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銘宇
摘要:隨著社會各界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也在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提升高職學生的參與度,培養他們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籃球運動在學生中有著廣泛的接受度,可以作為增強學生體能重要渠道。因此,體育教師需要積極地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提升籃球教學的吸引力,使高職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籃球教學中。針對這一情況,本文就籃球游戲在高職籃球教學中的應用策略進行了簡單的探究,旨在提升高職籃球教學的質量,推動高職籃球體育教學向更高的水平發展。
關鍵詞:籃球游戲;高職;籃球教學;應用策略
在社會發展不斷進步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需要充分體現與時俱進的特點,在各科目的教學匯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提升實際的教學效率。對于籃球教學來說,體育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籃球游戲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籃球運動中,使他們在豐富、有趣的教學環境下,全身心地投入籃球運動中,增強高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針對現階段籃球游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高職體育教師需要積極地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使其體育游戲滲透到籃球教學的各個環節,全面提升籃球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將籃球游戲運用到準備環節
在體育課上,準備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同樣,在籃球項目的課堂上,準備活動的效果對整堂籃球教學來說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過去的準備活動中,體育教師通常是安排學生進行簡單的慢跑、拉伸,時間長了,就會讓學生對這種準備活動感到乏味,甚至出現應付的心態,使教學活動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因此,體育教師可以在準備環節開展體育游戲內容,以此來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提升準備活動的效果,為接下來的籃球教學奠定基礎。
比如,體育教師可以在準備環節安排學生做簡單的“相互拍背”的游戲,這樣能夠提升學生的注意力,使關節處于靈活的狀態,打開筋骨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另外,體育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簡單的球類聯系游戲,在這個游戲中,教師可以自由拋球,讓學生在跑動的狀態下將籃球控制住,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進行慢跑運動,還能夠豐富他們的慢跑過程。相比于簡單的慢跑運動,這種形式的慢跑在實際教學中更具趣味性,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也能制造出不少歡樂。
二、在籃球教學中,應用競爭游戲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具備一定的競爭性。在籃球教學中,同樣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因此,在應用籃球游戲開展教學時,不僅要發揮其趣味性,還應該體現籃球運用的競爭性,這就需要開展一些競爭性的游戲。在籃球競爭游戲中,學生的勝負心理會被很好地激發出來,使他們在這項集體運動中能夠收獲榮譽感和責任感。同時,為了增強團隊的實力,學生會自主的進行技能訓練,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互幫互助,促進整體籃球水平的提升。
在開展籃球競爭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簡單的游戲開始。比如,運用“傳球游戲”,組織班級學生分成7人一組的隊伍,在傳球的過程中,可以將球任意傳給一名成員。當下一個成員接到籃球之后,首先需要做一個技能動作,才可以將籃球傳遞出去。在這樣的游戲環節中,學生不僅能夠意識到籃球運動是一項集體運動,還能夠提升他們的合作意識,提升小組的成功率。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有的小組會進行賽前組織,小組圍城一個圈,這樣有利于按照順序將籃球傳遞下去,不僅為接下來接球的同學提供思想準備,還縮短了小組的完成時間。
三、結合學生個性,選擇游戲方式
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個人特點,在興趣愛好和體能素質上表現的差異性較為明顯。此外,高職階段的體育教學需要教師帶多個班級,學生數量較大,不利于體育教師對學生做充分的了解。此時,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性別、心理、身體情況等,劃分學習小組以便開展分層教學。體育教師將相似條件的學生劃分到同一小組中,有利于其設計教學方案,使籃球游戲方案符合每一位學生的情況,提升方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這樣,能夠使學生的基本要求得到滿足,有利于他們在籃球課堂中獲得成就感,從而建立在籃球運動中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導學生三步上籃時,這一動作雖然簡單,但是對于身高上存在一定較大差異的學生來說,要想完美的完成這一動作,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三個小組,身材較高的學生為一組,身材中等的學生為一組,身材較矮的學生為一組。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不同的籃球游戲方案,降低身材較矮一組的訓練難度,提升籃球游戲在教學中的有效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籃球游戲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提升籃球課堂的趣味性,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籃球運動的興趣,使其在游戲教學中掌握籃球技能,逐漸培養對籃球的熱愛。同樣,體育教師需要積極的對這一教學方法進行研究,使其能夠充分融入籃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運動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適.籃球游戲在高職籃球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7):86-88.
[2]李長喜.籃球游戲在高職院校籃球課教學中的價值與實施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0(09):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