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博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中,關于時間的知識點多而且零碎,分布在第一學段的各冊教材中,知識塊之間牽連較多,概念大多比較抽象。學生已積累了一些感性經驗,但要形成相對完整、固化的知識模型和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需要教師關注基本活動經驗,從生活經驗過渡到數學學習經驗,建立新概念,拓展新認知;由感性經驗遷移為理性經驗,完善自我認知,開發個性思維;把直接活動經驗升華為思維活動經驗,在經歷中獲得,在體悟中提升;將知識經驗內化為策略經驗,重視概括提煉,凸顯策略價值。
關鍵詞:時間教學 基本活動經驗 內化 提升 自我認知
關于“時間教學”的知識點在小學數學課程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學段(1-3年級),包括認識時刻、認識時間單位和計算經過的時間等知識點。時間教學的知識相較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教師應借助各種豐富的體驗,統籌安排,提高數學活動經驗,讓數學課堂從單一走向多維,從形式走向實效,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現就小學數學“時間教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從生活經驗過渡到數學學習經驗,建立新概念,拓展新認知
對于第一學段的孩子而言,獲得和理解數學知識,離不開豐富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讓生活經驗與數學經驗完成“有效對接”,使得日常生活經驗“數學化”。
學習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時,學生的生活經驗主要包含在近似規律的作息時間表中,用他們自己的話描述是“7點起床、8點到校、9點上課、12點吃午飯、3點放學、9點睡覺”等,教師此時引導用規范的術語描述為“幾時”;由于在同一幅情境圖中出現兩個“9時”的鐘面,生活經驗告訴我們,這肯定不是同一個時刻,加上時間詞方能準確辨別,于是“上午9時”和“晚上9時”便從學生口中順應產生,也為三年級下冊學習24時計時法埋下了與12時計時法相對照的“時間詞”的伏筆。
學習三年級下冊《年、月、日》單元時,感知年、月、日的時間長度不能像認識“時、分、秒”那樣,可以在課堂中進行現場體驗、直觀感受。因此在教學時,必須充分搜索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用生活中親身經歷或發現的一些現象,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問題拋出后,學生們踴躍發言:“今年是2020年,明年是2021年”、“從今天開始,到明年的這一天,經過了一年。”“現在是5月份,下個月有六一兒童節。”“今天星期五,明天星期六了。”“我今年已經過了生日了,要到明年才能再過生日。”“3月8日是婦女節。”“國慶節的前一天是9月30日,后一天是10月2日。”“一個月有時有30天,有時有31天”“2012年我出生了,那一年是閏年”……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年、月、日的經驗,構成了其進一步學習新知的最近發展區。基于此,我們可以創設游戲情境進行自主探究:要想進入智慧城堡,要先破解城堡大門的密碼。智慧老人為考驗大家,給出了信息提示:密碼是“二十一世紀第四個閏年第六個大月的最后一日”,破解出來的時間就是它的通關密碼,當你正確輸入密碼后,大門便會自動打開,智慧城堡歡迎你的到來!學生通過觀察課前準備的2000年——2020的年歷,積極主動地研究解決:一個世紀是多長時間?閏年指的是什么?有什么規律可循?什么是大月?大月有多少天?其他的月是什么月?通過借助集體智慧和教師適時點撥,在一番辨析與討論后,大家破解出密碼為20121031,順利進入智慧城堡,再迎接新的習題挑戰。
日常已有生活經驗往往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們經歷體驗、感悟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生動形象、有據可循,而且容易引發共鳴,有利于學生的經驗從原生態記憶層面上升到更高的數學化層面,實現經驗的提取與重組。我們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并從中領悟到數學知識的豐富內涵,巧妙地把這些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處理,促進學生的數學思考,以此衍生新的數學活動知識與經驗。
二、由感性經驗遷移為理性經驗,完善自我認知,開發個性思維
美國教育家波利亞曾提出:“學習任何東西,最有效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數學活動經驗大多來源于具有可操作性、實踐性的數學活動,只有學生經歷、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有目的、有思考的操作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思維方法等,才能形成數學學習經驗。
三、直接活動經驗升華為思維活動經驗,在經歷中獲得,在體悟中提升
有專家認為, 數學活動經驗不僅包括對具體、形象的事物進行具體操作所獲得的經驗,也包含廣義的數學思維所獲得的經驗,充分體現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思維活動的教學。
在數學課程的四個領域里,無論是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還是統計與概率,都有機會為學生提供積累經驗和運用策略的活動, “綜合與實踐”領域更是學生積累活動經驗的最佳載體。
四、知識經驗內化為策略經驗,重視概括提煉,凸顯策略價值
數學教學內容不光包括結果性的知識經驗,還蘊含過程性的策略經驗。內在的策略經驗往往寓于外顯的知識與活動經驗中,并且相伴相隨。
在《年月日》的概念教學中,通過制作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小結概括,放在一個更大的知識背景中,組織學生將“時間單位”年月日、時分秒的知識系統化、完整化,從宏觀把握知識,形成初步的知識體系,對于課本所包含的知識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進而培養觀察分析、判斷歸納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化的深入思考。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內涵非常豐富,包含親身體驗操作活動,算法規則的操作演練活動,猜想、驗證、推理等數學思維活動,以及課堂中師生、生生探討交流活動等等,教師只要善于體悟和引領,帶動并提升學生的活動經驗,讓學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長期訓練,定能促進和諧高效發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