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春
摘要:高三是高中生活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沖刺高考的最重要時期。高三數學總復習,需要梳理高中階段所學的全部數學知識,總結知識點與解題思路,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達到備考的目標。如何切實有效地提高高三數學總復習的效率,本文將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關鍵詞:高三數學;復習方法;有效路徑
高三是高中學習最重要的階段,是學生即將面臨高考的重要復習與沖刺階段,只有通過系統科學的復習方法,提高復習的有效性,才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將以高三數學復習為例,探討復習的有效方式,以供參考。
一、高中數學總復習的特點分析
高中數學的總復習是幫助學生回顧在高中階段學習的所有內容,并對其進行總復習。這是學生充分吸收所學知識的重要階段,也是全面掌握高考的關鍵。在此階段,總復習具有以下功能:
從總復習的需求來分析,教師需要結合“六大模塊”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復習素材的搭配與復習策略的設計。其中主要包含有以下內容:三角部分、概率統計、立體幾何、數列部分、解析解析幾何以及函數和導數。近年來,教師針對高考數學的問題通過突出能力測驗,并從該學科的一般知識結構和思想框架入手,加強了測試題的綜合性和應用性。提高考試題和綜合數學評估的質量,對高中數學知識進行全面研究,突出強調了基礎和技能測試的主題,在加強技能和質量培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總復習中,學生對數學的所有知識和方法的掌握不再局限于教科書模塊的劃分,而是非常實用的。在高中數學總復習中,學生應理解有效復習的目的和方向,并理解高考之前,分析過去的高考問題并總結知識點得差的重要性異。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最有效的建議,成功地指導學生學習,掌握有關高考的所有重點知識,同時讓學生快速提高自己的技能。
二、注重基礎的復習
在高三的總復習中,不僅要實現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需要指導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思想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實現思維品質的優化。通過思維品質優化,學生的數學解題經驗得到積累,數學的解題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強化。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要講解題目的做法和思路,還需要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解題思路是如何產生的,不斷利用多種數學思維模式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從而優化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
在復習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持之以恒,堅持做到最后一個步驟,讓學生充分體會解題的樂趣,指導學生在解題時要有耐心和信心,突破自我,冷靜思考,綜合學習的各種知識和數學思想,找到解題的突破口,提高數學素養。在高三復習中,要始終牢記基礎知識是各項考核的基礎,是解題思路的指導方向,只要抓牢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深入理解數學的概念,面對數學題目時能夠快速找到解題的思路,提高自身的數學能力。在復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認真對待教材中出現的每道概念性知識,并通過對概念的具體演示,讓學生了解概念的具體應用方法,再形成抽象的概念認識,由此舉一反三,可以運用基礎的知識和技能解答不同的題目。
三、注重教學方式的優化
在數學的總復習中,一般會采用試卷講評的方式進行知識點的梳理,因此教師要注重教學方式的優化,避免整堂課從頭講到尾,讓學生被動地學習和接收,優化傳統模式下講解題型和技巧再進行大量訓練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地研究題型,發現問題,積極與老師、其他同學交流解題的方式,讓解題思路更加深入地刻印在學生的記憶中,從而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性。
解題是數學知識的具體應用,也是數學知識的繼續學習,因此教師進行解題教學課程時,不應該直接將解題思路和方法灌輸給學生,而應該通過對解題過程的探究,合理地解釋使用這種解題方法的原因,并拓展與前后知識點相關聯的部分,讓學生從具體的解題思路中總結出一般的解題思路。通過解題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面對類似題型可以快速找到切入口。在高三數學總復習時,教師應該對相關課程要求和高考的大綱要求進行認真地學習和研究,分析歷年數學高考的側重點和考試目的,總結考試的題型和變化趨勢,明確高考的重點和難點,對高考的難度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并以此為基礎對高考的題型比例、命題方式、知識點涵蓋情況有統一的認識,并分析歷年高考出現的創新題型,總結解題的思路與方法,以便更好地確定復習的重點。
綜上所述,高考是每個學生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因此在高三階段,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的成績,為學生的未來打下基礎。通過系統化、全面化的復習,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融會貫通地運用數學思維進行解題,提高復習的效率,提高數學成績。
參考文獻:
[1]謝梓璋. 立足教材 回歸課本——基于“讀”“探”“升”維度探尋高三數學復習路徑[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08):54-56.
[2]張麗,張瑞. 深度學習視域下的高三數學“習題串”教學——以微專題“二元條件最值”為例[J]. 上海中學數學,2021,(Z2):63-65.
[3]王西榮. 基于整體提升的高三數學區域集體備課——以廣州市天河區集體備課為例[J]. 中學數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21,(1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