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
摘要:高中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美術課程,美術教師要意識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主動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選擇合適的美術欣賞素材,培養高中生觀察能力,提升其審美素養。通過全面分析美術課在學生素質教育方面的價值,結合教學實踐探討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審美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美術欣賞;觀察能力;審美;培養
美術欣賞活動呈現個性化特點,本質上就是人們結合自身情感、美術素養等評價美術作品的過程。新時期人們對人才要求不斷提高,要求其具備一定審美能力。從這一點考慮,需要美術欣賞教師采取多元化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感受到美術欣賞的魅力,提高學生觀察能力與審美素養。
一、高中美術課培養學生美術審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欣賞興趣
美術老師要全方位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允許存在不同意見,根據學生特點選擇評價標準,避免一刀切評價學生。通過合適素材內容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美術素養。如,美術課堂上教師根據高中生知識接受特點,選擇合適的欣賞素材。教師選擇可以選擇一些愛國油畫,激發學生美術欣賞興趣,感受到美術樂趣,提高學生美術素養。
(二)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教師要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注重關注生活細節,不斷積累與豐富素材。如,人物寫生學習時,選擇情景融合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接觸美的事物,借助自身體驗豐富視聽感受,潛移默化間融入美的世界。
(三)培養學生民族情懷
高中美術教材上有很多美術欣賞內容,如雕塑、油畫、建筑物等,美術教師要主動挖掘這些內容,利用這些欣賞內容開展德育教育,提高美術教學的實效性。如,教師選擇兵馬俑、華山日出、九寨溝等圖畫,通過欣賞這些內容,感受到祖國的美好,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高中生的民族情懷,大幅度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二、培養與提升學生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措施
(一)選擇合適內容,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美術學習的基本動力就是興趣。新課標強調:美術教學要發揮課程獨特魅力,使得課程與學生情感認知相吻合,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如何讓學生對美術課心生好感呢?首先,美術老師要全方位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位學生,引導學生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允許存在不同意見,根據學生特點選擇評價標準,避免一刀切評價學生;其次,可以將美術課堂搬到室外,室外寫生,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比較多,通過實地體驗與觀察獲得更好的收獲。如,“大自然色彩”知識點講授時,要求學生在室外畫一幅簡單的風景寫生畫,學生會主動地尋找素材,作畫時注意力高度集中,作品質量也要遠高于教室里的作品,學生上課的興趣濃厚。
(二)結合美術教材,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觀察能力培養,側重觀察能力培養,逐步培養與提升學生觀察能力。
如,人物寫生學習時,選擇情景融合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接觸美的事物,借助自身體驗豐富視聽感受,潛移默化間融入美的世界。美術教師指導學生掌握觀察任務的技巧與流程,可以以身邊同學為對象,引導其觀察同桌臉形、發型等,掌握從局部到整體觀察技巧,初步掌握寫生技巧,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可以觀察練習。利用這種人物寫生的方式,鍛煉學生觀察力與記憶力,加深同學之間的友誼,順利實現美術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在美術鑒賞課堂上可以引入色彩欣賞教學方法,讓美術鑒賞更具有感染力也使學生產生畫面感。
(三)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開展
在美術教學中,為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在加強學生視覺體驗的基礎上,還要關注其聽覺感受。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通過一些形象生動的圖片或者動畫來為學生開展美術教學,通過視聽結合的模式進行作品呈現,使其在直觀的影音環境中,切實感受美術作品為其心靈帶來的震撼和沖擊。
比如,在學習《探訪大自然奇觀》時,鑒于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對大自然奇美景觀進行觀察和了解,在此基礎上感受大自然之神奇。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難度較大。單憑教師直白的語言描述尚不足以為學生帶來心靈上的震撼。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從網絡上為學生收集一些關于“世界十大奇觀”的內容,包括血色瀑布、閃電奇觀、摩拉基大圓石、日量等等,通過這種真實發生且存在的自然景觀和現象,再以配以合適的音樂效果,視聽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之感,以此引導學生真實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從而提升美術教學的熱情和學習效率。
結語
總之,高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審美能力,加深學生之間了解,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與方法,實現鍛煉學生美術能力、養成良好美術欣賞習慣的目的。美術教師要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實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措施。
參考文獻
[1]張恒.高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1(35):161-162.
[2]馬靜之.試論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J].教育界,2021(33):48-49.
[3]李笑芬.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探索[J].學苑教育,2021(1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