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中生物“四化”課堂的構建,是發展學生生物核心素養,改革創新高中生物教學的需要。基于核心素養視角,高中生物教師要積極構建生活化、思維化、人文化、素養化的教學課堂,夯實學生的生物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生物綜合素養。
關鍵詞:高中生物;核心素養;四化
基于核心素養的視角,以“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培養為核心的教育模式,要求高中生物的教育應當強化學生“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的培養,有效地突破過去機械的、應試的生物學習模式,構建深度學習的生物教學課堂,發展學生生物核心素養。要想實現上述教學目標,高中生物教師應當積極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方能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四化”課堂模式(生活化、思維化、人文化、素養化)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構建,對改革創新傳統的生物教學模式,優化教學內容,構建高效生物教學課堂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文章以高中生物教學為例,探索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生物“四化”課堂模式構建的有效性對策。
一、 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四化”課堂構建的必要性
(一)是發展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需要
如今,發展學生生物核心素養,是促進學生生物綜合素養提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那么,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呢?傳統的應試化教育模式,以知識的傳授和灌輸為主,學生知識的習得停留在淺層學習層面,難以實現發展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目標。和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高中生物教師構建“四化”課堂,則是發展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能夠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搭建生物知識與生活的橋梁,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思維化的教學課堂,如問題導學法的應用,能夠培養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探究;人文化、素養化的生物教育,有助于促使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由此可見,相比較過去應試化的生物教育而言,高中生物“四化”課堂的構建,是發展學生生物核心素養的需要。
(二)是改革創新高中生物教學的需要
現代教育,我們強調應當構建深度學習的課堂,即學生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進而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課堂,我們只能稱之為淺層學習,學生通過“記憶—理解”的方式習得知識,不僅耗時耗力,同時也容易忘記。“四化”課堂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構建,無論是生活化還是思維化,抑或人文化或者素養化,都與過去的應試化的淺層學習模式不同,是構建深度學習課堂的有效途徑,同時有效地改革創新傳統高中生物教學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綜合以上兩點可見: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基于核心素養的視角,高中生物構建“四化”的生物課堂具有必要性。
二、 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物“四化”課堂構建對策
(一)知識講解生活化
生物是一門研究萬千物種的學科,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基于生活化的教育思想,高中生物教師積極構建生活化的生物課堂,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同時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應用和實踐能力。可以說: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是促使高中生物教學改革創新的有效途徑之一。筆者在高中生物基礎知識、概念的講解中,常常通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提高教學的質量。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學習“無氧呼吸”章節的知識時,就結合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帶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塑料吸管等,制作簡易的酵母菌無氧呼吸實驗裝置,并引導學生開展酵母菌無氧呼吸實驗。這種生活化的實驗,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回到家,同學們也積極地結合生活中的素材開展實驗,提高了教學質量。又如,在“細胞呼吸”章節的教學中,筆者提出了生活化的問題:我們日常生活中,為什么實物放置時間長了會變質?且變質的程度隨著溫度的身高而加快?這是基于什么因素?
在具體的生活化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實現高中生物生活化。
第一,利用生活情境實現高中生物生活化。比如《分子與細胞》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包括滲透裝置、動植細胞吸水與失水、物質的跨膜運輸等方面的內容,與生活、社會聯系的程序較高。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和生活情境模擬等實現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有關的內容。
第二,利用生活資源模型實現高中生物生活化。比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內容的教學時,就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模型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比如,關于傳統的細胞膜模型,可以用三明治來進行演示,讓學生體味到濃濃的生活味兒。
第三,利用社會熱點實高中生化生活化。比如《分子與細胞》中“細胞的癌變”部分,包括了“癌細胞的主要特征”“致癌因子”“癌癥的治療和預防”等內容,這些剛好都是社會上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本身就很具有生活化特色。教師可以聯系社會上人們對癌癥問題的關注,激發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探究興趣,讓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并從中培養起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過程思維化
教學過程思維化,即教師在知識講解的過程中,要改變傳授式的教學模式,啟迪學生的思維和智慧,提高教學質量。而要實現思維化的教學目標,高中生物教師可以采取的教學方法有很多,如問題導學教學法的應用、思維導圖的應用等,都有助于取得好的思維引導效果。以問題導學教學法的應用為例,高中生物教師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啟發性、層次性的生物問題,也可以精心設計“問題串”,借助一系列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在“生物的變異”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變異現象是怎樣產生的?變異可以遺傳嗎?可遺傳的變異有哪些?如何判別?三種遺傳變異的特點、意義和區別是什么?等,一連串的問題設計,有助于啟迪學生的生物學習思維,同時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結構,提高教學質量。
特別是概念圖和思維導圖的應用,非常有助于教學過程思維化,有助于學生將知識條理化,實現提綱挈領的思維效果。
概念圖在20世紀60年代最早被美國康奈爾大學首次提出,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被正式命名為“概念圖”。所謂概念圖,就是將表示概念的節點用表現概念關系結構的線條連接互通的一種圖示方法,而概念本身就是物質特性總的歸納和概括,具有符號、標記、事件等特征。顯然,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通過繪制概念圖,可以直觀地反映學生的思維過程,表現學生的思維方式,以此來達到個體思維的外化訓練。根據概念圖的繪制和使用方式,學術界一般認為概念圖主要由節點、線條和文字三部分構成,由此也產生多種的概念圖樣式。應用實踐證明,概念圖的應用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具有很明顯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在生物學概念教學中尤為突出。比如在講到細胞內部能量運輸時,可呈現如下概念圖:
類似這樣的概念圖,使知識結構變得非常清晰,有利于幫助學生記憶。
(三)教學手段人文化和教學內容素養化
人文化和素養化,要求教師在生物課堂中,立足“以人為本”的教育使命,充分關注學生在生物課堂中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生物綜合素養的提升。例如,高中生物教師積極構建小組合作的生物學習課堂,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構建,充分彰顯了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性,同時,合作探究教學課堂,能夠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習思維、自主探究能力,為提升學生的生物綜合素養奠定基礎。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引入繪畫手段,也是突顯人文化和素養化的一種方式。生物教學中要涉及許多圖像,教學中引導學生繪制相關圖像,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感知學習對象,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獲得美感享受,獲得人文素養的訓練提升。例如,在學習“從生物圈到細胞”這部分的知識內容時,有些學生可能會有將樹葉或是花瓣存于書內,這其實也是標本的一種形式。基于這種行為,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指導學生利用美術繪畫,繪制生物標本。讓學生通過繪畫標本,掌握標本的結構和外部特征,由外及內,加強對標本的了解。不過,有些生物由于受到氣候和環境的制約,不能以實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沒有可直接參照的物體。所以,對于這一類的生物標本,需要教師以視頻或是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通過多個角度的觀察,完成標本繪畫。同時,教材上的生物插圖,也是學生繪畫的有利參考,并與原圖進行比較。
另外,也可以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讓知識體系理性與感性相結合,人文性與工具性相得益彰。比如在教學《細胞的生命歷程》時,有學生繪制出如下的圖。
由上圖可見,高中生物細胞生命歷程部分的知識點被一些圖形串聯成了明確顯示內部邏輯關系的思維導圖,既顯得理性十足,卻又不失感性之美。
三、 結語
高中生物“四化”包括知識講解生活化、教學過程思維化、教學手段人文化、教學內容素養化等,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實踐中實施“四化”有積極的價值。高中生物教師應聯系實際,積極實施。
參考文獻:
[1]宮玲玲.核心素養下高中生物的教學策略[J].科學大眾,2019(3):11.
[2]高明珠.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9):118.
作者簡介:
林新建,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