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我國教育也在逐步進行深化改革。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它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不高,啟蒙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多樣的學習方法對其今后的深入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針對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的意義及教學現狀等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開展繪本閱讀教學提出了相應策略,希望能夠激發小學生開展語文閱讀學習的熱情,提高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的質量,實現培養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低中年級;繪本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3-0058-03
作者簡介:張紅梅(1973.12—),女,山東陽信人,山東省陽信縣第二實驗小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統編語文教材形成了“教讀—課內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將課外閱讀納入課程體系,使之成為教材有機的組成部分。在開展繪本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首先充分把握好繪本的特點與繪本閱讀的意義:它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兒童講故事,與一般圖書相比,以讀圖為主的繪本閱讀更具有直觀性與形象性,符合兒童審美需要和心理特點,是兒童文學中比較新穎的形式,有著文學啟蒙的意義,對兒童身心發展的影響不可或缺。繪本不但可以開闊兒童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而且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尤其是繪本中的圖畫,有助于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兒童對美的感受力。長期閱讀繪本能潛移默化地激發兒童閱讀興趣,對兒童的思維、語言的發展、審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繪本閱讀也是一種生命教育,能讓兒童在繪本中找到自己,體驗生命的價值與快樂;能讓兒童發現自己,發現自己和生活的聯系,發現自己的情緒與情感,發現生命的意義。因此,學生長期進行繪本閱讀能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那么,什么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呢?統編語文教材主編溫儒敏教授將“語文核心素養”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分別是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在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繪本的作用,引導學生愛上閱讀,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呢?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開展低年級繪本閱讀教學。
一、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有效選擇繪本
在開展繪本閱讀教學之前,教師要選取和小學生生活存在密切聯系的繪本,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學生充分理解并感悟繪本內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繪本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情實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繪本的選擇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將學生生活作為繪本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如在小學一年級新生剛剛入學時,筆者就設置了以“我上學了”為主題的繪本閱讀任務,如閱讀《小阿力的大學校》《大衛上學去》《一口袋的吻》《大衛不可以》等。學生通過繪本閱讀,能夠了解新學校與小學生活,緩解內心的焦慮,懂得遵守學校規則,和同學友好相處……這些繪本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又如,在小學二年級下學期,小學生閱讀繪本《蚯蚓的日記》前,來到學校勞動基地,筆者帶領學生挖掘蚯蚓,然后將其放在容器中,讓學生觀察蚯蚓的外形以及習性。學生通過對蚯蚓的直觀觀察,在閱讀繪本時就能夠更快理解作者的描寫內容。《蚯蚓的日記》中描述道:“下了整晚的雨,地下濕透了。我們一整天都待在人行道上。跳房子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游戲。”教師通過繪本給學生講解蚯蚓為何下雨天會到人行橫道,加上對蚯蚓生活習性的觀察,學生就可以得出蚯蚓在雨天會鉆出泥土這一結論,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繪本內容。“繪本閱讀”加“生活觀察”,這兩種教學手段的結合,把繪本閱讀的教學效果最大化了,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關注學生個體差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轉變教學觀念,真正認識到繪本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結合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通過引導學生對繪本內的圖畫進行觀察、思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極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提高了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教師在分析了班級學生各自的性格特點后,可以制訂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案。教師要引導不善表達或性格內向的學生在進行繪本閱讀時加強語境的創設,引導學生理解繪本內容,讀懂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鼓勵這部分學生用語言表達出心中的想法,從而提高這部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針對那些善于表達和性格開朗的學生,教師要拓展學生的閱讀內容,通過繪本素材的展現,引導這部分學生在進行繪本閱讀時,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打開思路,做好課外閱讀的延伸。
三、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
在語文課堂中,繪本閱讀的主體是學生,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清晰認識到學生學習的動力來源于興趣,要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全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通常不能深刻了解繪本所要表現的內容,在思考時總是將自身的主觀認知代入書籍當中。因此,在進行繪本閱讀教學時,教師不應該刻板地要求學生按照統一的思想進行理解,而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閱讀。此外,教師應該創新教學方式,以情境帶入的方法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道具,讓學生快速融入特定的場景,優化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在教學繪本課程《云朵面包》時,教師先把課文朗誦給學生聽,通過翻看繪本生動形象的圖畫,學生懂得了云朵面包的形狀和被吃掉后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這則繪本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了最為日常的生活,溫馨的力量。待學生通讀繪本后,教師可以進行思維拓展,提出與繪本內容相關聯的問題,如“云朵的形狀到底有哪些?”“云朵是如何形成的?”“雨在云朵里嗎?”等一些新穎的問題,在思考問題時,學生會對云產生聯想,在課后,還可以通過詢問家長和查找資料,了解到云朵的形成過程和雨與云的關系。
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活躍的,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與繪本知識相關的問題進行思考,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促使學生提高對繪本書籍的閱讀興趣。
四、實施小組合作閱讀,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教師在授課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激發學生對閱讀繪本的興趣,讓學生在激烈的討論中學到知識,加深對繪本的理解。教師在安排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時,還可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如小組表演、做游戲,分角色講故事等。學生在閱讀繪本時如遇到生僻詞組或者不易理解的段落,可以通過小組互助的模式進行交流,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讓不同的思維和想法進行碰撞,以此來產生更多新穎的想法。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的閱讀繪本《爺爺一定有辦法》時,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分組,鼓勵并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閱讀,對課文中的生僻詞進行整理和討論。接著,教師組織學生對繪本中關于爺爺的描述進行分析,讓學生在繪本中的句號、逗號、省略號處進行繪圖,最后交流、評價,以此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新的角度和思維方式加深學生對于繪本的理解和掌握。
五、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寫話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善于將讀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這就要求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精準把握繪本的內容與特點,科學合理地設計寫話的內容,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當然,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進行繪本創作。在布置寫話作業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在繪本閱讀中學到的詞語,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并根據表達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等標點符號。
如在學生閱讀繪本《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可以用圖畫的形式來表達,也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來。有的學生這樣寫道:“小甲龍找到爸爸媽媽后,雖然很高興,但是他依然非常想念霸王龍,于是便下山去找霸王龍……”有的學生寫道:“小甲龍離開了他的爸爸媽媽,來到他和霸王龍生活的地方,一邊呼喚一邊尋找。找啊!找啊!終于找到了霸王龍,他高興地奔向霸王龍,一下抱住了他的腿。可這時霸王龍裝作生氣地問:‘你怎么跑到這里來了?’小甲龍聽后哭了起來,他說:‘我非常想你!’這時霸王龍連忙哄小甲龍說:‘好啦,好啦,別哭啦!我們一起去找果子吃好不好?'”
