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是孩子學習的啟蒙階段,這一重要時期正是孩子打基礎、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好時機。語文的學習內容豐富,能夠迅速“籠絡”人心,而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強、較為抽象的學科,難以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所以,身為教師的我們,就要使出“十八般武藝”將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有趣生動,將單調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形象直觀,力爭讓孩子愛上數學。那么“十八般武藝”是什么呢?就是給數學加點“味兒”。加點“生活味兒”“信息味兒”和“趣味兒”。小學數學教學大多與生活息息相關,從生活中尋找豐富的教學資源,既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又提高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而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去,化“抽象”為“具象”,豐富了教學形式,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而在數學教學中加點趣味兒,即:把枯燥的知識通過有趣的圖片,游戲或音樂等方式呈現出來,迅速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習的熱情,變“苦學”為“樂學”。文章以給數學加點“味兒”為切入點,闡述了它們的內涵、重要性、途徑和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進一步論證了給數學“味兒”能更好地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推動數學教學活動的進行,提高數學教學的效果,讓學生獲得基礎數學知識,開拓數學思維和提升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味兒;信息味兒;趣味兒;學習興趣
一、 引言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而教師應想方設法地讓孩子愛上數學,主動學數學。生活化教育理論最著名的倡導者和實踐者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論,與“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教育理念異曲同工。又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要大力推進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將其與學科課程相結合,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發揮信息化技術的優勢,使信息化技術成為學生有效的學習工具與資源共享的工具,并為學生提供多姿多彩的教育環境。而在數學中增加“趣味兒”,改變傳統數學課堂的模式,給孩子們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孩子們主觀地想學數學。在趣味教學的過程中讓孩子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為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給數學加點“生活味兒”“信息味兒”和“趣味兒”的內涵
給數學加點“生活味兒”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 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主要包括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知識,如數學符號、數字、數學計算等;二、 數學教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而給數學加點“信息味兒”,一方面,指教師學會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制作課件并創設有趣的教學活動,優化課堂結構,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提高信息素養。那么,給數學加點“趣味兒”有啥內涵呢?它指在教學過程中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增加趣味兒,將原本枯燥單調的課堂變得生動有味兒。
三、 給數學加點“味兒”的重要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給數學加點“生活味兒”,可以培養孩子的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還能讓孩子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運用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問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給數學加點“信息味兒”,首先,能對學生和教師的思想產生影響。教師和學生通過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使教師有更超前的思想,學生有更強的創新意識;其次,信息技術使得傳統教學模式發生變革。傳統的課堂沒有信息技術的融入,枯燥乏味,利用聲文圖像等形式使得課堂的教學模式發生變化,讓課堂變得更生動形象;最后,信息技術豐富了學校的教學環境。教室新增投影儀、交互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設備,豐富教室的硬件設施,讓學生更喜歡上課。那么,給數學加點“趣味兒”又有啥作用呢?趣味教學,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增加了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將主動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些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勇于探索新知的美好品質。
四、 給數學加點“味兒”的途徑
