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婉玲
【摘要】“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學習黨史是厚植思政最有力的紅色底色,為后期在中學和大學的思政課程中繼續開展一體化學習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習黨史尤其重要,而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黨史學習部分應該如何開展,成為所要探討的重要議題。本文以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中國有了共產黨》為例進行闡述,將思政教育與黨史教育相聯系,從而有效發揮思政課的激勵與價值引導作用。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黨史學習;紅色文化
從中共一大召開到現在,我國已經有了百年的革命發展歷史,從一開始建黨的五十多個同志到現在已經將近九千多萬黨員的龐大共產主義隊伍,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引領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獨立,帶領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現代化建設,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黨史內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學情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目標,將學生生活中的歷史印記作為認知的起點,引導學生從具體化的物品中提取信息,走進生活,學習歷史,感悟歷史,體悟精神。
一、研讀課標依據,體現思政課一體化
按照國家教育部在2011年新修訂的關于品德教育課程相關規定,學生需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時間,中共一大會議召開的重大意義,以及一百年來在共產黨領導下社會、經濟、科技等眾多領域取得的成就等,不斷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愛黨意識。“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國家認同要點”中指出:要熟練掌握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以及一系列優秀的革命精神。
在小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中國有了共產黨》這一課中,“開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軍不怕遠征難” ,這三個內容是層層遞進的。根據敘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星星之火、新文化運動、中國一大的成功召開、南昌起義、遵義會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以及長征等關鍵的共產黨發展節點,用“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精神這條“紅線”進行串聯,描繪出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過程。學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學習中國共產黨的良好作風,更加理解并熱愛中國共產黨,激發學生熱愛軍隊、熱愛國家的情感。在研讀教材時要重視教材中的小學思政學習目標和接受水平,可以用留白和省略號來思考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在緊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又超越教本內容,為思政課一體化奠定基礎。
二、挖掘黨史要素,創新思政課實踐化
理論和實踐是需要協同合作的,就像人在走路時需要兩條腿協調工作,只依靠一條腿是不可能更好地完成走路這個動作的。首先,思政課在理論教學方面要從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知識維度開展理論學習,另外,可以通過實踐給學生進行思政課的教學,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特征。因此,需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黨的歷史,比如,走進黨史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展覽等教育基地,或者在教室里創設一個黨史紀念品展覽區,在革命根據地回顧歷史,思考百姓選擇中國共產黨、信任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因,同時也要思考百姓為什么會相信只有通過社會主義才能解救中國。比如,在《中國有了共產黨》第一課時“開天辟地的大事”的教學中,運用實地布置和考察的形式,由教師和學生一起在學校的黨支部辦公室,或者在教室和走廊把《新青年》紀念品圖片、李大釗圖片、《五四運動》繪畫、中共一大會址、會議出席黨員圖片名單和會場繪畫等故事素材布置成一個小小的展覽廳,也可以采訪學校黨員,聆聽黨員講述黨史故事,從而使學生接受教育者思想、凝聚思政課實踐教學共識、不斷落實教學根本理念。黨史的實踐教學既要立足于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現場教學,也需要對黨的發展歷史作相關的講述、并且要重視黨員同志在進行思政教學中的關鍵作用,讓接受教育者能夠清楚地了解到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作用,讓廣大社會群眾能夠認識到共產黨在促進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中所起到的核心領導地位,從而忠誠于黨,朝著黨和政府的指導方向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可以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大計。
