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摘要: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落實,所以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既要保證學生能夠內化語文知識,還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傳統文化水平,提高綜合素質。為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挖掘教材內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更加深入,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
傳統文化是經過長期積累、總結延續而來的,具有歷史價值、能夠體現民族特色的一種文化,它集合了不同民族的思想和觀念內容。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傳統文化內容廣泛、博大精深。在當前社會中,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是每個人重要的責任,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發揚和強化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下面,筆者重點探討了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作用和策略。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1.傳播途徑受限
受應試教育影響,許多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基本都是圍繞應試開展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這就導致死記硬背等情況比較嚴重,語文知識中的傳統文化內涵也就無法有效傳播和滲透。
2.多元文化沖擊傳統文化
隨著全球文化的有效融合,外來文化對高中學生的影響很大,尤其是網絡和新媒體文化的內容新穎而多彩,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受到了學生的追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了解特色文化無可厚非,但是教師要把握外來文化的接受度,不能讓外來文化干擾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出現本末倒置的情況。
3.文化保護意識不強
在新課程改革進程中,教育部門改革了語文學科的內容,提出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并要求教師要發揮出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作用。不過,在實際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度關注學生的做題思路和學習成績,針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和熏陶較少,沒能將語文價值發揮到最大,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強。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作用
1.強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與世界其他民族不同,傳統文化滲透著中國優秀的品質和智慧。當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精心挑選、編制,且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作品,它們不僅有很好的知識學習作用,還有文化傳承作用,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繼承我國傳統文化。
2.塑造學生完美人格
我國傳統文化經歷幾千年的洗禮,內容豐富、內涵深厚,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優秀和仁厚,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都是我國歷史傳承下來的無價文化。文化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知識,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時,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高中生的人格基本已經建立,具有獨立的思維,教師可以通過強化學習和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了解真、善、美,懂得明辨是非,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
1.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首先,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精心備課,把傳統文化內容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底子,然后傳達給學生,影響學生,悄無聲息地滲透在教材之中。這樣一來,學生便有了學習傳統文化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比較,讓學生多角度理解傳統文化。如對中國文學來說,“還鄉”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針對這個傳統文化主題,教師可以把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與蘇教版教材中的《想北平》進行比較,拓寬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對“還鄉”這個主題產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在某種程度上,“鄉”不僅是國內常用的文學主題,國外也有類似的文學主題,而且“還鄉”是一種個體追求的精神目標,這個“鄉”已經超越了一般境界的“鄉”,有多義性,傳統文化藝術上可以理解為“故土”,更深次地可以理解為自然的、藝術的“故鄉”。
2.教師要提煉教材內容
通過有效提煉高中語文教材內容,教師可以挖掘其中涵蓋的傳統文化知識,更好地實現與語文學習的有效結合。高中語文教材內容豐富、作品優秀,對弘揚傳統文化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教授學生語文知識時,教師要提煉和挖掘教學內容中的傳統文化,通過講滲一體雙管齊下,確保學生雙重知識和文化的學習。為了更好地滲透知識,教師可以引入民族精神,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如在教學韓愈的《師說》時,教師可以先引入問題,引導學生找到文化的核心內容,即堅持從師求學的原則,再延伸講解中國尊師重道的傳統文化;又如在教學司馬遷的《鴻門宴》時,教師可以先介紹相關的人物,再進行文章的教學,并引入傳統文化,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讓學生深刻感受民族精神的內涵;再如在教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解岳陽樓的歷史,其中涉及的地域、文化、造型等內容信息,讓學生對岳陽樓產生初步的了解和認識。不過,在滲入傳統文化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變化,了解學生對這些知識的關注度和理解力,并結合學生的特點,從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角度進行滲透和講解,讓學生更易于接受、學習和傳承。
3.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生平
孟子曾經提出“知人論世”的觀念,其中“知人”就是全面了解作家,包括作家作品創作的目的;“論世”是指對作品所要體現的時代,以及作品創作時所處的環境情況。在學習時,如果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內容和思想上,忽視了對文章內容的延展,沒有分析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心情,就無法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意義。因此,教師應該發揮引導作用,給學生講解作者的生平情況。因為在創作某些作品時,作者往往會有感而發。學生通過對作者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作品,也更能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內涵。如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李清照這一人物的生活背景、社會文化、經歷的生活環境,以及《如夢令》當時的創作環境和心情。具體講解時,教師可以采取故事的形式進行介紹,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教師分析了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以及她的性格特點后,再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如夢令》,這樣,學生會更容易走進作品的意境,對文化的內涵也會了解得更加透徹。又如在教學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時,除了教學作品的內容之外,教師還可以介紹作品創作時,作者所處的環境、社會變化,以及對生活和社會的態度,包括作者如何棄醫從文、如何投筆從戎、如何用文字救中國等心理活動變化,實現知識的延展。總之,教師充分挖掘作者的經歷,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認識作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
4.教師要豐富教學模式
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其與知識點進行有效融合。因此,在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時,教師要大膽創新教學方法,結合信息技術平臺和時代發展,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實現傳統文化與知識的融合。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投放等形式,還原優秀作品的創作環境、社會文化背景,增強學生的視角沖擊感。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的方法,找到與作品有關的知識和解析,對作品的內涵和文化產生新的認識,從而更好地滲透傳統文化。當然,組建社團、小組討論等方式也是強化文化知識與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更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結語
總而言之,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良好品格的塑造意義重大。因此,教師要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了解傳統文化與語文知識的關系,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提煉語文知識的精髓,讓傳統文化更好地滲入語文教學,實現學生知識獲取和文化傳承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立娟.彰顯文化魅力——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課外語文,2017(8).
[2]張建棟.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的路徑探析[J].家長,2021(17).
[3]尹華穎.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21(6).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長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