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進行培養,對于教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文章主要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學生合作交往能力缺失的原因,希望能夠在此基礎之上,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改變現狀,提高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合作交往能力;培養對策
一、 引言
現實生活中,一個能夠善于和其他人交流合作的人,往往能夠收獲極大的成功??梢娪绊懭顺晒Φ年P鍵因素并非是智力水平和技術水平,而是交流水平。這意味著在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將成為未來提高學生競爭力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培養學生交往能力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生的個性思維發展得到了充分的促進,另一方面教育終身化的理念也能夠得到凸顯。
二、 小學生合作交往能力缺失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我國自80年代開始大力宣傳計劃生育,并且落實得十分到位。在這一計劃實施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家庭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這雖然促進了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孩子數量的稀少,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甚至不知如何對孩子展開教育,這些都在潛移默化間對孩子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導致孩子從小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他們由于長時間的獨處,無法與其他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更不愿意相互合作,始終堅持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無法顧及他人的感受。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兒童的交往合作能力明顯受到影響。
(二)學校教育的缺失
現如今,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使得社會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但是我國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學校仍然會以分數來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評價。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能夠取得高分數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反之就是學困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的待遇也截然不同,無論是長期的吹捧還是過度的冷落,都會導致學生出現不良心理,要么自高自大,要么自卑感很強,這都是影響學生與他人交往的絆腳石。
(三)社會交往機會的缺失
由于學校教育過程中,分數是非常重要的評價依據,所以無論對于學生還是對于教師而言,追求更高的分數是必行之策。越來越多的教師,通過增大學生作業量的方式來提高分數。如此大的課后壓力導致學生根本沒有時間與其他的同伴進行交流。另外這些年來,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導致越來越多的孩子對網絡游戲過度沉迷,一旦有時間他們就會陷入網絡游戲中,無法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種種原因下,由于缺乏社會交往機會,學生很難提高合作交往能力。
(四)傳統文化教育缺失
在我國數千年燦爛的傳統文化中,對于兒童的養成教育非常關注。早在《弟子規》中就對兒童的養成教育提出了多方面的教育方法,其中所涉及的是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做人、做事都需要進行不斷的培養,那么傳統文化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定的熏陶作用,可以在其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陶冶情操,凈化人格,對于其未來發展而言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這些內容相對匱乏,導致學生很難掌握人際交往的原則和方法。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利用小組合作形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在小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很多內容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知識水平的提升,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有更
廣闊的視野;另一方面還能對學生的交往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能夠在與他人交往期間,利用合作的形式展開相關學習。在展開合作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在課前準備好自己要教學的相關內容,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同時按照一定的形式和原則對學生展開分組,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以小組為單位對語文知識進行探究。各個小組需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針對學習目標展開討論并得到相應的結論。這樣的學習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而且還能夠在這種模式之下,通過小組之間的磨合,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性讓學生之間產生良好的印象。
例如,在《柳樹醒了》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針對柳樹的相關知識展開討論,然后小組內部對自己所討論的內容進行總結,最后在班級內進行發表。通過合作討論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彼此交流,打開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隨之提升。
(二)引導學生進行情景模擬演示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小,對于一些深奧的語文知識理解能力并不是非常強,所以在一些戲劇性的語文課文學習時,難免會出現無法理解文章內容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取創設情景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在情景創設之下的模擬演示,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展示課本中所要傳遞的內容。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充分的吸引,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情境中所要表達的內容,更使學生身處文本作者的創作背景中,對文章的內涵有深入理解。
而情景模擬演示,往往都需要多名同學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完成,這就為培養學生合作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徑,能夠使學生進行共同學習。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的教學中,教師就可組織學生進行文章故事演繹,在扮演不同角色進行情景模擬過程中,學生會以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而在分組、商討、排練及演繹過程中,小組成員相互協調配合,這對于學生的合作交往能力能夠進行良好的提升。
