多特點。社會的發展促進了藝術形式的轉變,新歌劇探索成為必然,也使演出活動呈現出另一種風格,不再受原有藝術模式的束縛,越來越多的新型人才被培養出來,成為歌劇改革的主力軍,在創新上不斷突破,力圖探索新的藝術成就,對歌劇的發展產生重要作用,以郭文景的《詩人李白》為例,在創作理念上不斷更新,運用了大量“新潮”手法,使得音樂語音呈現出新特點,與傳統嚴肅歌劇明顯不同,二者的區別顯而易見。創作中仍然保留傳統歌劇的特征,但同時也融入了新的內容,促進了新歌劇發展,為其轉變奠定基礎,通過對于郭文景的《詩人李白》分析,從而總結歌劇在發展過程中的實踐與探索,為后期歌劇發展提供參考。
一、中國歌劇的誕生以及發展
當西方歌劇進入中國后,就逐漸向本土化方向發展,其傳播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許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發現歌劇是從明末清初即進入中國,與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密切相關,并非傳統所認為的民國時期。1840年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原有的封閉大國被艦船利炮打開,基督教勢力迅速涌入中國領土,同時也促進了歌劇的傳播。列強的鐵騎加快了傳播速度,但是仍然有著漫長而曲折的孕育期。
當時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時代,同時也是歌劇在中國的孕育期。目前研究結果顯示,與迅速席卷歐洲大陸的形勢不同,歌劇進入中國后并未快速普及與發展,而是受到了各種阻礙。對這一過程進行梳理,探尋背后的歷史原因,考察西方團體的演出史實,分析當時中國人的西洋歌劇觀,引入具體案例進行深入研究。對這一過程進行梳理,探尋背后的歷史原因,考察西方團體的演出史實,分析當時中國人的西洋歌劇觀,引入具體案例進行深入研究?!兑姿T荊卿》是一部小歌劇,也是這一藝術形式進入中國后的早期嘗試。當歌劇進入中國后,就開始融入到本土文化當中,進行了進一步的傳播,“學堂樂歌”和早期話劇就是其中的代表。針對這一段歷史進行研究,尋求歌劇本土化的真實背景。
新中國建立后許多藝術形式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尤其改革開放后為中國歌劇帶來新的契機,迎來了第三次高潮。文革時期的中國陷入混亂,各種藝術形式進入低谷,新時期的到來喚醒了這些萌芽,使之逐漸從沉睡中蘇醒,呈現出新的變化。
由此可見,在那個歷史時期歌劇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彰顯出新時代特征,極富時代氣息與審美情趣??v觀新世紀的變化,歌劇在多元化的道路中不斷前行,深入探索,在坎坷與摸索中日益突破,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歌劇的發展態勢并未放緩,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但影響力卻有所下降,缺乏極具轟動性的作品,創作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全力面對艱難,突破既有的局限。
二、郭文景與《詩人李白》
郭文景非常喜歡四川,認為能帶給他無數的靈感,因此要用各種手法和體裁將其表現出來。許多作品中都表現出了四川的風土人情、人文歷史,其中不乏那片土地上的神秘與靈氣。曾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在這里學習了傳統的西方音樂文化,接受過嚴格的訓練,長期的學習為其日后的創作奠定了基礎,使其具備了較高的專業化水平,并且在西方新音樂寫作技術方面有所建樹,改革開放后帶來了新的契機,使其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取得了突破,作品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將多種技法與體裁融入其中。因此他認為自己并非趕潮流者。他的創作有自己的風格,愿意接受各種來源的音樂技法,從西方到東方,從古典到現代都被感興趣,甚至新音樂流派也有所涉獵。他認為所有的技法都可以應用于音樂創作中,因此皆不可放過。郭文景創作了許多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約稿源源不斷,近些年又做出了一些新的探索,充分體現出其獨特的觀念和特有的音樂語言。
歌劇《詩人李白》就是郭文景的作品,用中文演唱,創作團隊綜合實力相對較強,歌劇的首場演唱會以田浩江作為主演。歌劇中的主人公為李白,這一角色由田浩江飾演,其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在國外也享有盛譽。該部作品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西方歌劇界的關注,同時也進入了一些外國音樂節,完全可能成為經典巨作。詩圣李白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作曲家利用其進行創作可以稱為大膽之舉,使得整部歌劇更富有新銳之念??v觀郭文景以前的作品,其中彰顯出對李白詩歌的濃厚興趣,也有對其張揚個性的欣賞。
三、中國歌劇過程中的探索
1.創作中在民族文化的探索
