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君蓉
【摘要】微視頻作為傳統學習手段的一種有效補充,可以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在超視像年代,微視頻以短、小、精的優勢受到廣大青少年青睞,其發展前景引起業界、學界廣泛關注。本文梳理微視頻的概念和特點,探討微視頻在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的應用策略,用個案研究的方法驗證將微視頻應用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優勢。
【關鍵詞】微視頻;數字土著;小學信息技術;應用研究
技術變革必然促進教育方式革新。伴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媒介終端日趨微型化、便攜攝錄設備草根化、短視頻制作方式簡單化,以微視頻為代表的新型學習資源應運而生,并以短而精的優勢呈井噴式發展。微視頻學習資源作為超視像時代的產物,以娛樂化、現實感強、方便共享和傳播等優勢受到了廣大青少年的熱烈追捧,其發展前景引起學術界廣泛關注。微視頻被作為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效補充引入課堂,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提高了課堂質量和效率。
一、微視頻的概念及其特點
(一)微視頻的概念
從教學角度上看,微視頻是一種蘊含一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意義的生動的、直觀的、靈活的微教學單元??紤]到微視頻的教學性和教育性,筆者認為,“課內插播式”的微視頻應該是“時長短則20秒,長則5分鐘,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服務的微視頻教學資源?!?/p>
(二)微視頻的特點
視頻媒體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綜合微視頻的媒介特性和在教育領域的教學特性,筆者總結微視頻如下特點:
1.直觀形象,多維度傳遞信息
微視頻雖“微”,但它的根本屬性是視頻,其魅力來自于它的媒體特性。一般認為,視頻是可以貯存文字符號信息、語言聲音符號信息、活動圖像符號信息的多媒體,這種媒體善于表達事物運動變化的現象與過程,這是視頻媒體的顯性優勢,有著其它媒介如幻燈投影、文字教材、錄音教材、圖片素材難以實現的效果。
2.資源粒度小,內容精煉
時間短、追求實用是微視頻學習資源的一大顯著特點。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囿于小學課堂40分鐘的時間限制,這要求用于課堂教學微視頻會更短,時長或在20秒至5分鐘之間為宜。微視頻不僅表現在時長短,也表現在制作周期短和投入資金少方面。
3.資源容量小,便于資源共享
微視頻在課堂中的運用優勢與其“短、小、精”的特點是分不開的,其具體優勢有:(1)引起有意注意,激發學習動機;(2)便于學習者自定步調,真正實現自主學習,提升學習能力,促進學習者個性化發展;(3)便于形成開放性的資源庫。
二、微視頻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微環境為微視頻提供媒介生態
無線網絡的發展與移動媒介終端的多樣化為微型學習視頻提供了有利支持。隨著拍攝設備的手持化、高清化、非編系統的簡明化,使得更多人加入微視頻“拍客”隊伍。抖音、快手、微信短視頻等數字化新媒體的流行引發了青少年群體的“熱參與”,優酷網、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在線視頻平臺為其提供充分的展示的舞臺,人人都是微視頻的創作者和傳播者。5G移動通信技術、Web 3.0技術、P2P流媒體技術、視頻壓縮技術、互聯網寬帶技術等飛速發展保證了微視頻的上傳和播放流暢,促使了網絡和移動終端融合。新技術和新理念為微視頻的創作與傳播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持。
(二)智慧教育引領下學習資源需求的轉變
智慧校園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智慧教育最顯性的影響體現在構建智慧學習環境時的學習資源需求的轉變和學習者學習方式的改變。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引發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數字化教育革命,越來越多的現代化教學手段被納入課堂教學中。電腦教室多媒體設施齊全,電腦本身就是集聲音、視頻、圖像、文本等為一身的載體,一旦學生置身于電腦教室這個多媒體環境則期待多媒體設備可以將其多媒體優勢發揮到極致,全方位刺激其感官,從而對信息課有更高的期待。
(三)“數字土著”渴望有新的學習方式與其匹配
