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慧
【摘要】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作為一個特殊單元。根據單元語文能力的定位和目標,制定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繪制思維導圖、開展“漢字文化我來講”分享會四個教學策略,依托學習任務單,高效促進單元整體教學。
【關鍵詞】單元語文能力;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思維導圖;分享會
一、著眼單元語文能力
首先,培養學生語文能力讓學生學會了自主學習,學到的知識更加扎實,很好的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其次,學習語文,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可以提升孩子的氣質,也可以增強孩子的競爭力。學生腹有詩書,他的談吐舉止自然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好,最后,學好語文,培養好學生的語文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這不僅可以讓學生可以在日常交際中變得更加優秀,而且在其他學科的學習理解中更加輕松。所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非常重要。
1.單元語文要素分析
語文課本教材在每個單元都會歸納總結一個學習的主題,在單元頁都有單元主題和學習要素等說明,教師要學會利用教材,在課本教材的理論基礎和教學要求上開展教學會容易很多,且教學目標也會清晰很多。教師根據這一單元獨特的特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所謂的自主探究就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提出的問題搜集信息調查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
例如,在學習小學課本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單元導語是:“橫豎撇捺有乾坤,一點一畫成文章。”那么可以了解到,這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學生學習漢字,了解漢字的相關文化。了解了學習目的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安排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來完成這個教學目的。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漢字文化相關活動,尋找有關漢字的知識,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了解到了漢字的相關文化知識點,培養了使用漢字的正確能力,而且在了解漢字的歷史過程中,加深了漢字,對祖國的民族自豪感。
2.單元能力確定
本單元作為一個特殊的單元,它是有別于習作單元和策略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單元,整個單元都是圍繞中國的漢字展開主題。根據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教師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時就應首先確定單元能力,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確定的目標其實都在于培養學生探究、合作、思考、寫作的能力,著眼于這個目標,教師就可以依托學習任務單,調動學生任務內驅力,促進單元整體教學的高效開展。但是,對于還沒有系統掌握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能力待提高的高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自己確定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比較困難,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著手單元學習策略指導
策略一:明確自主探究先行的學習任務
在小學教學中很多優秀教師會采用任務驅動法來教學。也就是教師為學生布置出這節課的明確的學習目標。引導并驅動學生自主去為完成這個課堂目標。利用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和完成目標的動力,推動學生的學習進程。所定的教學目標應該根據這節課程的內容和學生實際的基礎能力來制定。在教學中,教師首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自己去搜集相關資料,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所謂的自主探究就是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布置的學習目標進行調查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的過程。
策略二:思維導圖是用圖文兼具的方法,把各個主題內容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呈現出來。它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簡單卻又很有效,是一種實用性的思維工具。根據這一單元的特點,可以將遨游漢字王國這個主題的兩個板塊“漢字真有趣”和“我愛你,漢字”做一個思維導圖。也可以挑選你最感興趣的一個板塊進行研究后繪制思維導圖,對學生自主探究內容不設限,才能有效助推學習任務的達成。
策略四:明確“漢字文化我來講”的學習任務《語文課程標《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做準備,作簡單的發言;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美丑。”因為本單元獨特的目標,因此,開創新穎有趣的學習方式是助推單元整體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在前面一系列任務完成的基礎上,可以通過開展“漢字文化我來講”這樣一個主題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做足功課的前提下,提前準備發言稿進行分享交流,而這個發言稿,就可以通過完成《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課堂練習冊·五年級下冊》中的課堂習題最后一題“學寫簡單的研究報告”來達成目標,習題中不僅提供了研究報告的定義和內容等,還提供了研究報告如何寫的方法,學生借鑒這一課堂習題先行完成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點撥和激勵,學生再次改進不完善的地方,以此充分調動學習任務單的內驅力,不僅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和興趣,而且讓學生在總結和修改、分享中形成互動的人際關系,達成了課堂教學目標,更是鍛煉了學生的分析提煉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2021年7-8期《統編教材小學語文單元整體設計與實施》專輯[J].語文教學通訊,2021(27):2.
[2]李曉敏.提高融合教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探討[J].現代特殊教育,2021(1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