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關鍵詞:漢字編排;傳統文化;滲透
統編版語文教材以《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依據,將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為目標進行編寫。在編寫同時,中央領導也明確指出: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國民。教材的編寫實質上是國家行為。以“國家行為”這樣高度編寫的教科書,為了提高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它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體規劃、有機滲透在教材各個方面的內容里。一年級語文教材在漢字編排上,也在各個層次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氣息,促使學生汲取中華優秀文化養分,提高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
一、教材中漢字編排的特點
為了解統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漢字編排特點,將與人教版語文教材進行對比。
(一)先識后拼,服務定位
統編版教材考慮到拼音是服務于識字的;一年級學生注意力又易潰散,拼音也相對于識字易感枯燥無味的,先學拼音后識字,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又因大多數學生都生活在以方言為主的語言環境,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漢字發音。面對這些狀況,統編版教材從拼音教學要服務于識字教學這目的出發,先從識字入手,再步入拼音教學。
(二)識寫分流,多識少寫
識寫分流是在不阻礙學生發展語言能力的前提下,運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生發現漢字規律,提高自主識字能力;也是通過解讀漢字的字形、字義、在語境中的狀態等形式,讓漢字在大腦內由模糊到清晰構建新的識字模式。從而讓學生先認字再去寫字,達到寫得少,卻寫得好的效果。
為了達到識寫分流的效果,在一年級統編版教材中,采用了多類識字方法進行識字。如表一所示。
(三)科學編排,合理排序
統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的漢字編排嚴格按照漢字的字頻率進行的。將兒童最需要先認識的700個字,先安排在一年級語文教材中。
以一年級上冊識字表中最先出現的5個生字為例,調查漢字在漢字頻率表中的位置進行參照對比。如表二所示。
?通過對比,不難看出統編版教材對于漢字的編排,十分尊重兒童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將日常生活中出現頻率高的常用詞,放在教材前排進行學習。我們都知大腦想牢記一個知識點,需要不斷地反復刺激相關的腦細胞進行活動。讓學生先學習高頻率的漢字,在以后學習過程中復現的概率也就越多越高,這樣才能讓記憶知識點保持和再現的機會越多越高,從而使大腦對漢字的記憶產生牢固的記憶力。
這樣科學的編排,還體現在寫字的編排上。一年級上冊漢字書寫大部分都是安排的獨體字,只有個別幾個合體字。由易到難,由簡單達到復制,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從而促使學生更積極的自主參與到漢字識寫當中。
(四)書寫夯實,滲透規則
統編版和人教版在漢字書寫都強調了漢字的書寫筆順(如圖右圖所示)。不過統編版教材在強調書寫筆順時,還將第一次出現的“筆畫”標記出來進行強調,這是人教版所不存在的。
在夯實書寫基礎時,統編版還在“語文園地”當中滲透書寫筆順規則,這也是人教版所沒有的。統編版一年級上下冊“語文園地”中有一個“書寫提示”版塊,這一個版塊清楚地提煉出“筆順規則”比較顯著的漢字,幫助學生在認識漢字的同時,鞏固書寫。
二、提煉漢字編排中傳統文化資源
提煉教材漢字文本中適用于低年段傳統文化資源,就得首先了解低年段傳統文化教育目標是什么?查閱國家文件,在教社科2014年出臺的3號文件中指出:低年級以培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為重點,開展啟蒙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并能認識常用漢字,學習獨立識字,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等。為此,教師應該根據國家教育規定,提取適用于低年級教學中能用的中華傳統文化資源。
(一)拼音運用上的傳統文化資源
