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對其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黃金時期,如果學生對教學產生思維習慣上的依賴,事事需要教師幫助,那么他們也就無法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對此,文章就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了分析,以供探討。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高年級正是學生小升初的關鍵時期,此時培養學生良好自主學習能力,對其初中數學學習有著極為直接的影響。因此,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師必須要重視這一階段的數學教學,端正教學態度,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與探究的習慣,為其更好地適應更有難度的數學學習夯實基礎。
一、 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一)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課堂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主動性,從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學生在這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中,也會心情愉快、精神振奮,輕松地進入到學習狀態。這就要求,高年級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評教育,應該把教學活動變成真正民主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在極具民主化的氛圍中,發展自身個性,并主動去探索數學知識。
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高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個性的平臺,從而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有效拓展,幫助他們梳理思路,培養學習興趣,發展個性。同時,良好學習氛圍的營造,還可以有效緩解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促使他們認真思考問題,積極地、主動地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進而為下一步的新課教學做好進一步的鋪墊。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數學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以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生活閱歷為基礎,結合實際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提供給學生更加充足的學習時間與空間,采用創新的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興趣參與其中,并充分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
基于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學生興趣為基點,根據所要教學的內容及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情境,合理運用各種教學工具及手段,讓教學情境更加契合教學內容,從而讓整個教學情境變得更加豐富、形象,讓學生在直觀、生動的情境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盡情遨游在數學知識的海洋之中。
為了加深學生對“圓錐的底和高之間的關系”的了解,筆者在教學“圓錐體積”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創建了相應的教學情境,便于學生對圓錐進行更加全面的觀察。這樣,學生不僅對圓錐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還能輕松掌握本節課所要教學的知識點,從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親切感,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不斷提高。
二、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一)開展任務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教學目的之一是,引導學生運用自身能力學習知識,提高自身學習能力,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通過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習成績,則是數學學科的主要教學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還可以適當給學生在增加一些壓力,以此激發學生數學潛能,使其自主探究并解決數學問題,并從中獲取數學新知,進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诖耍瑪祵W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給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鼓勵學生自行探究和解決問題,從而完成課堂教學,讓他們對任務量的存在產生深刻認知,進而為其自主學習數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分數”教學為例,筆者在教學時先讓學生通過折紙來了解分數知識,以此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加直觀的印象。首先,讓學生準備一張正方形的紙,并通過折疊呈現出四分之一,不固定某一種方法,可按照自身想法隨意發揮。然后,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提問:“有誰還能想到不同的方法嗎?”聽到問題后,學生們紛紛開始思考,并得出“將正方形對折變為長方形,再將長方形對角折,最后一個三角形出現在眼前”“將正方形對折成長方形后,任意重合對折長方形的兩個定點,最后呈現出一個梯形”兩種方法。雖然這兩個方法最后呈現的是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但它們都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最后,學生在這種任務型提問的促進下,不僅可以運用自身能力來完成教師所提出的任務,還能在這一過程中獲得新的數學知識,從而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為其以后的數學學習指明具體方向。另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不再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遞的知識,變為主動探索知識,從而有效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為其自主學習提供更大助力,進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借助思維導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效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導學案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通過導學案,對數學學習的目標與重點會了解得更清楚。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完成這一學習目標,學生會主動去搜集資料,并通過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適時調整學習進度,去尋找正確的學習方法,并結合教師的課堂教學客觀評價自己的自主學習成果。
筆者在《確定位置》的教學中,給學生設計了如下導學案:第一,學習目標:①在具體環境中找出確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準確說出某一事物所在的具體位置;學會用“數對”方式在方格紙上確定定位;②在具體情境中探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促進學生數學理解和應用能力的提升;③通過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或游戲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他們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第二,學習重點:學會使用“數對”確定位置,并掌握正確的“數對”標識方法;第三,學習過程:①總結本課具體的學習內容;②用什么表示位置;③獨立完成課后習題1;④你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學生根據這些教學目標及重點進行自主學習,總結出自己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疑難問題,并通過課堂學習尋求答案,最終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完成本課的自主學習。
(三)豐富情感體驗,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高年級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及技能,完全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他們在學習中遇到障礙時,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指導或幫助,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導致他們失去學習動力,降低學習興趣。反之,如果在遇到疑問時,能夠及時獲得教師的指點或引導,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成就感,使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最終讓這種快樂成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大動力,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主性。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來豐富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感體驗,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在《百分數的應用(四)》的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筆者將班內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扮演銀行工作人員和存款客戶。在這一活動中,兩個角色,學生相互扮演,既可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又能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三、 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正確方法
學生學會知識并不是最終的教學目的,旨在讓學生通過參與學習過程,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才能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必須要注重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掌握更加科學的方法,真正變“學會”為“會學”。
(一)制訂學習計劃,每天堅持完成目標
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堅持積累的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及目標,并堅持每天完成一個小目標。如,堅持每天完成5道應用題和5道計算題,或者每天整理自己在考試中或隨堂測試中的錯題,整理成錯題集,并反思出現這些錯誤的主要原因,最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暗示和勉勵。只有這樣,堅持進行自我歸納與整理,堅持進行自我反思,才能獲得更大的學習進步,繼而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另外,還有部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退卻心理,無法堅持下去。因此,對著這類學生,除了需要有教師的監督和幫助以外,還需要學生家長的支持與鼓勵,從而讓學生在良好的家校合作教學模式的背景下,不斷提高學習質量,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二)與家長共同合作,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家庭是除學校以外,可供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場所,因而教師要與學生家長保持良好的溝通與聯系,注重于家長之間的共同合作,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如,教師可以提醒家長,學生在家學習數學時,要注意自行為,不要在旁邊聊天、看電視等,要留給學生一個足夠安靜的學習環境,可以有效防止分散學生注意力;讓家長監督學生履行每日學習計劃,并形成固定的規律或模式,長期堅持,學生自然就學會了怎樣合理安排時間;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家長盡量不要監督,在遇到困難時家長可以給予一定的提醒或提示,但不能直接給出正確答案,最后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查,使其養成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等良好習慣。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數學教師必須要更新自身教學理念,積極探索和創新教學手段,讓學生做課堂學習的主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增強他們的數學學習自信心,為其以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麗潔,韓蕾.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11):147.
[2]王志軍.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J].甘肅教育,2018(15):64.
[3]陳美杰.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培養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8.
[4]張潔.巧施妙手,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7(10):39-40.
作者簡介:曾美華,福建省邵武市,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