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筱敏
摘要:本文以《皮影戲》為例,研究小學美術教學實踐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分析了小學美術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從營造富有文化情趣、文化特色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體驗文化,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動手創作,鍛煉學生動手能力、拓展傳統文化知識,培育學生文化素養等角度,探討小學美術教學實踐如何傳承傳統文化,為教師提供教學策略。
關鍵詞:教學實踐;小學美術;傳統文化;皮影戲。
引言: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是聯結民族、國家情感的重要紐帶。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文化受到了更多的沖擊,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小學美術教師應加強對教材中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利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培育其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期望本文能夠為廣大美術教學工作者帶來一定的參考作用。
一、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歷史孕育出的智慧結晶,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具有如下意義:
首先,能夠強化美術課堂對學生的德育作用。傳統文化內涵豐富,與我國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生活哲學、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又與我國在當今時代下的發展息息相關。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涵養人的心靈,熏陶人的情操,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培育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熏陶學生的道德品質、思想與行為[1],還能夠強化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文化自豪感,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其次,能夠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美術包括雕塑、繪畫、建筑、設計等多個方面,是能夠被人們的視覺所直觀感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學習美術、欣賞美術,能夠豐富學生的審美情趣、培育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念。民族藝術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引入到小學美術課堂之中,能夠發揮傳統文化對學生的美育作用,強化學生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的能力,熏陶其人文素養,提升其藝術修養,達到更為良好的美術教學效果。
二、在教學實踐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
(一)營造富有文化情趣、文化特色的教學氛圍
小學生年齡尚小,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深,因此在美術課堂中滲透傳統文化,更多需要教師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營造出一種良好的傳統文化教學氛圍,以富有文化情趣、文化特色的教學環境,喚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潛移默化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遐想,引導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達到“引人入勝”的教學效果。
以對《皮影戲》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提前搜集與皮影戲有關的教學資源、教學素材,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出來,為學生帶來多感官上的刺激,讓學生不由自主跟隨教師的指引,走入到對皮影戲的欣賞、探究之中,對傳統文化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例如教師可搜集與經典皮影戲“打旱戴”有關的視頻資料,具體而言,“打旱戴”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祈雨戲,表達了古代先民對自然的敬畏、對豐收的向往。教師可搜集民間藝術家在戲臺上表演“打旱戴”的視頻,引導學生分析皮影戲中哪些角色是巫師、哪些角色是神仙,分析這些角色分別有著什么樣的特點與意義,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直觀體驗,進而喚起學生學習、傳承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體驗文化,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在教學改革得到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教學理念,得到了廣大美術教學工作者的肯定。相較于美術課堂中其他的教學內容,傳統文化對學生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師更應重視對自己身為課堂“引導人”作用的發揮,改善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諸多不足,應用啟發式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2],避免過多采用“知識灌輸式”教學法,限制了學生的學習思路,影響學生美術素養的順利生成。
以對《皮影戲》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使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教學方法——角色扮演教學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如,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構建一定的教學情境,之后引導學生配合教師,或自主尋找搭檔,完成對皮影戲的角色扮演,結合自己對戲劇內容的理解,通過演繹,展現皮影戲中的故事,之后教師可為學生的表現做出打分,喚起學生的競爭心理,提升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教師可先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為人們所耳熟能詳的皮影戲“封神榜”,對于其中的重點內容,如姜太公釣魚、周王伐紂、武王分封等,可為學生重點播放,要求學生仔細欣賞,之后分別扮演其中的角色,演出生動的戲劇。為強化學生對皮影戲內容的理解,教師也可為學生提供一系列具有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如:姜子牙為什么使用無鉤的魚鉤釣魚?周王伐紂為什么能成功?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深刻體會皮影戲的文化內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三)引導學生動手創作,鍛煉學生動手能力
傳統文化中與民間藝術有關的部分,大多都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如皮影戲,由獸皮制成,制作難度高,尤其是對人物的設計與制作,很考驗藝術家的造型能力、動手能力,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要求學生親自設計、制作皮影戲是不現實的,但考慮到皮影戲與剪紙藝術具有一定的相似度,教師可要求學生利用紙張代替獸皮,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皮影戲人物,編寫簡單的故事情節,之后走上講臺為全班同學做出表演,體驗皮影戲從創作到表演的全過程,增強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動手能力。
例如,教師可搜集小學生最熟悉的故事,如《龜兔賽跑》、《小蝌蚪找媽媽》等,鼓勵學生利用皮影戲,完成對故事的再創作、再演繹。教師可先為學生科學分組,再要求小組通過商討,確定創作課題,以一個星期為期限,完成對皮影戲劇本的編撰,以及對皮影戲人物、場景的制作,在下節課上課時,依次上臺表演皮影戲。教師可在這一過程中引入小組競爭機制,如結合學生編寫皮影戲劇本、設計皮影戲場景與人物、表演皮影戲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打分,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創作能力,增強學生對課堂的體驗感與參與度,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拓展傳統文化知識,培育學生文化素養
小學美術課堂中,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元素是十分豐富的,除皮影戲外,剪紙、面具、年畫等等,都是我國重要的民間藝術瑰寶,是小學美術教材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加強對這些傳統文化元素的挖掘,結合學生對傳統文化、美術、藝術的理解,為學生帶來更為豐富的文化知識,擴充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培育學生的文化素養[3]。例如,在教學完畢《皮影戲》一課后,教師可拋磚引玉,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現更多的與民間藝術有關的資料,無論是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捏泥人、吹糖人,還是深奧的變臉藝術、繽紛多彩的門神畫等,都很適合被教師引入到課堂上,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培育學生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與能力。
此外,民間傳統建筑賞析、名畫賞析也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教學民間傳統建筑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建筑物的裝飾、色彩、構造等方面,分析、理解這一傳統文化瑰寶的特征,通過中西方建筑文化對比,強化學生對民間建筑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喚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自豪感,激發學生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在教學名畫賞析類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現《清明上河圖》等著名畫作,引導學生賞析畫作,感受北宋民間的風土人情,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斷延宕小學美術傳統文化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在課下,通過互聯網、圖書館、博物館等渠道,進一步探究傳統文化,體會傳統文化經久不衰的魅力,促進對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通過傳統文化教學,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加強對小學美術教學內容中,與傳統文化有關的部分的挖掘,廣泛搜集教學資料,通過一系列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豐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獲得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穎.善用民間美術資源,讓小學美術課堂更加多彩[J].中國文藝家,2021(06):133-134.
[2] 牛敏.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分析[J].作家天地,2021(16):69-70.
[3] 朱秋海.試論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名師在線,2021(1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