拼音運用上的文化內涵,更多地體現在諧音漢字的運用上。在學生熟悉的民俗祝福上,就有很多諧音字的運用。如“碎碎”平安、年年有“魚”,都是對“一音多字”靈活的運用。在中華傳統文化“歇后語”這種藝術文學上也是運用靈活。如在一年級下冊“小蔥拌豆腐——一青(清)二白”也突出了這一點。這一切都可以看出,諧音字不僅僅是一種語言形式,更是一種能夠代表民族文化悠久沉淀的產物。既是民俗,又是文學。
拼音的運用還體現在“形聲字”上。如在一年級下冊出現的“青、清、晴、情”“跑、泡、炮、抱”形聲字,能讓學生感受漢字“音形義”結合的文化魅力,以及漢字的造字特點。
(二)識寫分流上的傳統文化資源
識寫分流是讓學生通過多元化的識字方法,從漢字的音形義、漢字構造等多方面,讓學生認識更多的漢字。
一年級上冊《日月水火》是典型的用“象形字識字法”來學習漢字。通過生活常見的8個象形字,結合生活所見的實物來表示象形字這“觀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征。感受古人以象造字那濃厚的中華民族先人的智慧。
上冊識字單元的《對韻歌》,下冊的《春夏秋冬》《姓氏歌》《古對今》等則是典型的采用“韻語識字法”來學習漢字。這些識字課都是根據中華傳統啟蒙讀物編寫而成的。它們借助朗朗上口的韻律,讓學生體會到古人對生活、自然的感悟,從而幫助學生塑造出熱愛傳統文化的文化情結,起到傳承的作用。
上冊的《天地人》《口耳目》與下冊的《春夏秋冬》,利用“看圖識字法”進行漢字學習。兩課都利用插圖展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從圖畫中去識字,以及感受插圖中包含的傳統文化元素?!短斓厝恕芬愿当膰嬜鳛楸尘埃惺堋疤斓厝恕钡娜胖?,了解中華文化的精氣神?!犊诙俊返木﹦D畫,在感受京劇的魅力,國粹之美時,同時感受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禮儀文化?!洞合那锒返纳让胬L畫,讓學生感受到中華的文雅,以及濃郁的人文氣息。
下冊的《猜字謎》內容展示是字謎,而字謎是謎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則這兩課都可以以“謎語識字法”進行漢字識記。謎語作為一種漢民族特有的一種語言形式,是供大眾娛樂的一種語言文字游戲,它凝聚著人民群眾的智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懂嫛烦в兄腥A文學特色“謎語”文化資源,還能提取到“古詩”這一中華經典的古典文學資源,通過反映先人生產生活這語言藝術形態,感受傳統的魅力。
(三)科學編排上的傳統文化資源
一年級上冊識字表和寫字表中,都是先安排獨體字,再安排合體字進行學習。在這種巧妙的編排中,可以提取漢字文化包含著民族的精神、文化、日常生活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識字單元第1課先出現“人”,可從象形字出發,一撇如人側身而站下垂的手,一捺是人的后背與雙腿,如人在行禮時的樣子,展示人與動物不同的,人懂道德禮貌才為人。再到識字單元第9課的“眾”。“眾”由三個人組成,詮釋了人只有共同努力,才會人多力量大,團結就是力量的生產生活的理念,也體現了古人“多子則多福”的觀念。畢竟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人生活力,人是最大的勞動力,只有人多辛勤勞動才能多耕耘多產糧;只有在延續種族的情感中,有保家衛國的熱血激情才能使國家兵力不短缺,才能有更多強有力的兵力上陣保衛家園。
(四)書寫規則上的傳統文化資源
漢字是在兩維度空間里進行構形,是起源圖畫的表意文字。起初中國的漢字是用圖畫來記事,經過長期的演變以及書寫,為了更方便書寫,先人發明了毛筆,則產生了“書法”這一獨有的傳統文化。
我們都知道任何書法藝術都是建立在漢字書寫規則的基礎之上的。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書法藝術,我們稱之為“軟筆書法”。為了更方便快捷的書寫,普遍都使用水性筆或鉛筆進行書寫,也就產生了現代硬筆書法這一書法藝術。而不管“硬筆書法”,還是“軟筆書法”都得遵從漢字書寫規則。
一年級教材中,都將書寫規則都有序散落在各個課文和園地里。從筆形變異、結字規則、運筆、行筆等規則,滋生出關于線條、運動和空間的藝術構成元素,我們可以看出按書寫規則正確書寫漢字,能夠讓學生感受古代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婷.漢語字謎與文化[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7.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岳陽市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小學語文統編版一年級漢字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YJK19KG10)階段性成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