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娟
摘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以問題導學拉近“教”與“學”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促進他們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本文主要從科學設置、適時引導和養成習慣這三個方面著手,闡述了問題導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 ?問題導學 ?策略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以問導學、以疑激思,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學生是主體、問題是載體,教師要以問題構建“教”與“學”之間的關系,以導向性的問題發展思維,促進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循序而學,能突破思維障礙,走出學習困境,讓數學學習變得更有深度,所以教師要以問題情境設計導學內容,要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合理設計問題,以追問、反問、回問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一、科學設置,問中含導
部分教師為了追求熱鬧的氣氛而問,忽略了引導學生發展思維,突破難點,所以教師要明確提問目的,建立問題與所學重點和難點內容的聯系,且問題中要蘊含數學知識、數學規律等內容,貼近學生的現有認知水平,引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參與。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易錯點、疑難點提問,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如在教學蘇科版八年級下冊《圖形的旋轉》一課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觀察風車與時鐘指針的轉動,如果將風車的風葉、時鐘的指針看成一個圖形,請說出它們是如何轉動的呢?”學生會結合對圖形的觀察,討論出幾個要點,即繞某一點轉動、按一個方向轉動、轉動了一定的角度。教師再依據學生的回答,引出圖形的旋轉、旋轉中心、旋轉角等概念。值得注意的是,數學提問要有一定的功用性,對解決生活問題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問題的設計要有趣,能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體會到探求數學知識奧秘的樂趣。教師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思考這些數學知識對生活產生的積極影響,從而激活學生的原有認知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如在教學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物體位置的確定》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聯系電影院找座位的問題,讓學生回憶電影票上的信息,說說如何根據這些信息尋找對應的座位,座位由幾個數確定。生活化的問題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促進生活經驗的遷移,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教師還可以設計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熱情。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學生往往習慣于運用熟悉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教師不妨尋求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提問,通過有層次的、相關聯的問題,循序漸進、層層推進,讓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并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方法,從而達到培育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同時,教師要善于設計變式問題,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從而達到解決新問題的目的。
二、適時引導,導中含問
教師要合理把握提問的方式,通過開放性、層次性、連貫性的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思考更復雜、更抽象的問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讓他們在嘗試中促進問題的生成。教師以問題導學,要分析學生的學習難點、易錯點,思考設置什么問題,才能促進學生深入思考。教師還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究、互動,從而實現對問題的深度理解。此外,教師可以提出內容簡單、連續的互動性問題,以樹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維持對話的順利進行。如在教學蘇科版七年級上冊《正數和負數》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鹽城市某天的溫度為-3℃到3℃;佳佳家東邊400米是學校,西邊400米是藝術中心;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為8848.86米,吐魯番盆地的海拔低于154.31米。上列問題中,-3℃到3℃都含有哪個數字,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一樣嗎?不同之處是什么?是相同的意義還是相反的意義?東邊400米與西邊400米意義相同嗎?上一個問題中相反意義的詞語是什么?”教師借助互動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他們探尋正數與負數的本質,學會用數字描述生活,從而形成相反意義的量的概念。
教師要提出具有啟發性的任務,引導學生從舊知中尋找隱含的因素,并進行分析、思考。如果說互動性問題是“扶著走”的話,啟發性任務就是“放手走”,學生通過自主思考、積極討論去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加深對數學內容的理解。教師在學生遇到障礙時提問,能為他們的學習提供更多的幫助,讓學生的思考由淺顯走向深入。在學生合作時,教師要為他們留有更多的時間,對他們進行適度的提示,幫助他們適時搭建支架,以追問的方式提出與之相關的問題,促使學生的思考層層深入。
教師要展露知識的發現與發展過程,幫助學生消除心中的疑惑,提升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概念具有抽象性、概念性,教師要抓住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展示概念的形成過程。如在教學蘇科版八年級上冊《一次函數》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次函數的概念,并思考:“一次函數的定義是什么?形如y=kx+b(k≠0)嗎?能對其化簡嗎?是一次函數嗎?是一次函數嗎?與有何區別?是一次函數嗎?你能對教材上一次函數的定義進行補充嗎?”教師基于一次函數的定義提問,能幫助學生進行對比、分析,進而理解函數概念的內涵。
數學問題的解決往往依賴于一定的解題思路,很多學生感嘆于思維方法的奇妙,而鮮有學生思考巧妙的思路是如何想到的。師生之間的認知經驗往往有明顯的差異,可能教師認為是顯而易見的問題,對學生而言卻感覺莫名其妙,所以教師要針對解題點開展訓練,讓學生理解每一步都有章可循。
三、養成習慣,引中有問
學生不留意問題、不思考問題,教師的啟發、誘導往往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教師要營造融洽、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掙脫束縛,積極提問、質疑,還要尊重學生、包容學生,即使他們的提問中有不合理之處,教師也不能置之不理或簡單否定,而是要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對他們的提問進行補充完善,并為學生提供提問的范例,讓學生的疑問得以延續,引導他們探討自己的有疑之處,從而敢于自主提問,能善問、會問。
第一,若學生的提問與自身的認知水平相契合,教師可以立即回應,肯定學生的提問,并引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再去探尋問題的答案;第二,若問題古怪刁鉆,往往令學生難以回答,這樣的問答即使能回答出來,學生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教師不妨跳出問題的桎梏,借助問題開闊學生的視野,在肯定學生提問的同時,指出相關知識的發展史,向學生簡述解決思路,引導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并利用時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第三,當學生提出超出自身認知水平的問題時,教師在肯定學生知識視野開闊的同時,要圍繞數學問題適當闡述相關數學文化,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后,良好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要教會他們課前預學、課中記錄,學生只有學會記錄問題、收集問題、歸納問題、遷移問題,才能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如果學生機械地記憶公式法則,而不理解幾何語言,不進行針對性訓練,就會感到身心疲憊。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善記善思的習慣,讓他們將自己的筆記本劃分不同的區域,有記錄錯題的,有記錄與之相關知識的,有記錄正確解法的,有記錄知識結構的。學生要掌握書本例題、變式訓練等典型問題,通過針對性的訓練,掌握其中蘊含的思想方法,從而抓住解決問題的本質。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預習的方法,讓他們利用課前的幾分鐘,在教材上做標記、勾畫重點與疑惑之處,并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樣,學生才會主動融入課堂,通過聽講、思考解決自己的疑惑,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有趣味、有層次、有針對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帶來的樂趣。同時,教師要以問促思,拓展思路,引導學生層層剖析,促使他們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參考文獻:
[1]賈文俊.例談“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學生物教學,2012(12).
[2]遲學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文化思考與行動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12(5).
[3]黃河清.高中數學問題導學教學法[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