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針對目前大學生存在的法律知識欠缺且未形成系統,學習法律途徑有限,對法律現象的關注碎片化、主觀性強,不具備實際應用法律的能力等問題,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提出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具體途徑:營造法律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要有機結合,改革法律基礎課程,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教育與實踐。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2-0143-04
一、法律意識的含義
法律意識從字面上看,是人們對法律及法律現象相關的各方面知識、觀點和心理態度的總稱。法律意識作為一種觀念的法律文化,對于法律的制定和推行是非常關鍵的。高校應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要求他們從法律的視角審視各類問題和現象,用法律作為衡量事物價值的標準,做法律知識的擁有者、法律文明的傳播者、法治理念的踐行者。
二、對普通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的調查及問題反映
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樹立和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從而讓大學生健康成長,對加強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有積極的影響。近年來,一些大學生犯罪案例和校園詐騙事件,折射出部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不足,暴露了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缺失:其法律素養難以與其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相匹配。為了解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筆者展開了抽樣問卷調查,內容涉及大學生對現行法律的態度和要求、對自身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及法制觀念等。問卷調查以不同專業的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為總體,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發放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0份。筆者針對其中典型及突出的問題,做出概括如下。
(一)法律沒有真正為大學生所信仰
在“對國家法律體系是否有了解”一問中(見圖1),參加調查的大學生主要集中在“略有了解”和“不了解”兩個層次,占比高達95%,而“非常了解”“比較了解”的學生僅僅占比5%;在被問到“是否認為在非法學專業開設法律必修公共課有必要”時(見圖2),45%的學生認為雖有必要但可能作用不大,并不認可大學生能通過法治教育真正增強法律意識。由此看出,大學生對待法律是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并非完全不知其重要性,但沒有樹立知法學法責無旁貸的堅定信念,沒有因真正的法律信仰在心中產生認同、信服、敬畏、尊崇等情感。
(二)法律知識欠缺且未形成系統
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是法律規范的關鍵和核心,正確清晰的權利義務觀念是法律意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調查顯示,55%的學生并不明白權利和義務的界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見圖3)。毫無疑問,這阻礙了大學生權力的行使和義務的履行。更有甚者認為“人的行為只需靠道德的約束”,對權利、義務等法律的保障和調控不以為意,這可以看出部分大學生對法律知識掌握得不夠牢固。依據調查對象法律知識儲備的分布情況,還能看出另一個問題,即大學生囿于自身的實踐經歷,對現有法律知識掌握得較為片面和零散,如偏向于對憲法、刑法、婚姻法的了解,但對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部門法不甚熟稔(見圖4)。
(三)學習法律的途徑有限
梳理圖中數據,可以發現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主要來自于對新媒體所傳達信息的接收,通過學校理論課程所學的甚少。眾所周知,新媒體具有共享性、高效性、多樣性的優勢,互聯網時代主流信息傳遞平臺的應用業已成為普遍現象和流行趨勢,然而我們不能斷言這樣的途徑沒有弊端。網絡信息駁雜、良莠不齊,大部分大學生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來識別、篩選和消化正確的、有益的法律知識。如此一來,學校的教育對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現實是高校開設的課程,尤其是針對非法學專業學生開設的課程,對法律學科的重視和投入遠不如政治學科,而一些照本宣科式的灌輸教育更使法律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對法律現象的關注碎片化、主觀性強
調查發現,由于在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時候,主要依靠想象和直觀的價值判斷,缺少事實和專業判斷,多數大學生沒有明確的接觸法律現象、吸收法律知識的目的,對于法律熱點問題只有一時的關注,僅限于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看待法律問題的視角也并非全面客觀。
(五)不具備實際應用法律的能力
高校開設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涉及法律的基本知識,所以我國的大學生擁有一定的法律基礎,但是很多學生仍然不知道如何利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如圖7所示,當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雖有95%的人會積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往往不是通過法律途徑:一是通過自己的妥協或是找關系達成和解,這體現出一種忍氣吞聲、息事寧人的態度;二是找到親屬和朋友以暴制暴,這更是一種違背法律精神,甚至觸犯法律底線的方式,并不可取。
三、問題成因分析
以上調查顯示出的問題并不是一些偶然現象,其背后的成因也是復雜多樣的。追根究底,這既有大學生的自身原因,也有外界環境影響的原因。
從大學生自身的情況來看,一方面,進入大學后他們的生活節奏、自我評價模式和人際關系處理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使得大學生對社會環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經濟、學習、就業上的各種選擇也蜂擁而至,隨著心理壓力的不斷積淀,部分學生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表現出自我、隨意的心理狀態且無法調適,客觀上對法律和制度等規范體系產生抵觸心理。另一方面,隨著大學生獨立意識的增強,其極力想擺脫他人的干涉和約束,不僅迫切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也更喜歡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但與此同時,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還處于形成階段,對社會的認識沒有達到完善的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律教育的效果。
此外,法律意識淡薄與社會環境等息息相關。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浮躁的社會風氣的裹挾中,部分大學生急功近利,沒有樹立起對法律堅定的信仰。法律信仰有著不同層次的外在表現,不僅要求我們認同法治社會是社會治理的一種理想目標,信服法治是現代社會最適宜的治理方式,更要敬畏法律規則、尊重法律權威。然而,不同于理想的法治社會,長久以來中國其實更是一個人情社會。無論是儒家思想追求的“無訟是求,恕讓為先”,以減少法律審判、構建天下大同的和諧社會為最高境界,還是奉行“人情練達即文章”,錯綜復雜的人情關系織成一張張巨大的網,成為中國法制社會發展的障礙。我們必須指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情感偏向當然應該尊重,但如果涉及法律,就完全是另一性質的問題:在情感與法律起沖突時,法律應該具有至上性、權威性。
四、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必要性
1.大學生就業難是近年來愈發普遍和嚴重的問題,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是全面發展的一種要求和表現,能夠增強大學生的競爭力。只有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才能使其更好地保障求職安全、防范就業風險、最大限度地規避勞動糾紛。