三、感知研學素材,凸顯德育課情境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德育課程,也是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兒童生活與成長,只要通過具有道德與教育意義、兒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才能更好地引導兒童培養學習黨史的興趣。所以,《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是“以學生生活及其社會化需求為基本”為目標的課程。比如,在《中國有了共產黨》第二課時“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中包含大量的歷史知識,教學時應將重點放在德育上,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換句話說就是以井岡山革命、井岡山道路和井岡山精神這幾個知識點為核心,學習紅軍井岡山時期相關史實和故事,了解在南昌起義等以城市為中心開展的武裝斗爭相繼失敗后,中國共產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領導人將失敗的斗爭經驗進行總結后根據中國實際情況所設定的革命方案,從而使學生對井岡山精神進行更充分地了解。通過創設情境,利用學生身邊的博物館研學素材,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虛擬走進井岡山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激發學生對這三件革命文物的真實歷史事件的求知欲,感受到在那個動亂年代中國共產黨發展革命以及建立根據地的不易,然后讓學生試穿當年革命先烈穿過的草鞋、聆聽黨員同志講述艱辛的革命發展史,體會革命先烈崇高的革命信仰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四、拉近時間距離,烘托黨史課生活化
盡管五年級小學生的社會生活正在不斷擴大,對紅軍故事充滿好奇,但是由于他們與歷史有一定的距離,即使在其他教育活動中,學生們對長征的一系列事件有了一定認知,但整體上較為分散,缺少全局的認識。而且當今的學生和那個歷史年代已經隔了將近百年的時間,學生未直接感受和接觸到那段歷史,因此,他們無法真切感受到長征的眾多坎坷與不易。所以,給學生提供了解歷史、進入歷史的平臺,從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與教訓,在反觀現在與未來的過程中得到一定的啟發與心得。比如,在《中國有了共產黨》第三課時“紅軍不怕遠征難”中,中國紅軍建立了革命根據地,武裝力量迅速壯大。在這個情況下,國民黨軍隊為削弱中國紅軍的武裝力量,對廣大革命根據地實施了多次的圍剿。紅軍戰士們迎難而上,不斷突破敵人的封鎖線,實施反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紅軍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開始了非常艱辛的長征之路。長征到底有多遠?是一條怎樣的路?又會面臨怎樣的困難呢?引導學生通過看圖畫路線,滾動小球小組合作體驗重走長征路,在教室穿草鞋走路等方式,體驗紅軍在敵人圍堵、路途遙遠、環境險惡、生活艱苦中的長征之難。又如,在第二課時中,學生學習紅軍井岡山時期相關史實和故事,了解在南昌起義等以城市為中心開展的武裝斗爭相繼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經驗教訓,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秋收起義的失敗,創設情境,失敗之后,如果是你會怎樣做?毛澤東又會怎樣做?幫助學生從課堂的親身體驗中得到成長,以此幫助學生在課堂中產生對于知識點的共鳴,引導學生探究曲折故事。
在設疑討論方面,教師發出疑問:南昌起義打響第一槍之后,毛澤東又去進行秋收起義,黨中央初始制定的作戰計劃是對長沙進行進攻,到最后怎么會選擇了井岡山?針對“實事求是闖新路”這一概念設計了層層遞進的思考提示和探究,讓學生理解轉戰井岡山的原因,感受正因為中國共產黨能夠實事求是、在危難之際力挽狂瀾,設定出最適合中國情況的革命方針,使得第一個革命根據地由此出現,從而深刻分析了“實事求實闖新路”這一理念。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對失敗戰役的分析和探討,即開創了符合本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從而學習偉大的井岡山精神。教學前教師可以自備一些模擬展品(復制品),如稻草、草鞋、油燈、扁擔、籮筐、小米、南瓜、毛澤東的作品,等等。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觀看模擬展品,一方面是由于這些革命文物屬于革命年代,另一方面是由于這些展品見證了紅軍戰士不怕犧牲的拼搏奮斗的歷史時刻,崇高的革命信仰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同時能夠真實地反映出井岡山革命精神所在,從而讓學生在黨史課中不斷加深紅色文化與思想的理念認知。
黨的發展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是一本厚厚的思政教育全書,構建了生動形象的思政教育平臺。思政教育離不開黨史學習教育,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當今社會潮流中,黨史學習教育需要充分立足于思政教學,以黨史為發展路線,講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的革命史與發展史。在黨史思政學習中始終貫徹共產主義理念并且充分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需要我們不斷加強自身理論知識體系的構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培養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與富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有效發揮思政課的激勵與價值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魯潔,顧瑾玉.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1.
責任編輯? 趙雙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