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艷 黃超 張長平 孫優善
【摘要】為培養具有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堅定不移的專業使命感的環境工程專業工程技術人才,本文以《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的一個教學節段為例,開展了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施。挖掘多個課程思政元素,利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目標,以成果為導向設計評價指標引導學生自評學習目標的達成,并以學生反饋作為持續改進的依據。
【關鍵詞】《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為指導,結合環境工程專業育人目標,采用新穎的教學思路和混合式教學模式,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堂教學。
一、案例簡介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是面向環境工程專業大三學生的專業必修課,系統介紹了大氣污染預防和治理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設備和典型工藝,培養學生認識、分析和解決大氣污染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采用的教材是郝吉明院士主編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
本文選取課程中的一個教學節段“燃燒產物與大氣污染”作為案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實施。案例選自課程知識模塊——燃燒與大氣污染第四節。授課采用混合式教學手段,利用雨課堂進行課堂互動,引用學堂在線國家精品課作為課程資源,并通過問卷星進行教學評價。
案例教學內容包括:典型大氣污染事件、燃燒污染物的形成、污染物與大氣質量、燃燒煙氣凈化新方向。教學重點為污染物的形成機理,教學難點為空氣質量指數的計算。知識能力目標為理解污染物形成機理,能夠計算空氣質量指數。授課主要思路是采用故事串聯的方式組織教學內容,以“我和我的藍天”為故事主線,將教學內容轉變為 “藍天之殤”“藍天之敵”“藍天之約”三個篇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為課程思政的實施做鋪墊。
二、案例課程思政教學實施
課程教學開始之初,以序幕的形式開篇給學生講藍天的故事。
第一篇章:藍天之“殤”——典型的大氣污染事件,以時間為線,以圖片、視頻等形式講三個案例,英國倫敦煙霧、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和我國京津冀霧霾。通過雨課堂發起提問,結合學生回答情況,引出實際數據分析三種煙霧中對應的燃燒污染物。
第二篇章:藍天之“敵”——燃燒污染物的形成,結合化學反應方程式和形成機理示意圖剖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有機物和重金屬等污染物在燃燒過程中的形成機理。
第三篇章:藍天之“約”——污染物與大氣質量,煙氣凈化新方向。動態演示1996和2012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關于燃燒污染物濃度控制的變化,給出空氣質量指數的概念及計算方法。
引入思政案例1,結合中國統計局、生態環境部相關數據,給出我國40年來經濟發展、能源消耗和大氣環境污染的關系。GDP呈指數增長,能源消耗不斷加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分別在2005、2010、2015年呈現拐點,其后逐年降低。其原因在于我國先后頒布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計劃中逐步將三種污染物或其前驅體作為減排的主要指標,制定減排計劃,從而引領減排技術的不斷完善、企業減排措施的不斷提升。此后,我國繼續頒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保障空氣質量的改善。以數據和政策增強學生大氣污染治理的決心信心,使其樹立專業志向,同時也增強制度自信。
結合2013—2019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給出我國酸雨面積顯著下降和各污染物年均濃度逐年下降的數據。這些數據是大氣走航監測與衛星反演的結果。以圖片形式引入思政案例2,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最為嚴重的時期,劉文清院士帶領團隊采用自主研制的走航車,獲得疫情期間大氣環境質量的第一手數據。以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感染學生,引導其思考環保工作者在特殊時期所作出的行業貢獻。
給出煙氣治理的各項技術措施,引出煙氣凈化新方向——超低排放流程,并給出治理流程的虛擬仿真視頻。引入思政案例3,以兩個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化和超高溫的高效除塵設備,體現我國大氣污染治理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使學生樹立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
課后環節,基于煤改氣的新政,各方有不同的言論,讓學生基于污染物的產生機理討論煤改氣的利與弊,提高其辯證思維能力。
三、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反思
(一) 課程思政案例剖析
主線是“我和我的藍天”,而主題則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國大地的生動實踐。
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學生自評達成度均在95%以上,學生的主觀感受中“國家”“科技”“發展”等詞頻較高,說明本次課達到了預期的課程思政效果。
(二)關于大數據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多維延伸
工科學生思維嚴謹、對數據非常敏感,課程思政也要用數據說話。污染排放數據可進行多維度的延伸。
從時間維度,可以向前延伸至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前,向后延伸至對未來數據的預測。
從空間維度,可以由中國延伸至世界,尤其是中國治理霧霾與英國、美國治理大氣污染的速度相比,更能突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從主體維度,由教師呈現數據延伸到教會學生獲取數據使其自行檢索總結規律。
從課程載體維度,由《大氣污染控制工程》一門課延伸到《水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多門環境工程專業主干課,由講好藍天白云的故事,到講好綠水蔚洋和青山沃土的故事。三大核心主干課并行,講好“美麗中國”的故事。由專業教育延伸至專業育人,更進一步由專業教育延伸到通識教育,拓展課程思政案例的普適性。
(三)關于學生自評/互評
自評和互評的目的一方面反映實時學情,另一方面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有更明確的理解。評價指標的設計應結合專業頂層設計,由單純的課程目標達成上升到畢業要求指標點的達成,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導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
[2]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課中的課程思政[J].中國大學教學,2019(9):56-60.
[3]陳卓國.論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8):44-46.
[4]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流大學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8(23):4-6.
[5]郝吉明,馬廣大,王書肖.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本文系河北工業大學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工科及工程教育認證背景下環境類通識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201903011)、河北工業大學研究生示范課程建設項目“高等傳熱傳質學示范課程建設”(12103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