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是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創設的特殊的教學場景,便于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為簡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輔助學生理解,驅動學生應用,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基于教學情境的價值,我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嘗試圍繞教學內容,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數學學習思考;創設媒體情境,輔助數學學習理解;創設實踐情境,實現數學知識應用。文章對創設教學情境的策略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教學;情境創設;創設策略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的實施要點是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為出發點,大力地創設教學情境,將熟悉的生活場景展現在學生面前,驅動學生以情境為橋梁,體驗觀察、操作、猜想、推理等一系列活動,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獲取數學知識,鍛煉數學技能,提升數學學習能力,同時產生學好數學的美好心愿,自主地投身到數學探究活動中。由此要求可以看出,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是必要的,且可以驅動學生數學學習發展的。因此,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在課程標準的要求指導下,重視情境教學,聯系教學內容,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驅動學生有效思考,輔助學生理解數學,指導學生應用數學。具體做法如下。
一、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數學學習興趣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提出情境教學的要求過程中,同時提出了生活化的教學要求。數學本身是來源于現實生活的,是數學家通過分析、探究數學現象,借助觀察、分析、總結等活動,建構出數學結論的。同時,課程標準中還要求教師成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因此,在實施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帶著所要講授的知識,回歸生活,從生活中挖掘出符合教學要求的教學資源,并在課堂上,借由多樣的方式,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用情境溝通數學教學和現實生活,使學生在體驗情境的過程中,為熟悉的生活場景所吸引,產生探究興趣,并以生活場景為抓手,聯系已有的數學學習學習經驗,探尋新知,從現象中挖掘出數學本質,建構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提升數學學習水平。
以“平移”為例,教師組織這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體驗多樣的數學探究活動,從生活現象中,感受平移現象,總結、歸納平移的含義和特點,并學會使用平移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從教學目的可以看出,在組織這節課的時候,創設生活情境是切合實際需要的。因此,我在組織教學活動之前,先回歸生活,挖掘平移現象,做好教學資源準備。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現生活場景。在這個場景中,學生看到,數學老師下班之后,坐著電梯回到家中,打開家門,拉開抽屜,拿出拖鞋,接著,將客廳的窗戶關好。如此熟悉的生活場景,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在學生觀看的過程中,我圍繞具體場景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在這個場景中有很多的平面圖形變換,你們能發現哪些圖形變換呢?你們知道這些圖形是如何移動的嗎?”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產生探究興趣。而且,接著形象直觀的生活場景,可以對坐電梯、開抽屜等動作進行分析,輕松地發現:“這些圖形都是在沿著一條直線移動。”如此,初步地建構對平移的感性認知。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有效地創設生活情境,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初步地經歷數學現象分析,感知新知。此外,學生還可以潛移默化地發展將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思想,便于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
二、 創設問題情境,引導數學學習思考
縱觀數學課程標準,無論是對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還是對學生提出的學習要求,歸結起來,都是要求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體驗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積極思考,借由自身的思考,由數學現象把握數學知識,建構數學結論,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同時鍛煉數學思維能力。此外,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也將數學思維作為一個維度。由此可以窺探到,在數學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培養思維能力是多么重要。教師在課堂上,機械的灌輸知識,是難以使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課標中提到,創設教學情境,便于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實現自主、合作思考。基于此,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創設適宜的情境,引發學生的思考。思考,離不開問題。問題可以說是學生主動思考的助推力,而且,在問題的作用下,學生會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同時,通過有效地解決問題,獲得思考滿足感,增強思考興趣,進一步地投身到數學思考活動中,鍛煉數學思維,提升思考能力。所以,我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會詳細地分析教學內容,從基礎內容中挖掘出探究性的數學問題,并將這些問題,置于具體的教學場景中,使學生通過體驗場景,對一個個問題進行思考。
