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楠
【摘要】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嶄新的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以自己的發展成就像世界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確性及優越性,當前時代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的發展。新時代的經濟發展更是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世界早已不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新時代下的經濟發展即面臨著巨大機遇,又面臨著巨大挑戰。當前,“課程思政”已經成為各高校改革的熱點詞匯,在課程專業教育滲透思政教育是一個必然趨勢,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中滲透思政教育和實施路徑是一個復雜話題。本文就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改革途徑展開論述。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創新;途徑
引言:《大學英語》是高等院校所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具有授課時間長,涉及知識面廣的顯著特點,英語學科的教學是我國人才培養戰略中的重要教學內容。英語的普及及學習將全面提升學生個人素質,“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概念,既不是一門特定的必學課程,也不是完全的思政課程。但此教育理念對我國培養人才的教育策略有著重要作用,課程思政的滲透使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更為完善。課程思政的核心價值在于高校為學生所開設的課程都具有知識傳授和思想培育的功能。
對于高等院校培養人才的宗旨就是為了向社會上提供各行各業的人才,既要掌握一定的科學理論知識。又具備極強的專業技能操作技術,更為重要的是還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現狀分析
當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課程與大學英語教學是分開進行的,學生只在相關的思政課程來學習吸收德育知識,而在專業課程上學習知識技能,這種分離式的教學形式并不利于將“課程思政”與大學英語相結合。隨著時代潮流的演進,國家對德育的教育輸出更為重視,與之同來的便是高校對教師提出了“課程思政的要求”。當課程思政的要求一經提出,高校英語教師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但由于沒有德育教學的經驗,高校英語教師的教學新方式,新內容往往很突兀,甚至令學生們難以接受,不理解。這種生搬硬套的教學方式并不能實現“課程思政”的教學要求。其次,德育指標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因此,英語教師的教學大部分還是偏重語言知識技能的輸入,例如全班通過四六級英語考試的比率。此外,一些高校英語教師沒有認識到德育教育輸出的重要性,還是把語言知識技能放在教學的首位,因此導致了不能很好的將德育教育與大學英語教育相結合,此情況是‘’課程思政”不能好好落實的關鍵原因。部分教師認識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施結合教學中,仍然是出現了問題,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課程思政”的隨機性很強,因此需要一個系統的,完整的,客觀的教學大綱或教學設計,才能有效的制定教學策略。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改革途徑
(一)有效選取教學文本
教學文本的選取極為重要,教師日常在學校所講授的內容絕大部分都為教材內容,教材內容涵蓋了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知識的大部分內容,因此能否選擇正確合適的教學文本來教授學生是高等學校能否完成教學目標為社會提供技術操作人才的重要根本。由于新的技術層出不[1]窮,故教材的選用需要及時更新,高校英語教材在進行流入學校使用之前,經過了層層審批把關,在“課程思政”的要求之下,大學英語教材不能完全只有有關英語知識內容,應在教材內容上要增加中國文化元素的內容,要以中華文化為思政教育滲透的核心思想。但教師要明白的是,實現“課程思政”的大學英語教學并不是要把英語課打造成完完全全的思政課,或是取代其他思政課的課程,大學英語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為學生打開一個新世界語言大門,也是通過教授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感。以科學客觀的教材為基礎,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學習記憶規律,在結合教材文字的基礎上,通過利用聲音,文本,視頻等方式來使中華優秀文化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出現在眼前。
(二)樹立理念是前提
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上”要突出強化課程思政為核心主心骨,對當前教學領域內關于弱化中華文化和打擊學生自信等問題實施快速解決。教師在進行授課和備課時,要有意圖思考所授課的內容和中心主旨,防止因為教師的疏忽問題而導致某個思想中心點出現錯誤,任何的錯誤都有可能導致所授課內容的中心教學點出現錯誤從而影響整個教學計劃出現錯誤。對于課程的制定不僅要注匯重語言組織的正確與否,而要注重在其特意增加傳播中華文化及英語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注重中華文化及其英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對于二者的設置內容部分,教師應靈活安排,即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不與英語教學授課內容相沖突。英語是西方文化的基礎代表,當前英語領域所存在的中華文化有減小趨勢,此現象是不正確的。中華文化是每一位國民都應學習了解和弘揚的事物,英語作為一門學科其特定功能是一項工具技能,即便西方文化的傳入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擴充學生的視野,而不是文化掠奪及侵略。文化沒有優略之分,但在當前教學領域卻出現崇洋媚外的教學情況,對此問題要嚴肅解決。總而言之,大學英語在輸入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要輸出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三)提升教學能力是核心
教師的個人專業教學實力是“課程思政”教學目標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在大學英語的教學課堂教師是課堂上知識的主要輸出人,也是整節課堂的節奏把控者。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直接決定了本堂課學生的學習狀況,課程思政滲透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實際上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教要要完成不僅僅是英語的學科教育,而要完成思政思想的教育。首先教師要深刻理解課程思政的意義,高校教師是率先接受的教育的知識分子,對于教育的理念理解的更為深刻。傳道者先明道,教師要深刻明晰自己的歷史使命。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同時,介紹西方文化,同時要將中華文化同時進行進行對比教學。所對比的不是優劣,而是不同領域文化方面的差別,通過對比加深學生學習印象。
結束語:關于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改革途徑的研究是一個漫長復雜的研究過程,需要英語學家,教育學者專家,以及相關領域的人員共同努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經過大量的實踐才能得到最終科學正確的答案。
參考文獻:
[1]劉雨溪,曾方穎.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內容生成與實施路徑探究[J].科技視界,2020(25).
[2]李長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施路徑研究[J].船舶教育,2019(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