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躍紅 張美珍
【摘要】在教育現代化、智慧化的今天,學業合作在大學生學業生涯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學業合作意向屬親社會行為狀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十多年的從教歷程中發現大學生的學業合作意向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知識內化難度增加。本文將以NL學院學前本科生為研究主體,以學業合作意向現狀為研究內容展開研究,以期學前本科生們的親社會行為越來越多,當他們成為幼師隊伍中的主力軍時,便能使幼兒萌發更多的親社會愿望。
【關鍵詞】合作;合作意向;學業合作意向
引言
就國內合作現狀來看,以幼兒為主體的研究多于其他主體類型,以合作行為為內容的研究多于合作意向研究,還有不少關于合作目的、合作原則、合作途徑、合作方法等的研究,而以大學生學業合作意向為研究內容的研究不多。在十來年的任教過程中,筆者發現大學生學業合作意向不容樂觀,可能受自身合作目的、途徑或方法等因素的影響。筆者本著能使大學生的學業知識順利內化這一心愿,以談話法從NL學院學前本科生學業合作目的、學業合作途徑、學業合作方法三方面來了解其學業合作意向現狀,總結現狀中的肯定之處與存在的不足,針對不足進行原因分析、提出改善建議。
一、NL學院學前本科生學業合作意向現狀、問題及原因分析
NL學院屬國內獨立本科院校之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二十多年來致力于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且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根據國家二胎三胎政策的出臺,NL學院本著為社會發展盡己之力的初心,于二零一八年獲批學前教育本科專業,并于一八年暑期正式招生,至今有四屆在校學前教育本科生,十三個班,每班約五十人,共計七百余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有仔細地、反復地觀察該群體的學業合作意向現狀,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業合作目的不明確,學業合作意向的發生率低
筆者利用兩學期的課后時間在NL學院隨機抽取三十位學前本科生進行談話與觀察,前提是談話主體處于自然狀態下,談話結果顯示,近一成的學生有明確的學業合作目的,但近七成的學生對“學業合作目的”一詞難以理解,經過解釋后,仍有五成及以上的學生無法理清自身學業合作的目的,這說明學業合作目的不明確現象在學前本科生中普遍存在,這將對學前本科生學業合作意向的發生率起消極影響。產生該現狀的可能性原因有:
1、學前本科生的職業自我效能感對其學業合作目的產生了負面影響。學前本科生的就業方向多在幼教領域。我國學者在領域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學前本科生的職業自我效能感即幼教領域自我效能感。談話結果顯示,接近八成的研究主體職業自我效能感較低,覺得自己可能無法勝任即將從事的工作,趁自己尚未畢業早作打算,另謀出路,于是將自己的精力分散到學業以外的事情上,導致學業合作目的不明確。
2、幼師崗位的易取代性降低了學業合作的目的性。在二胎、三胎政策出臺及幼教師資緊缺的當下,為了確保幼兒園的工作能順利開展,園長們可謂是盡心竭力,得從寥寥數幾的應聘者中擇優招聘,此優者可能并不具有大專文憑、并不具有幼師資格、也并不具有學前教育專業知識,不懂得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勝任幼教工作得全靠自己的育兒經驗。有專業知識的學前本科生們想想自己畢業后的同事非科班畢業,拿著比自己高的勞動報酬,內心總有些不是滋味兒,錯誤地總結出專業知識扎不扎實并不重要,這將嚴重模糊學前本科生的學業合作目的。
(二)學業合作途徑單一,學業合作意向缺乏計劃性
訪談與觀察結果顯示,個別理論課教學中的說課、翻轉課活動和個別藝術課結束時的總結性評價活動是學前本科生學業合作的主要途徑。組織學前本科生說課,往往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牽頭人率領本組成員一同完成選材、選題、方法、措施、課件制作等一系列任務,再從本組中選派一名代表上臺展示,能為將來的幼師順利地組織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翻轉課的組織流程與說課組織流程大相徑庭。但值得注意的是,說課和翻轉課的展示非常耗時,每組成員多的有十來位,少的也有五六位,可真上臺展示的往往只有一位,也就是說,展示者以外的小組成員學業合作意向可能更缺乏計劃性。根據筆者近一年的觀察,可能性原因如下:
1、引導工作不到位。高校學前教師們在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之余,還有繁重的科研任務、自身競賽任務和育人任務。每天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應對這些任務上,那用在引導學生多途徑學習上的精力自然就會減少。要使學生多途徑學習,教師的科學引導至關重要,反之,放任自流必將導致學業合作途徑單一現象的發生。
2、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較低。依賴心理存在于每一個體,不同的個體依賴的表現程度不同,有的依賴心理明顯,有的不明顯。小組活動很容易成為依賴心理產生的溫床,一般的小組活動最后只需要出一份成果,小組中的個體哪個多做點,哪個少做點對最后的成果影響并不顯著,所以,小組中的個體在推選出小組活動牽頭人之后,就開始有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想法,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迅速下降,樂得當個旁觀者,如此,更易發生學業合作途徑單一,使學業合作意向缺乏計劃性。
(三)學業合作方法未整合,由學業合作意向過渡為學業合作行為的可行性降低