西洋歌劇早已進入中國,經歷了漫長發展時期,最終有所突破,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歌劇的風格。上世紀初期,意大利經典歌劇在上海陸續演出,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黎錦暉在兒童類型歌舞劇方面有所突破,標志著中國歌劇進入萌芽期。
歌劇本土話需要從多方面入手,無論是審美視角還是選材都需要與民族文化相融合。《詩人李白》就充分顯示出這一特點。這部歌劇的作者為廖端麗,她成功塑造出劇中主人公李白這一形象,將自己的靈感融入到創作當中。故事發生在李白入川途中,當時他官場失意,不得不踏上歸途,此時思緒萬千,人物形象躍然而出。李白一生才華橫溢,詩、酒、月都是他的摯愛,作者將其化為三個人物,與之終身相伴。主人公一生的追求都在人物的戲虐、調笑間展示出來,有爭吵,有迷戀,利用擬人化的手法表達劇中人物的思想。這些手法大膽狂放,將李白與歌、酒、月聯系在一起,通過人物之間的互動表現李白浪漫孤傲的性格,同時又為作曲家預留了創作空間。歌劇創作中在對于中國文化進行探索,《詩人李白》這部歌劇就是以詩人李白為主體角色,對于李白很多人都熟悉,從書本上以及畫冊上都有描述,仿佛李白就是那種玉樹臨風、仙風道骨的樣子,然而在郭文景的《詩人李白》歌劇中,塑造出的李白高大魁梧,聲音渾厚有力,從而展現出李白的天真與厚道,也演繹出李白凝重悲傷的情懷,無論是形象上或者聲音上都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刷新觀眾對于李白認識,從而展
現出不尋常的李白。
站在創作的角度去看待這一部作品,其中不乏民族文化的影子,同時又引入了國外的手法。只有立足于本民族創作理念并不斷突破,充分利用現有的經驗與優勢,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反復重復這一過程,才能真正解決現實問題,提升總體藝術水平。
2.歌劇創作在民族性和現代性上的探索《詩人李白》的作品,得到了業內人士較高的評價,認為
創作中有許多可借鑒之處,但這種贊賞并不一定能被普通觀眾所接受。郭文景在塑造人物彼此之間的關系,建立四個角色分別是李白、酒、月、詩這幾部分,以李白、酒、月、詩貫穿整個歌劇,在處理戲劇沖突以傳統的人物李白的故事情節與現在的歌劇美學彼此結合,從而建立歌劇的新范式,值得我們學習。然而在《詩人李白》是歌劇創作在民族性與現代性彼此結合的結果,在探索的過程中,首先是這種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其次對其存在的不足,我們應該以理解的方式來看待,對其優點,可以大膽的運用,必須更新理念,從而創作出與大眾欣賞趣味相契合的歌劇作品;最后對于民族性和現代性上的探索,也是未來必須攻破的課題,也是新一代歌劇作曲家的使命。
歌劇創作應該滿足民族性和現代性的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借鑒傳統藝術風格,將其融入到創作當中,形成唱腔優美并具戲劇特征的作品,從而被更多群眾所接受,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留給人們深刻的印象,突出戲劇矛盾,更好表達人物的內心,形成獨特的風格,提升歌劇表達能力。
3.中西方音樂的碰撞與融合探索
中西方音樂的碰撞與融合的探索,西方樂器與中國樂器彼此結合,從而演奏出更加動聽的歌劇,通過靈動的表現形式刻畫其中的矛盾,彰顯人物的命運與性格,表達他們的感情與思想,這些都需要豐富的表現方式實現。《詩人李白》雖然在創作中不斷突破,但仍然保留著許多西方元素,實現中西的有效融合,使得音樂的可聽性大幅度增強,形成優美浪漫的旋律,讓人耳目一新。如主人公和“月”的唱段中,歌詞是中國的古詩句,同時使用了西方的交響樂隊,其中又穿插了鐃、鈸的演奏,使之充滿了東方色彩,在此背景下又融入了竹笛凄厲的聲音,帶動了心靈的震撼。在序曲中運用女聲合唱聲部,從而演奏出同音反復的音型與第一間奏曲運用京劇的大笑彼此呼應,從而具有戲謔、嘲諷的意味。彰顯出上述特征,充分利用了京劇唱段,將之與交響樂隊合唱結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音色,充分利用中西方音樂風格,達到拍案叫絕的效果。
4.交響樂隊與人物歌詞彼此結合的探究
交響樂隊與人物歌詞彼此結合,讓創作出的歌劇更加具有特色,更加受到人們的歡迎?!对娙死畎住分蓄愃朴凇盁o終旋律”結構,但卻并非完全相同,后者全然摒棄歌唱性旋律,而前者仍然以聲樂為主,并讓交響樂隊與歌詞彼此結合,完全依據人物情感表現需要,甚至會引入古典劇中的分曲,利用封閉性短小結構來表達。創作過程中還融入了音樂戲劇性展開方式,一改以往的宣敘—詠嘆交替風格,充分利用交響樂隊,將其與人物歌唱精巧的組合在一起,器樂與聲樂相融合,獨唱與重唱時隱時現,與合唱或主或次,各種形式變化無常,完全依據劇情而定,充分表達人物的情感。作曲家技藝熟練,能夠將多種歌劇音樂形式融入其中,充分利用高度的技巧進行創作,得到了漸臻化境的體現。在一些唱段中還可以聽到傳統樂器的音調,融入了戲劇唱法,甚至有曲笛伴奏,與古典詩詞相融合。
四、探究中國歌劇的發展之路
1.樹立中國歌劇氣質與風范中國的歌劇
