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新全 何明 李荔






摘? 要:“上海市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是上海市教委為實現增強上海市青少年學生身體健康水平、培養學生建立終身體育的良好思想、提高未來上海城市發展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而提出的一項教改舉措。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足球專項教學組作為首批改革試點學校項目中心組,其改革過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取得的實際成果值得推廣和借鑒。以模塊化為基礎,設計大單元結構;以可穿戴設備為輔助,促進健康行為習慣;以“教會、勤練”為抓手,提高運動能力水平;以“常賽”為核心,提升體育品德發展。在以倡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新課標背景下,在上海市高峰體育基地理論與實踐研究基礎上,走出了具有海派體育教學特色的新道路。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實施;海派體育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10-0072-04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從2012年成為上海市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試點學校起,用9年時間對課程設置和管理、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師資培養和場地建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品格素質和創新素質的同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探索出一條健身育人的新道路,使之成為上海市學校體育課程發展方向的新標桿。自新版《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發布以來,體育組以培養學生三個方面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對體育課程的教學形式、內容、評價等諸多方面再次實施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曾榮獲2017年度上海市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
足球專項組作為上海市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改革試點中心組,成為本次“雙新”教改的排頭兵。其大單元模塊化教學、可穿戴設備輔助教學、課內外常賽機制充分體現了海派體育海納百川、趨時求新的海派文化特色。
一、以模塊化為基礎,設計大單元結構
模塊化教學是《課程標準》提出的新的教學模式[1],課程包含了體能和健康教育等必修必學模塊以及足球、籃球、排球等必修選學模塊。體育與健康課程在重視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特別強調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運動項目進行學習,以培養學生三個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上海市教委教學研究室主編的《單元教學設計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建議高中體育“專項化”課程單元規模以不小于9課時的大單元為宜,單元學習活動設計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單元教學目標設計應契合學科核心素養。筆者在研讀了《課程標準》和《指南》后認為,“模塊化”教學與“大單元”設計具有相同的設計主旨與關注點:(1)教學目標設計指向高中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與養成;(2)教學內容設計改變了以往“逐個”知識點的積累為運動專項整體結構化的提升;(3)教學方法設計注重以“問題鏈”“情景化”“結構化”的教學形式。
根據上述原則與建議,筆者結合本校學生起點低、能吃苦、喜鉆研的學習情況,以模塊化教學為基礎,將20節課10個課次(每次課2節連上)的一個教學模塊設計成一個大單元。首先確立了以培養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總目標,規劃了四個主要教學內容和多個單項的具體教學內容(表1)。參考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著的《中小學校園足球》系列叢書,將足球專項教學具體內容按水平等級劃分至三年共十個教學模塊中。其次,根據4個“足球基礎技能”模塊、4個“足球鞏固技能”模塊和2個“足球提高技能”模塊(圖1)的具體教學內容,設計符合足球運動規律又兼顧我校高中生身心發展的單元教學問題鏈(圖3)。以問題為導向的“單元問題鏈”設計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理解和厘清體育教學單元設計的方法和路徑,更能培養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積極探究運動規律并運用到以后的社會生活中去的習慣,完全符合教育部最近印發的《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導綱要》)中“享受樂趣”“健全人格”的目標體系。
二、以可穿戴設備為輔助,促進健康行為習慣[2]
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程標準》將“健康行為”定義為:是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是提高健康意識、改善健康狀況并逐漸形成健康文明生活的關鍵[3]。由于健康行為評價的維度多、時間跨度大、實踐操作復雜等原因,很少出現在體育課程的評價內容里。如何快速、有效、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健康行為,并且能使學生在學習和評價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健康知識、運用科學的健身手段、控制合理的飲食習慣是新課標對體育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為了探查學生在不同時間段中的運動狀態、身體變化和健康行為,必須要求獲得的數據資料是持續和可靠的。可穿戴設備能客觀測量和采集體育運動中的各類數據,再通過即時通信技術將采集的數據交由各類運動APP來分析數據,這不僅能使我們快速掌握運動時的生理狀態,還能夠有效地預防運動損傷和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運動康復,同時也給體育教學提供了更客觀的教學評價與指導。于是筆者通過學習國內外學者的先進經驗和手段,選取了美國“K-12”和加拿大“CA Physical Literacy”標準中“日常行為”和“身體能力”的關鍵評價點,將每日步數、每日中高強度運動時間(MVPA)、體脂含量、肌肉增量、每日睡眠時間和BMI指數六項指標作為健康行為的監測和評價項目(圖2)。采用運動手環、體脂秤、運動APP等可穿戴設備檢測健康行為數據,借此能夠做到標準化評價學生的健康行為。同時,通過數據統計與分析,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師的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從而達到增進學生的健康行為意識和表現,養成良好健康行為習慣的目的。