今天在校小學生多是出生在2010年之后,按照Prensky定義,這代人被稱為“數字土著(Digital Natives)”,即指伴隨著網絡和手機等數字技術成長起來的人。與“數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相反,他們一出生面對數字化環境,電腦、平板電腦、視頻游戲、智能手機是他們的玩具。他們習慣接受信息,渴望與世界實時互動,喜歡文本前呈現圖表而不是相反,喜歡隨機進入影像超文本,習慣了超文本的瞬時性。“數字土著”的特點是:(1)向往無拘束的學習環境;(2)追求個性,厭倦千篇一律;(3)富有好奇心和創造力;(4)信息共享,快捷的通訊使“數字土著”可以第一時間將生活“曬”給他人。
不同的生活經歷成就了不同的大腦認知結構。“數字土著”的認知方式與先輩存在根本性區別,傳統的教育技術手段已經滿足不了學習者的認知需求,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與其匹配。
(四)“數字移民”的教師應有改變
從信息技術學科教師的生存狀態來看,電腦教師一般“身兼數職”,課雖不多,但“雜事”頗多。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常常需要同時扮演維修員、微信小編等多種角色,真正用于教學的精力有限,職業幸福感令人堪憂。首先,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每班每周1課時信息課。信息技術教師常常面臨“一課多授”的重復性教學,如果有相關教學資源出現可以使其解放雙手是皆大歡喜。其次,信息技術前沿知識日新月異,這要求教師保持終身學習的狀態,與時俱進。我們不能要求“數字土著”適應舊的學習方式,而是呼吁“數字移民”主動去學習新的東西。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試行)》的基本要求是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其中有一條是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數字教育資源,掌握加工、制作和管理數字教育資源的工具與方法?;ヂ摼W通信技術的發展,以及5G+智慧校園建設為微視頻在課堂中應用提供了硬件條件和技術保障。聲畫并茂、短小精悍、問題集聚的微視頻將被應用于課堂教學,滿足當代學生對影像超文本的需求,提高教學效率。
三、微視頻在小學技術課堂的應用策略
本文用個案研究法分析微視頻在不同教學環節的應用效果,以微視頻在課堂中呈現的時機為主線探討微視頻在課堂中的導入策略、自主學習策略和延伸拓展策略。為了避免贅述,文章僅對運用環節進行表述,而不是呈現完整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策略
課堂導入策略是指教師運用一定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方式,引起學生注意,明確學習方向和建立新舊知識聯系的一種教學策略。
案例:《巴巴爸爸的誕生》片段,時長3'28''。
片源來自網絡下載,并簡單剪輯將視頻時長縮短到所需。此微視頻將被用于粵教版小學《信息技術》第四冊(上)第5課《神奇的變化——制作形狀補間動畫》的導入環節,應用方式是先播后講。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本課旨在讓學生學會用Flash做圖形變形和文字變形的形狀補間動畫,理解形狀補間動畫的原理,學會分離對象。形狀補間動畫是學生第一次真正做動畫,本課學習為動作補間動畫打下基礎,對后續Flash的學習有重要意義。
(二)自主學習策略
自主學習策略是指運用微視頻進行自主學習,以達到掌握知識點的目的。
案例:《熱氣球的畫法》,時長2'50''。
片源來自教師課前用錄屏軟件錄制好的微視頻教學資源。此微視頻將被用于粵教版教材第一冊(上)第7課 《江岸悠閑游》,課型是操作實踐課,應用方式的學生即時點播。本課旨在讓學生學會使用“畫圖”軟件中的“橢圓”工具,并用該工具畫畫。其中,熱氣球(三個組合圓)的畫法是本課的難點。畫三個圓的組合關鍵在于圓的起點和方向。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三年級學生,剛接觸信息技術課兩個月,熱氣球的畫法知識點看似簡單,實則鼠標操作步驟多,鼠標動作細節豐富。雖然教材上有圖解示意圖,但對于抽象思維能力差的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以交代事物運動變化的進程。這時,可考慮利用錄屏軟件將屏幕顯示信息同步錄制下來,讓視頻展現操作過程及技巧。在自學之后,教師再系統講授,歸納總結,以形成對熱氣球畫法的完整認知。
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微視頻資源扮演了自學材料的角色,被提前發到學生機,供學生自定步調,反復觀看。
(三)課后延伸策略
案例:《震撼人心的神奇第六感科技》,時長3'58''。
片源來自網絡下載。此微視頻將被用于粵教版教材第一冊(上)第1課 《認識計算機》,課型是講授課,應用方式是先講后播。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三年級學生,這是他們小學階段的第一堂信息課。本課采用的結課方式是開放型結束。故事很有趣,微視頻中現代科技的靈活應用讓學生對未來科技產生憧憬,激發求知欲和學習動力,或將促使學生課后多了解計算機發展史上的有趣故事,多關注IT前沿知識,拓展知識面。開放型結課將教學內容向社會實際、生活實際、學科發展先進方向開拓延伸,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遷移和拓展。用微視頻講故事可以召喚情感,讓人意猶未盡。