時代在發展,藝術形式也在改變,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夠長久進步。藝術創作要與中國的氣質相吻合,彰顯時代風范,同時要吃透文學、戲曲及民間音樂,掌握其中的精華,與西方歌劇相融合,充分體現在作品中,表達人物的情感,展現民族音樂的靈魂,這樣才能創作出富有生命力的歌劇,與中國氣質相一致,被更多人所接受,在世界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為藝術的發展創造條件,打開更高格局。
2.貼近觀眾的聽覺習慣
目前有許多原創歌劇問世,其中不乏使用現代語言創作的作品,但是卻不易被人們所接受,可聽性大打折扣。歌劇創作要重視這一點,對于音樂語言的探索固然必不可少,但是也應照顧國內觀眾的聽覺習慣,提高可聽性和旋律感。經歷了長時期的發展,中國聽眾有自己的聽覺喜好,對于旋律感要求較強。中國歌劇繼承了傳統戲曲的精華,融入了西洋的創作手法,同時又與時代相契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未來的創作應堅持這一點,充分利用本土資源,迎合觀眾的喜好,引入創新因素,充分利用平衡杠桿,從而被更多人所接受。作曲家要將其作為考驗,不斷深入探索,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对娙死畎住吩诖朔矫孑^為成功,充分利用了宣敘調,獲得了巨大成功?!秱拧分械脑亣@調同樣如此,可以被更多創作者所借鑒。
3.合理利用好本土的資源
中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浩如煙海,是一個不竭的寶庫,創作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在中國歌劇上有所突破,挖掘民族文化,探索其精華所在,將其融入到作品當中,形成獨特的風格??v觀當代中國,雖然不乏戲曲和民歌的基礎,但是完全照搬則不具有可行性,必須要引入創新因素,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充分利用中華人民的影響力,將其凝聚力展現出來。新時代中國傳統藝術面臨挑戰,只有緊隨時代腳步,將新鮮血液融入傳統骨髓當中,虛心對待創作,勇敢面向未來,百科傳統束縛,從多角度進行發展,才能使中國歌劇彰顯出獨特性,體現出民族精神?!对娙死畎住分芯蛯鹘y與現代融合在一起,既有詩詞、戲曲的韻味,又有新的旋律,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4.凈化的創作環境
縱觀中國歌劇的發展史,近幾十年的進步有目共睹,改革開放帶來了新的契機,必須要打破束縛,穩步前行。當今社會發展勢頭迅猛,但環境也日益復雜,縱觀目前歌劇創作,作曲家不能自由創作,而是必須要符合要求,創作時間不夠等因素,激情大打折扣,想象力受到束縛,難以獲得高質量的精品。雖然目前有大量作品問世,但卻難以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發生巨大改變,進入了結構轉型時期,利益涌動,虛幻浮躁,對藝術家的思想也產生影響,保持初心異常艱難。歌劇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創作難度較大,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可現實卻難以達到要求,更多的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創作,藝術反而不被重視,對此要有深入認識,努力改變現狀,為歌劇的創作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是其長久發展的前提條件。
結語
中國古代的戲曲藝術主要由歌舞和對白構成,以上述形式進行表演,同西方歌劇異曲同工,但并非完全雷同,其中的差異顯而易見,也預示著各國文化淵源與傳承存在差異。本文通過對于歌劇發展過程中的實踐與探索,以郭文景《詩人李白》為例,通過對于創作中在民族文化、歌劇創作在民族性和現代性上和西方音樂的碰撞與融合,以及交響樂隊、人物歌詞等彼此結合的探究分析,并對于歌劇的未來發展提出意見,從而促進歌劇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安潮.探索中國歌劇音樂語言的新語匯——歌劇《我心飛翔》音樂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9,37(4).
[2]游暐之.七十年華非古稀中國歌劇正當時[J].歌劇,2019(10).
[3]邱璟宜.對當代中國歌劇發展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9(13).
[4]姚亞平.對中國歌劇創作幾個問題的看法[J].音樂文化研究,2019(3).
[5]字然.中國歌劇發展現狀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9.
[6]李佳.淺談中國歌劇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9,3(14).
[7]吳菁.中國歌劇民族化審美元素研究[D].廣西大學,2019.
[8]張麗仙.王昆與歌劇《白毛女》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9.
[9]居其宏.民族歌劇音樂創作范式的奠基人與完形者——馬可歌劇創作生涯歷史回顧與當代思考[J].音樂研究,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