(三)聯系生活實際,提供學生交往的內容
文章其實就是以文字為載體對生活信息進行的記錄或對內心情感與精神世界的表達。因此,人們在閱讀文章時會自覺地在腦海中進行文字信息與客觀事物的轉換,從而在閱讀他人書寫的文章的過程中收獲主觀感受。而小學生在進行語文課文學習時也會進行這種轉換,但是由于其接觸到的社會現象與客觀事物較少,這會導致當課文所描繪的內容與學生生活相距甚遠時,學生會難以理解并產生共鳴,自然也不會產生與人交流、交往的沖動。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利用生活元素連接課文,或用學生所熟悉的事物進行課文畫面的描述,或帶領學生感受課文描述的內容在生活中的體現。如此既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理解,還能夠為學生的交流創造話題與路徑。例如,在《觀潮》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向學生播放錢塘江漲潮的景象,讓學生真實地產生一次觀潮的體驗。然后再帶領學生進行課文的朗讀,并在朗讀的同時,播放雄壯的配樂或潮水的聲音,從而使學生能夠跨越時空的距離,更真切地感受錢塘江大潮。再讓學生針對閱讀體驗,進行情感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陶冶學生的情操。
(四)創設豐富情境,烘托學生交往的氛圍
語文教材中所挑選的文章皆是優質且具有教育意義的,而且為了便于小學生學習及理解,所選取的文章往往情文并茂,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塑造出了極為立體的人物。對于此類文章,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閱讀及理解的同時,進行真實情境的創建。帶領學生更深刻地感知文章中的情感與思想,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將文字轉化為立體的景象或人物形象,使學生能夠走進作者的世界,帶入到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與此同時,在真實情景中也能夠為學生的交往烘托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能夠進行更真情實感的交流。而情景的塑造可以通過畫面的展現、音樂的播放、動情的朗讀來創造,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接收文章的內容,并在情景中去感受文章的美好。例如,在《各具特色的民居》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各民族特色民居的方式創建情景,讓學生感受各民族的特色文化及智慧。然后讓學生分享自己見過的具有特點的民居建筑,從而促使學生主動進行交流與分享。又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朗讀時以摻雜著風雪聲的凄婉音樂作為背景,渲染出悲涼、哀傷的氛圍,帶領學生走入主人公的世界。如此,語文教學的感染力得到了提升,學生也能夠更自由地進行思維發散,并且為學生的交往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五)積極組織戶外合作實踐活動
空間與時間的局限性不應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將學生思維限制在課堂內部的原因,應該將教學工作由室內過渡到戶外,利用戶外實踐活動擴展教學內容。首先,教師要從學習目標及教材內容出發,選擇適合教學內容的戶外活動,然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科學的戶外實踐教學方案,有序地組織學生參與到戶外實踐活動中。其次,教師要發揮引導與組織作用,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引領學生在戶外實踐活動中合作、交流、探討。如此,既能夠提高語文教學的實踐性與應用性,還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例如,在《畫家鄉》的教學中,該節課內容可以作為帶領小學生感受家鄉、了解家鄉的切入點。教師可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畫家鄉課外繪畫活動。在進行分組時,應將外地學生穿插在本地學生小組中,然后在教師的帶領下對家鄉的景色展開仔細的觀察。本地的學生會發現很多平時不曾觀察到的家鄉景色及特點,而外地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這座就學的城市。另外,教師可以讓所有學生對自己了解到的家鄉樣貌進行繪畫,并在完成繪畫后進行分享介紹。如此能夠使所有學生都融入班級團體中,同時還能夠提高教學的多樣性及趣味性,使教學更具吸引力,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六)利用調查性作業提升學生合作交往能力
課后作業是教學環節的最后階段,也是學生知識與能力鞏固與提升的重要環節。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出于提高合作交往能力的目的可以適當增加調查性作業的占比,讓學生針對生活與社會事物展開調查與分析。通過實踐性活動,提高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往機會。大多數調查性作業都需要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而在自由組隊及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與小組其他人員進行合作及交往。首先,學生要學會根據作業課題、個人能力及意愿進行伙伴選擇,在確認小組后,還要與小組成員共同商量、確定調查方法及途徑。在這一過程中所有學生都可以自由發表見解,最終匯總所有意見制定可行性相對更高的方案。其次,小組成員要根據制定的方案,相互配合、合作,共同進行調查,從而完成作業。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不斷探討更加簡便的方式、方法,在相互協商中完成調查任務。最后,完成調查并得到答案后,學生會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并且能夠更好地融入團體,實現合作交往能力的提升。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階段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交往能力,對其學習生涯及終身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而作為小學階段的核心基礎課程之一,語文學科對學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形成具有極大的引導作用,因此該項能力的培養也成為語文學科的核心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雖然部分小學已經逐步重視語文學科中對學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但其培養訓練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還需要教育部門及相關教師針對這一課題展開深入探究,不斷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學培養策略,更好地借助語文學科為學生打造堅實的合作交往能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瞿菊艷.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策略[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4):58.
[2]尤秀能.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對策[J].知識窗:教師版,2020(1):33.
[3]莫慶思.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J].讀寫算,2019(18):82.
作者簡介:王葉萍,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會寧縣北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