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
摘要:在當下法制社會中,核心素養是每個公民都需要具備的,他不僅與個人的發展息息相關,更對法治社會建設起到積極促進作用。在道德與法制教學階段中,初始階段便是小學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思想啟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核心素養以及對法治社會有個初步的認識。如何做好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是每個德育工作者要著手去做的事。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法治;核心素養;策略
在教育改革方針下,小學德育教育也迎來了屬于他的春天。通過一次次的校驗討論后,德育教育的種子終于在小學教育改革中生根發芽。當下,越來越多的學校已經具備完善的核心素養培養體系,通過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們德智體健全發展,成為能堪重任的一代人。
一、道德法治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內涵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各項思維處于啟蒙階段,他們需要老師的言傳身教以及科學引導 。道德與法治,是學生們三觀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形成過程中,學生們能夠積極奮進,樹立良好的責任、榮譽等觀點,成為道德純潔且高尚的人。在道德法治教學中,核心便是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十八大以及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明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立德樹人工作全面開展并落到實處,明確要求學生應具備適應自身終身發展以及社會所需的關鍵能力及品格。核心素養是當下教育方針具體化、可視化的體現。
二、培養策略
(一)將教學生活化
在小學階段,空談法治道德建設以及核心素養對學生而言是晦澀難懂的。在身心正處于發展期的他們看來,核心素養、法治等名詞僅僅出現在新聞或是大人口中,與他們的距離很遠。因此在德育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消除這樣的距離,能夠讓學生們充分感受這些名詞及深層含義。將教學生活化,是指將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德育教學,通過將深奧的意義與生活中的事物相結合,讓學生能更直觀親切地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魅力 。舉個例子:當教學《大自然,謝謝您》一文時,傳統教育往往僅會直接闡述大自然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能讓學生弄懂其中道理。但是當與生活相結合后,將學生的視野拓寬的同時,也讓他們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大自然”是什么樣,為什么要感謝大自然。隨后,還能由點及面的拓展,呼吁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大自然母親,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環保工作。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學會了這篇課文,還能產生生活思考,對核心素養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在教學中融入場景
將教學場景多元化,采用豐富的教學情境也是十分有效的。老師可以運用好現有資源,將央視實時新聞案例進行課堂再現。引導學生看新聞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因理解能力欠缺,他們無法找到其中重點 。因此,老師精心整合部分案例,將案例用生動的表達方式進行課堂重現,會有不錯效果。在一次次的案例講解后,學生會自主了解更多社會實事,主動的學習相關內容。同時,可以采用多媒來增設場景。舉個例子:組織學生觀看一段小視頻,內容是一位少先隊員扶老奶奶過馬路。在這個優秀案例中,學生能明白什么行為是值得提倡及學習的,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規范自身的行為,提升了社會責任感。
(三)創新教學思路
因學生在小學階段認知水平有限,同時傳統德育教學往往較枯燥,對于抽象的名詞、一條條法律法規的認識僅僅在文字表層,學生難免失去興趣,給教學增加了難度。采用趣味課堂的方式,通過多元化課堂內容,將課堂抽象內容趣味化,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舉個例子:教師可以適當降低課程難度,將抽象的法律條文融入繪本中,采用彩色繪本閱讀的方式向學生普及各種法律知識等。同時,也可以增設表演環節:主動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在父母工作回家后為父母分擔家務等。在享受表演樂趣的同時,學生也能切身感受到法治道德知識。
創新教學的同時,也需要老師們常進行反思 。反思課堂內容、反思教學方法等,通過在實踐過程中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不斷完善德育教學,更加準確科學的開展德育工作,對學生們因材施教。
三、結語
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是學生最主要的認知階段,核心素養的培養對學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德育工作者需要高度重視這個階段的工作,一絲不茍的對待德育教學。在立德樹人、法治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法治思想,培養其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034(007):25-27.
[2] 徐余.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讀與寫(教師),202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