給數學加點“生活味兒”有以下五種途徑:一、 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環境,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二、 熟悉學生的生活背景,如關注校園中的學生生活、留心社會中的學生生活、了解家庭中的學生生活;三、 重視學習內容的生活化;四、 用數學語言敘述生活事件;五、 提供有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的生活情境。那么,給數學加點“信息味兒”有啥妙招呢?首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盡量把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創新教學理念,注重課堂成效;其次,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制度體系,為信息化教學提供基礎支撐;最后,充分運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對學生的聽覺、視覺產生沖擊,促進孩子發散思維,提高教學效率。接下來,給大家分享給數學加點“趣味兒”的幾點建議:第一、可以通過情境化、游戲化和充分利用多媒體來進行課堂趣味教學;第二、在數學練習中引入趣味化的理念,用適合孩子們的語言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孩子們帶著滿滿的好奇心渴望去解決問題;第三、對于課外作業,可以創新地設計一些趣味性強的實踐類項目,讓孩子在玩中學,愛上童趣數學。
五、 給數學加點“味兒”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記得三年級下冊我上了一堂公開課——“認識分數”,這一課是從淘氣和笑笑分蘋果開始的,第一次試上后,效果不佳,便進行反思:為什么孩子們一開始的熱情不高,是老師的上課激情不夠還是課堂導入沒能迅速地抓住孩子的眼球呢?,跟指導老師討論后,我決定換一個情境導入,俗話說“好的開始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那么創設一個什么樣導入呢?我首先對孩子喜聞樂見的動畫人物做了一個問卷調查,得到孩子們喜歡的動畫人物有喜羊羊、美羊羊、懶羊羊、熊大和熊二等,所以這節課的課堂導入我就從孩子們感興趣的動畫人物喜羊羊和懶羊羊分巧克力的事入手,第二次試上,效果明顯不同,再次反思:這個情境導入一方面將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另一方面激發了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這個教學案例向我們呈現了給數學加點“生活味兒”,教學效果將會大有不同。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也足以說明這點:暑期,教小外甥這道數學題“甲筐有40個蘋果,乙筐有20個,請問甲筐給乙筐多少個蘋果兩筐就一樣多?”時,他無從下手,只能一個個地去嘗試,然后我跟他說,他感覺很疑惑,不曉得這是啥意思?我立馬跟他解釋了“什么是相差量,什么是移動量”,并用生活中的一個例子跟他說明“相差量=移動量×2”的道理,我說:現在有兩個同樣速度的電梯,一個電梯在6樓向下降,一個電梯在2樓向上升,它倆相差4樓,現在兩個電梯會在幾樓相遇(一邊用左右手當電梯做示范)?外甥迅速反映出:在4樓相遇。我問他理由,他說猜的。這時我便跟他說明其中的奧妙,因為是同樣速度的電梯,所以上升和下降的樓層是相同的,將4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2樓,這個2樓就是移動量。聽完之后,小外甥很開心地說“數學真有趣”。當下我在想:真印證了那句話“數學來源于生活”。
給數學加點“信息味兒”和“趣味兒”又會帶來怎樣的教學效果呢?現以“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時《線的認識》”為例,來具體闡述。本節課原本的設計是以“斜拉橋的牽引繩”“激光”“海平面”這三副靜態的圖片導入,讓孩子來認一認,說一說,從而引出“線段、射線和直線”的概念,備課時,我想這樣的導入較普通,很難將孩子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過來,因而,我開始用一場動感十足的燈光秀迅速地抓住了學生的眼球,然后以新興的教學軟件希沃白板為輔助工具,以孩子們喜愛、感興趣的宇宙為背景,通過制作地球和月球的動畫來滲透線段、射線和直線的概念、特點及區別和聯系,給數學增加了滿滿的“信息味兒”,讓孩子對本節課充滿了好奇,激發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后用一個“激光發射器發射出射線,穿過窗戶、村莊、城市……”的視頻,恰到好處地幫助孩子理解什么是無限長。接著通過“小狗找房子”和“猜謎語”兩個有趣課堂活動,不但讓孩子收獲了好多開心,還進一步清晰概念,明確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最后通過“森林之王爭霸賽,看看誰能第一個到達終點”的課堂游戲將本堂課推向高潮,讓孩子們在玩中學,體會“童趣數學”的無限魅力。通過跟孩子們分享這堂課,我深深意識到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相融合,能創造出一個異于傳統課堂的神奇效果,帶給孩子們別樣的體驗,開闊視野,發散思維,敢于創新。而“趣味教學”給孩子營造了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孩子在游戲的同時,一不留神就將知識給學會了,做到事半功倍,發出“數學怎么這么好玩”的感嘆,想不斷地去探索數學世界的奧妙。
六、 總結
給數學加點“生活味兒”“信息味兒”和“趣味兒”,將會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喜聞樂見的方法和策略。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要善于收集生活中有價值的信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重視趣味化教學的理念,廣泛開展多元的教學教研活動,探討如何適時地給數學加點“味兒”,探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及模式結構,以達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的目的。同時,我們要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豐富課堂教學的模式,優化課堂教學的體系結構,最終促進我國小學教育事業更一個臺階,甚至取得新突破。
參考文獻:
[1]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5):5-14.
[2]張祺.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融合的教學應用研究[D].渤海大學,2017.
[3]李滿倉.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2):4-6.
[4]林清高.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8,20(8):184.
作者簡介:
林娜,福建省邵武市,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