2.法律不是為個別的人服務,而是站在全社會的角度,尋求最正確最有效率的解決辦法。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追求成功和自我實現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應落入“人情”的窠臼,在各種“潛規則”中迷失自我,而應該用法律武裝自己的頭腦,遵守法律法規,必要時訴諸法律保護。只有如此,才能平衡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實現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3.法律意識淡薄導致的過分崇尚權力、忽視義務與責任等不良風氣,會嚴重危害社會的和諧穩定。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使其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權利義務觀、法治觀,是重塑核心價值觀、維護公共秩序、改善社會人文環境的必然要求。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發展上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綜合國力已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比起經濟實力,我國“軟實力”的發展似乎相對緩慢和滯后,公民法律意識和國民綜合素質等作為“軟實力”的重要指標,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社會的健康繁榮離不開法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共識。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可靠后備軍,是社會群體中的中流砥柱,只有當大學生形成對法治的歸屬和信賴的內心自覺時,社會主義法治才有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才能促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和社會主義司法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五、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具體途徑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需要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共同努力,大學生自身和以學校為代表的社會力量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大學生不僅要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明白底線所在,更要做到知行合一。一方面,大學生要樹立以學習知識為目的的良好心態,而不單單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參與法律課堂的學習,課余時間也可以瀏覽關于法律的書籍,觀看法制節目;另一方面,在主題鮮明的辯論賽、法制演講、專題討論、知識競賽、模擬法庭等“第二課堂”中運用和檢驗自己所學的法律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為生活中真正利用法律維護正當權益奠定基礎。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有效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需要教育發揮主導作用,學校理應加大管理和教育力度。
1.營造法律氛圍濃厚的校園環境。“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久入鮑魚之肆而不聞其臭”,環境對人的影響和改變是巨大的。學校作為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區域,如果能營造出重視法律的整體氛圍,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法律意識。首先,在學生工作的開展中應該堅持按規章制度辦事的原則,一視同仁,對違紀行為嚴肅處理,尤其是在為學生普遍關注的困難學生認定、量化考核、獎學金評比、黨員干部的選拔和管理等問題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廣大學生樹立起良好的法制觀念。其次,學生社團、班級、寢室都是有凝聚力的團體,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的縮影,應將依制度辦事等觀念融入社團文化、班級文化、寢室文化的建設中,促進法律意識的滲透,使每一個成員得到法治思想的熏陶。最后,應當設置必要的學生權益維護部門,促進學生增強維權自覺性、提高維權意識,避免學生對法律學而不用、知而不信。
2.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既要有結合,也要有明確的分別。一方面,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應當雙管齊下,思想道德的教育要緊扣“法治”主題,使大學生樹立新時代的倫理道德觀念。另一方面,法制教育不能為道德教育所替代,應當科學地構建法律教育課程,創建互動性、實用性更強的法律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法律的意識;完善法律教育考核制度,公共法律課應成為大學生儲備法律知識、增強法律觀念的重要途徑,而絕不應只是獲取學分的工具。
3.對法律基礎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過去灌輸式的教育模式是行不通的,落后的教學手段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做好本門課程的教學改革,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改革教學內容。法律學科內容不僅只有被抽取出來的、被系統化的知識要點,鮮活的事實才應當是學習的起點。教師可以選取當前社會上具有一定影響力、受到公眾關注的案件進行案例教學,鼓勵和引導學生對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由教師滲透正確的法律觀點。二是改革教學方法。除了傳統的閱讀、聽講、做題等學習方式,學生還應當有概括、推理、質疑的能力。有條件的高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控、辯、審等不同角色,就具體的案例做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
4.開展多形式的法制教育與實踐。充分利用學校公眾號、圖書館期刊、校園廣播等渠道進行生動形象的法制宣傳,強化學生的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素養;豐富學生的法律社會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的法律行為,讓學生學以致用,逐漸習慣于用法律調節和約束自己的行為。
六、結語
法無信仰而不立,無意識而不行。只有強化法律意識才能更好地樹立法律信仰,法律也只有被信仰才能被遵守。法律意識不僅影響著個人發展的方方面面,也關乎法治社會的構建。大學生肩負著歷史和時代的使命與擔當,尤其應當增強法律意識。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薄弱的成因,個人和學校乃至于社會都應付出努力,積極培養和有效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加快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
[指導教師:劉旭光]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晶,柳翠.全面依法治國視域下的大學生法治教育:以理工科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調查為視角[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34-40,51.
[2] 李林.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7.
[3] 林來梵.談法律思維模式[J].東南學術,2016(3):84-96,247.
[4] 陳守權.加強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教育的途徑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9(32):199-200.
[5] 張邦.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與法律教學改革策略[J].法制博覽,2020(6):222-223.
[責任編輯:陳 明]
[收稿時間]2020-06-17
[作者簡介]王翊君(2000-),女,河南開封人,本科,現就讀于上海政治學院國際法學院國際經濟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