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時代人們接受外界文化的渠道變得更加多元化,在全世界文化交融的發展形勢下,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巨大沖擊,根據調查研究結果表明,許多小學生對萬圣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有著充分認識,反之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和節日內涵了解不足,這一現象表明中國傳統教育工作不到位。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階段,要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傳統文化學習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按照教學安排提高學生學科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教學內容選擇,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學習。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滲透;傳統文化
新數學標準要求以學生核心素養提高為主要教學目標,確立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地位,語文作為傳統文學是傳統文化內涵傳承的主要載體,教師在教學安排階段要提取出傳統文化的教育元素,改善學生不良的思想觀念,滿足人格精神教育的根本需求,小學語文是學生獲得知識、感悟成長的重要途徑,豐富現代化語文教學內容,能夠強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形成正確的學習思路。運用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整合傳統文化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成長認知,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核心素養下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小學語文教學設計過程中,漢字一直是核心教學內容,教導學生如何分辨漢字、識別漢字、默背漢字是教師不斷探索的教學方向,中國漢字經過長時間的傳承與演變,在保留原本的表達功能同時,包容中華民族優秀文學思想,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選擇階段,有責任引導學生領悟漢字的魅力,體會漢字結構的神奇與美好,小學是重要的識字階段,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從漢字的結構、表意等多個方面入手,結合漢字背后的形象意義,提取出具有教育價值的傳統文化內涵。甲骨文、金文等早期文字,包含著原始繪畫特征,屬于象形文字的代表,教師在教學階段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向學生演示漢字的演變過程,豐富學生對漢字形體的直觀印象,剖析漢字背后的歷史文化特點,將識字教學與書法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引導學生深刻體會漢字的文化意義。
二、核心素養下國學經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國學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詩詞作為重點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運用信息技術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深入分析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引導學生自主領會到國學經典詩詞的獨特韻味。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多彩,在小學課堂設計中采用國學作品為主題,將傳統文化作品帶入語文課堂,選擇適合學生理解與分析的文學作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優秀的國學經典以不同的教學形式展現給學生,激發學生對國學經典的探究興趣。在素質教育發展背景下,充分發揮出國學經典作品所具有的教育價值,明確中華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為了讓學生深入的了解國學經典作品的文化內涵,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參與誦讀訓練,通過大量的背誦與記憶,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滿足核心素質教育要求。小學階段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在詩文背誦過程中會遇到各類困難,無法自主實現文言文作品與白話文之間的相互轉換,所以,在進行國學經典作品教學的過程中,對其內容的選擇需要適量,不可過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學習壓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反復誦讀加強學生對國學作品的記憶,并挖掘是文中的思想內涵,體會作者的創作情感,例如:在進行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的傳統節日,九九重陽節,結合古詩詞教學,讓其明白登高遠望、插茱萸是重陽節那天有趣的風俗,感受作者在闔家團圓之日內心的思鄉之情,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展延伸教學,誦讀《春望》體會“家書抵萬金”中親情的可貴,以及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同時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進行含有思鄉之情的古詩詞查找,并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展示出來,與教師和同學展開激烈探討,體會國學經典中的思想文化,感受中國傳統節日的美好寓意。
三、核心素養下成語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滲透
成語是中國語言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先人集體記憶和精神寄托的縮影,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語言形式,成語同樣在中華傳統文化范圍內,在核心素養教學背景下,教師想要全面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就需要通過成語挖掘文化內涵。將許多意義深刻的成語故事加入小學教材中,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和滲透,常見的類型包括:歷史型,神話型及寓言型成語故事。其中,神話故事是悠久的傳統文化內容,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成語背后體現出崇高的精神特點和精神追求,傳達出永不言棄、挑戰自我的革命精神。在成語故事講解中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視頻、圖畫等多種形式將成語故事的發展與演變,以一種更加直觀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看,不僅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還能進一步幫助其了解我國中華民族有史以來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的精神及品質。寓言成語故事具有短小精湛的特點,富含著深刻的教育意義,與神話成語故事相比通常具有一定的隱喻和諷刺性,例如,我們非常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像畫蛇添足、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等,這些經典的寓言故事不僅有趣,還可以帶給學生新的體驗及思想啟迪。成語的傳承演變將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濃縮到四字之間,在成語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不斷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與此同時,在學生學習的教材中還包括很多有趣且耳熟能詳的典故,且以成語故事的形式進行體現,例如:背水一戰、三顧茅廬、四面楚歌等等,教師在教學設計階段要采用由易到難的教育順序,將故事內容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從成語理解中感悟真理,實現優秀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體會古代先民的勞動智慧,滿足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核心素養下課外學習中滲透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包含各地風土人情、獨特的地域景觀以及不同地區獨有的風俗習慣,想要實現核心素養提高的教學目的,就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傳統課堂無法保證傳統文化的全面展現。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需要教師做好教學準備,利用多媒體技術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突破傳統教學的內容與時間限制,通過視頻、PPT等先進教學工具,為學生提供傳統文化的了解平臺。為學生安排課外學習任務,在教材元素的基礎上進行知識拓展與延伸,建立家校合作平臺,結合學生個性、愛好,挑選學生感興趣的課外讀物。教師與家長帶領學生到當地文化館、歷史博物館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讓學生明確語文知識中的文化元素,提高對祖國的認同感。
總結: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性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小學語文作為交際類、語言類學科,基礎教學內容設計要以學生心理素養、綜合素質提升為主要目標。在全面踐行核心素質教育的同時,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在語文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內涵,學生自發參與到傳統文化精神的宣傳與發揚中,自主感受古代文人的愛國情懷,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精神的認知理解。
參考文獻:
[1] 羅永成. 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播[J]. 數碼設計(上),2021,10(4):261.
[2] 康超. 如何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 速讀(上旬),2020(11):171.
[3] 謝茂康. 新課改要求下如何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小學語文閱讀課堂[J]. 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0(27):11-12.
姓名:曾可婷 1993-08 女?漢 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