微視頻在教學過程中的呈現時機因課型和微視頻的內容而定。一堂課中微視頻的數目不宜多,1~2個則可。微視頻在課堂中應用時應注意適時原則、適需性原則、適度性原則、易得性原則。
四、微視頻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實踐效果分析
為了驗證將微視頻資源應用到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所產生的效果,筆者對研究對象發放調查問卷,旨在了解學生對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引進微視頻教學資源后的態度、學習興趣以及完成任務的能力等方面上發生的變化,同時對參與案例研究三位信息技術教師進行訪談,從授課者的角度明察微視頻的應用效果以及教師感受,真實反映微視頻輔助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優勢及局限性。
(一)學生的學習效果
數據統計的工具是EXCEL軟件。學生學習效果問卷統計結果分析如下:
圖4-1說明參與教學實踐的學生大部分對于微視頻引入課堂持接納態度。學生認為微視頻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刺激創作欲望,幫助大家更好地完成操作性知識的學習任務,提高自主學習能力。較多學習者支持教師繼續引入微視頻學習資源輔助教學。
(二)教師訪談結果分析
通過對深圳市寶安區西灣小學三位信息技術教師的訪談,得知微視頻引入信息技術課堂對于信息教師來說意義重大。教師通過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完成任務的情況,認為微視頻的加入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在動手操作環節中的自主學習需求,減少了口授、示范等重復性勞動,有更多精力顧及學生上課反應。同時,即時交流軟件、短視頻應用平臺的流行,使得微視頻有更便捷的傳播途徑,滿足學生異步學習需求,為其終身學習能力形成打下基礎。
微視頻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使用有著明顯的優越性。適當引入微視頻教學資源能增添課堂活力,滿足學生對新型教學資源的需求,豐富教學手段,改善傳統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然而,微視頻在呈現教學內容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難度過大或者過小的知識點,不宜單純通過微視頻展現。微視頻應與傳統教學媒體相結合,與傳統教法相得益彰。我們要揚長避短,合理地編制和應用微視頻,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黎珊霞.教學微視頻的設計與應用[J].教育信息技術,2013(6):44-46.
[2]陸曄,趙民.當代廣播電視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鄭軍,王以寧,王凱玲等.微型學習視頻的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2(4):21-24.
[4]謝菁.微視頻的現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5]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教師〔2019〕1號)文件[2020-04-02][EB/OL]. https://jstsgc.gdedu.gov.cn/info2/gateway/route/details.action?id=908670a941c341f1957aa8d559ee19dc&href=policyFileList&headTab=1&name=%E6%94%BF%E7%AD%96%E6%96%87%E4%BB%B6.
[6]王覓.面向碎片化學習時代微視頻課程的內容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3.
[7]勞凱聲.教育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8]Marc Prensky.數字土著數字移民[J].遠程教育雜志,2009(2):48-50.
[9]荊林燕.面向“數字土著”學習環境的構建與分析[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12):22-25.
[10]桑海翎.微視頻教學模式在計算機類課程中的應用[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49-52.
責任編輯? 梁國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