仍以“平移”為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為了使學生發現平移的特點,總結出平移的概念,我創設了多樣情境,并在每一個情境中提出不同的問題。具體地,動手體驗活動情境中,我利用實物展示的方式,為學生呈現了一些蘊含著平移現象的圖片,向學生提出問題:“觀察這些實物,你們能發現,這些圖形有何共同點呢?”“如果我將其中的一張圖片折疊起來,你能不能畫出其他的部分呢?”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學生開始細心地觀察圖形,透過圖形發現特點。在學生自主觀察之后,我鼓勵他們走進小組中,就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與小組成員互動交流。經過所有學生的交流,他們初步地達成了如此共識:“這些圖形都是沿著一條直線運動的,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延伸出其他的完全一樣的圖形。”在學生建構此認知之后,我繼續創設情境。在此次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我則為學生提出了具體的操作任務:“自己先在紙上畫出一個圖形,將其剪切下來,接著,在白紙上畫出直線,將這個圖形沿著直線移動,并每次移動后的圖形描下來。”如此任務的呈現,相當于將探究平移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邊動手,邊動腦,通過對數學現象的思考,真正地掌握平移的特點。如此教學,不僅使學生在體驗不同情境的過程中,高度地集中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具體場景,思考、解決一個個問題,實現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鍛煉數學思維能力。
三、 創設媒體情境,輔助數學學習理解
數學是對客觀現象的高度概括,本身是具有抽象性的。立足數學學科的特點,數學課程標注中提出了借助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化抽象為直觀,化復雜為簡單的教學要求。眾所周知,在新課改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進入到了教學融合的教學階段。融合是此階段的主要階段。而且,在此階段,信息技術不僅在飛速發展,同時也在各學科教學中實現靈活地應用。將信息技術融入數學教學活動中,不僅符合課改發展趨勢,還可以創設出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滿足學生的學習數學學習需求。在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不少學校大力建設信息教學環境。本校每間教室都裝配了多媒體,為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創設媒體情境提供了便利。因此,我在實施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輔助學生理解。
以“軸對稱”為例,這節課教學的重難點之一是引導學生了解軸對稱圖形與軸對稱的聯系與區別。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限制,我在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了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軸對稱圖形,使學生在生活現象的輔助下,初步地建立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接著,我繼續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圖片,并向學生提出觀察任務,要求他們觀察、分析所展示的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這些軸對稱圖形的對稱點在哪里。如此,使學生在多媒體圖片的輔助下,建立軸對稱圖形及對稱點的認知。然后,我繼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動態演示,展示一個軸對稱圖形和兩個圖形呈軸對稱圖片,使學生觀察、總結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圖形的聯系與區別。如此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實現了數學由淺入深教學,引導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便于深刻地掌握所學,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四、 創設實踐情境,實現數學知識應用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立足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學生機械做練習題的問題,提出了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提升數學應用能力的教學要求。此要求的提出,指導著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不但要采用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獲取數學知識,還要驅動學生靈活地應用數學知識。在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取的數學知識是具有理論性的。實踐是檢驗理論的主要途徑。所以,在組織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不妨立足所講授的內容,創設實踐情境,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情境,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應用,驗證這些知識的可行性,在此過程中,加深對所掌握的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以“一次函數”為例,該單元教學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掌握函數的基本概念,會繪制函數圖形。教材中為我們呈現了“信息技術應用 用計算機畫函數圖形”此模塊,這是引導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有效資源,便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建構對函數圖形的深刻認知,同時提升動手操作能力。因此,我在講解了“一次函數”教學活動之后,圍繞生活現象,為學生呈現了一些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或手繪函數圖像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
總而言之,在實施初中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程標準要求的指導下,靈活地創設教學情境,用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用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學習數學;用媒體情境,輔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用實踐情境,幫助學生實現數學知識的應用,從而使學生獲得數學學習發展,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威.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18(12):284.
[2]榮衛.初中數學“情境—問題—討論—反思”教學模式的實踐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8(10):147.
[3]孫彥賓,楊向斌.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科普童話,2018(35):66.
[4]錢加琴.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創設教學情境[J].數學大世界,2018(5):44.
作者簡介:林秀玉,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平潭城關中學強興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