學業合作方法是學業合作意向與學業合作行為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學業合作意向順利過渡為學業合作行為的工具。關于學業合作方法的訪談結果顯示,研究主體在學習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問題合作學習法和討論合作學習法。問題合作學習法指的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以問答方式進行合作學習的一種方法;討論合作學習法指的是以同桌、小組、班級形式針對某一爭議性現象展開討論進行合作學習的一種方法。無論是問題合作學習法還是討論合作學習法都存在利弊,在促進學前本科生們的學業合作意向時也帶來了阻礙,簡單地運用一兩種學業合作方法將難以實現學業合作意向向學業合作行為的順利過渡。原因可能是,學前本科生掌握的學業合作方法十分有限,整合學業合作方法的難度加大;學前本科生對學業合作方法與學業合作途徑相混淆,從而降低了學業合作意向過渡為學業合作行為的可行性。
二、解決NL學院學前本科生學業合作意向問題的建議
(一)明確學業合作目的,提高學業合作意向的發生率
明確的學習目的有利于學生有意注意的發生和保持,學業合作意向是在個體有計劃有目的并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基礎上產生的,因此,明確學業合作目的有利于學業合作意向的發生。
1、提高學前本科生的職業自我效能感。職業自我效能感又稱領域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個體對相應職業或領域的自信程度,它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值,而是伴隨著個體的變化而變化的心理過程。高校教師要起好引導作用,根據實際,挖掘幼教領域的亮點,使學前本科生們對幼教工作充滿希望,從而提高職業自我效能感。
2、規范幼師招聘制,加大監管力度。我國公辦園幼師招聘制度相對比較規范,對應聘者的性別、年齡、專業、能力皆有明確的標準,整個招聘過程具有較強的公正性、組織性、系統性和專業性;相比之下,我國大部分民辦園的招聘現狀不容樂觀。規范幼師招聘制,加大監管力度已迫在眉睫,較少優質幼師的流失,這有利于學前本科生明確其學業合作目的。
(二)豐富學業合作途徑,增強學業合作意向的計劃性
學業合作途徑指的是實現學業合作的路徑,組織學生開展說課活動、翻轉課活動和總結性評價活動,這僅僅是眾多學業合作途徑中的幾種,除此之外,學業合作途徑還包括教學活動、競賽活動、研學活動、周末社會服務活動、寒暑假實踐活動等。
1、科學引導至關重要。教師們不單單教學任務重要、科研任務重要、自身競賽重要、育人工作重要,而且科學引導學生多途徑學習也很重要。除了引導學生開展說課活動、翻轉課活動和總結性評價活動之外,還應引導學生開展競賽活動、研學活動、周末社會服務活動、寒暑假實踐活動等。學前本科生具有個體差異性,有的喜歡這種學業合作途徑,有的喜歡那種學業合作途徑,他們的學業合作途徑偏好也具有個體差異性。豐富學前本科生的學業合作途徑,能增強他們學業合作意向的計劃性。
2、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小組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論在學習領域、教學領域、經濟領域還是管理領域,激勵機制的建立都是永恒的話題,高校學前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激勵的形式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話、一個肢體動作,也可以是一次參賽的機會等等。激勵機制的建立者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學生,或是師生共商形成。
(三)借鑒更多的學業合作方法,使學業合作意向順利地向學業合作行為過渡
學業合作方法指的是群體為了達到學業上的某一共同的目標,努力使自己的言行與群體的目標保持一致的合作方法。大學生在其學業生涯中僅僅使用問題合作學習法和討論合作學習法還遠遠不夠,此外,表演合作學習法、論文合作學習法及學科合作學習法都是研究主體的學業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取彼之長補此之短,方能順利實現學業合作意向向學業合作行為過渡。
參考文獻:
[1]王娜.(2012).中國人人格特質結構對合作的影響機制.心理與行為研究,10(2),92-97.
[2]Aron, A., Aron, E. N.,& Smollan, D.(1992).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 and the structure of interpersonal clos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63(4),596-612.
[3]Balliet, D., Wu, J.,& De Dreu, C. K.(2014). Ingroup favoritism in cooperation: a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40(6),1556-1581.
[4]Billig, M.,& Tajfel, H.(1973).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similarity in intergroup behaviour.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3(1),27-52.
[5]Brewer, M. B.(1999).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ingroup love and outgroup hate?.Journal of Social Issues,55(3),429–444.
作者簡介:
彭躍紅(1970.10),女,漢族,江西南昌市人,工作單位:南昌理工學院,碩士教授。
張美珍(1982.1),女,漢族,江西南昌市人,工作單位:南昌理工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度項目,群體類型對大學生合作過程的影響(編號:XL1811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