《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教師在學生閱讀了多篇繪本,了解了繪本圖文結合這一特點后,引導學生創編故事,讓學生運用形象直觀的圖畫、簡練的文字制作一本繪本。
六、將教材與繪本閱讀相結合,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材是低中年級小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材料。將教材與繪本相結合,即在運用教材開展教學時,將繪本作為輔助教學工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調動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的文言文《守株待兔》時,教師應考慮到中年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閱歷不足,所以在理解課文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又因這則寓言故事發生在古時候的田間,學生也會產生一定的時空隔離感。為了幫助學生更系統、整體、準確地感知課文內容,教師就要靈活利用圖畫等可視化素材,幫助學生將寓言轉化為形象生動的繪本故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在教學寓言時,為了讓學生將所領悟的道理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結合日常生活,嘗試再現、新編繪本故事,并進行表演。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思考、創作、交流,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完成整個故事的簡單表演。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對故事寓意的認同,改變他們自己的生活態度與行為習慣,還能使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七、以繪本呈現閱讀目標,鍛煉學生思維品質
低中年級小學生的思維往往缺乏系統、整體性,需要教師從旁輔助,幫助他們逐漸構建系統化的閱讀學習體系。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繪本閱讀教學更直觀、形象地呈現閱讀目標,用閱讀目標指引學生逐漸進行深入閱讀,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比如,在教學《搭船的鳥》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由淺入深地設計以下問題串:根據題目猜測課文講了什么內容?這是一只什么鳥?課文是如何描述鳥的外形、捕魚動作的?作者對翠鳥有什么樣的情感?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你的心情如何?嘗試模仿課文對翠鳥的描述方法,描述你自己喜歡的某個事物。然后,教師根據這些問題串,將課文內容串聯起來,并將問題融入繪本中。這樣,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幫助下,在閱讀繪本的同時,思考、探究這些問題。
八、以繪本來創設故事情境,促進學生積極創造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繪本的運用能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中的情感。教師通過運用繪本來創設故事情境,能讓學生的鑒賞與創造能力得到發展。如《花的學校》這篇散文詩,三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容易,教師就可提前將課文內容轉化為繪本故事。教師可以先展示與題目有關的繪本插圖,讓學生根據繪本和課文題目,發揮想象力,猜想課文主要內容。在帶領學生閱讀課文主體部分時,教師可通過逐頁展示繪本畫面,讓學生根據看見的前一頁內容,預測和猜想后文內容,并模仿文章的表達方式描述所見頁的畫面,表達自己對該頁畫面的審美感受。學生可以邊讀,邊模仿花兒們的姿態,在音樂中翩翩起舞,蹦蹦跳跳,也可自由地根據對課文內涵與繪本畫面的感受,設計一些有趣的動作,將自己融入故事情境中。在活動過后,教師也要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自己的體驗與感受,趁熱打鐵將感受寫成小短文,實現讀寫結合。
結 語
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教師要合理選擇繪本,科學合理地運用繪本,將各種繪本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形成趣味性較強的生動課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繪本閱讀。教師還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簡短有趣的繪本故事,領略其獨特的語言表達,學習語言的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引領學生去欣賞、感知畫面與內容的美,并透過畫面和文字去感受繪本要傳遞的力量,讀懂其中蘊含的道理,以獲得心靈的滋養和生命的成長;通過啟發學生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促進思維的發展與提升;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繪本中的圖畫和文字,學習其中傳遞出的正確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許娜亮.基于核心素養理念的小學語文繪本閱讀教學初探[J].名師在線,2019(4):42-43.
[2]蔡芳.小學語文繪本資源開發利用途徑探微 [J].名師在線,2018(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