經過4年的實驗與評價研究,筆者分析并總結了可穿戴技術干預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結論:(1)采用可穿戴設備干預,能有效提高學生MVPA時間、步數、體脂率等方面的健康行為,但不能提升學生睡眠質量。(2)采用可穿戴設備干預,能提高學生一般體能水平尤其是耐力水平。(3)運用可穿戴設備,有利于提高學生科學鍛煉、合理運動的健康行為意識。(4)運用可穿戴設備,有利于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提升環境適應能力。(5)運用可穿戴設備,有利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習慣。
三、以“教會、勤練”為抓手,提高運動能力水平
《指導綱要》提出要實現“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改革目標。促進中小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的形成,就需要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強化“教會、勤練、常賽”,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為此,筆者在重新構建“模塊化”“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同時,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與手段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與創新。
(一)創“情境”教學,設“問題”導向
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如足球“二過一戰術”單元中的“邊路二過一”“中路二過一”等局部二過一戰術配合。運用“腳內側”“腳背內側”“腳背外側”“頭頂球”等足球基本技術,結合“直傳斜插”“斜傳直插”“墻式二過一”“回傳反切二過一”等足球基本技戰術,創造足球比賽中的真實“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技術體驗、情感體驗和態度體驗等,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戰術、掌握技術、運用技能,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并將所學到的技能靈活運用到比賽和生活中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授給學生既有的健身知識或技術,不如傳授給學生學習健康知識的方法和培養健康行為的習慣。教師在每次課的專項技能教學環節不先示范和講解,而是配合不同的“情境”,設計了以解決足球實戰問題為導向的教學問題鏈(圖3),鼓勵學生主動嘗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如足球“個人持球進攻遭遇防守,隊友適時跟進形成局部二打一”情境時,持球隊員該“如何利用隊友的跑位組織有效進攻”“是堅決突破還是適時傳球”“往哪里突破?”“向哪里傳球?”等一系列問題。在探究效果和方法的過程中,再由教師講解技術動作要領和示范。“問題鏈”式的探究性學習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練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意識。
(二)“勤”練體能,“抗”練技能
從事運動訓練或體育教育的人都知道,體能不僅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更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效率所必須的基礎。然而,無論是力量、柔韌、耐力、身體成分等健康體能,還是靈敏、平衡、協調、速度等各專項運動所需的競技體能,其學練時枯燥乏味且易疲勞的特點是以往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體育課”的主要原因之一。培養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因素皆與體能相關。因此,筆者認為學校體育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體能以及健康水平。
在落實每學年6節課(每節課80分鐘)、三年共36個課時的“一般體能”教學模塊前提下,筆者更將“勤”練體能的思想落實到專項教學單元模塊的每節課中(表3)。每節課至少連續完成1600m跑以提高學生的有氧耐力水平,將足球的傳接球全部改為移動后或移動中的練習以增加運動密度,設計多樣結合球或運用多種器械與器材的力量、靈敏等體能練習以提高練習興趣,每課必設對抗環節以提高運動強度。而且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盡量和學生一起參與體能練習以提升學練熱情。
足球技能是人們在比賽中合理利用足球規則、靈活運用足球技術的一種能力。作為身體對抗性極強的一種運動,足球運動的魅力也在于此。然而,實踐證明,以往只針對技術學練的傳統“溫室”校園足球教學無法匹配激烈的足球賽場,增強足球教學中的“對抗性”,提高學生在學練中的對抗強度,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刻不容緩。為此,筆者提采用了“三對抗原則”,即在每種學練方法設計中皆融入對抗元素。一用“分賽場對抗”提升無防守狀態下的運動技術水平;二用“有條件對抗”提高或鞏固限制防守狀態下的運動技能水平;三用“同賽場對抗”模擬正常比賽,體驗真實對抗強度。
四、以“常賽”為核心,提升體育品德發展
積極進取、勇敢頑強、挑戰自我、遵守規則、團結一致等體育品德是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之一,也是體育學科“立德樹人”“以體育人”的重要體現。沒有一門學科可以如體育那般讓人同時經歷生理的挑戰與心理的煎熬,也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像比賽那樣讓人同時品嘗參與的樂趣與失敗的痛苦。細心觀察后會發現,體育的育人價值幾乎全部是通過比賽活動來體現的。沒有規則的約束,哪來的公平競爭;沒有相互的合作,哪來的團結一致;沒有訓練場上自我的挑戰,哪來的比賽場上奮勇的拼搏。因此,在體育課內課外建立有效的“常賽”機制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練興趣,養成健康運動的行為習慣,還能增強運動的對抗強度,提高身體素質,更能磨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提升體育品德發展。
于是,筆者在課內外建立了課課賽、單元賽、學期賽、學年賽的常賽機制。課課賽:以足球“搶圈游戲”為基礎,根據不同的學練主題,配合不同的場地、器材與規則,設計有針對性的傳搶球游戲。單元賽:以專項班內成員為基礎,設計不同的“分賽場對抗”技能比賽和5人以內的“有條件對抗”比賽。學期賽:以同專項不同班的學生分班賽,采用標準的足球規則與場地,同時要求所有專項班學生共同參與賽事的組織、宣傳、裁判等工作。學年賽:由校團學聯在體育節期間舉辦體育組承辦,全校學生皆可參加,以行政班為單位進行5人制或8人制班賽。同時,專項班優秀學員代表校隊參加區級和市級等各級別區域比賽。
在體育課上可以看見學生追逐的身影,在運動會上可以看見學生技能的展現,在體育節里可以看見學生激烈的對抗,在區域比賽中可以看到學生團結的信念。復旦附中體育與健康課程以小見大,展示出上海市高中體育專項化教學“開放”“多元”“包容”“創新”“領先”“務實”的海派體育特色,更是體育的本色。在“雙新”教學背景下的海派體育人們不斷的砥礪自我,不斷前行,建構面向未來的新教學。讓我們為了海派學校體育文化在課程改革的新時期能夠煥發出新的光彩而不懈努力、奮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季瀏.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
[3]蘇新全.新課標下可穿戴技術干預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實驗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9(05).
(1.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200438)
(2.上海市震旦外國語中學? 200023)
(3.上海市楊浦區教育學院? 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