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工作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顯然對教師的教學理念與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去不斷優化和更新課堂教學方法,持續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實效。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提升學生興趣,提振學習信心,增強實踐能力。文章從核心素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體現、相應的教學特點及其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供廣大同仁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高效課堂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德育的主要渠道。廣大教育工作者已經充分理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該門學科承擔著重要使命,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國家所需要的優秀人才。鑒于很多學生在某些學科上的學習效果不佳不是因為天賦上有所不足,而是沒有樹立起正確的學習觀,思想政治認識上存在不足,就更加體現出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性,以及相應教學研究實踐的價值。
一、 核心素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體現
核心素養與過去每個學科的單一知識技能培養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它強調了學生整體能力的均衡發展。前者可以看作素質教育理念的延續與發展,關心學生的綜合能力進步,需要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學生未來成長需要的知識技能。從核心素養所包含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三個方面來看,核心素養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有鮮明的體現的。比如社會參與,其既是核心素養的基本組成部分,又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所瞄準的重要教育領域,體現著核心素養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天然聯系。
另外,核心素養不僅本來就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有關,而且該門課程的教學工作也應該體現出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為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轉變傳統的初中思政課程的教學理念與方法,要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扎實的知識基礎、積極的探究精神、嚴謹的科學精神、高尚的個人品德、強烈的法治精神、獨立的實踐創新能力等各個方面,以實現教學工作角度上該門學科與核心素養培養之間的全面融合,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課堂建設,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 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特點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表現出了下述顯著特征。首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該是多樣化的。因為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原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單一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學生的差異化要求。通過將課堂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教師能夠通過選擇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因為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所以這種有效性是可以持續的,能夠一直在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發揮積極作用。
其次,教學內容的廣泛性。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說,其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三個部分。從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角度來看,又包括道德和法治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再加上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教學工作會更加復雜,所以把教學內容限定在教材上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為了達到最后的教學目標,還是僅僅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都要科學合理地引入更多且形式上多樣的學習內容,將相關的知識、技能與認知直觀且生動地呈現給學生,實現教學資源的擴展。
三、 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一)明確教學理念目標
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師不僅應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分析講解,還應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法律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使學生能夠以積極健康的身心狀態實現個性化發展。這對很多教師來說是一種理念目標上的巨大轉變,因為這部分教師過去所關注的可能僅僅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將學生能夠取得較好的成績作為目標,理念上自然也沒有非常關注學生知識掌握程度之外的能力。
為此,教師必須科學地重新梳理教育理念,設計具體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核心素養培養的相應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來明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應該怎樣去影響學生的心靈,又應該遵循何種成長發展的途徑,以充分反映出該門學科的教育功能。例如,在學習“預防犯罪”的相關知識時,教師要明確本部分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強烈的法律意識,能夠正確使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而且要將之作為一小段時間的小目標,融合到核心素養培養的長期大目標中去,與之前和之后的教學工作建立起聯系。
(二)創設真實生活情境
上文已經多次提到,在核心素養視角下,傳統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教育需求。此時,為了提升該門課程的教學有效性,教師應該從建構主義等現代教育理論出發,去思考學生在學習成長中所涉及的那些要素,特別是有沒有為學生提供能夠促進師生文化交流互動的環境,這一環境能否充分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教師可以發現,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個關鍵點是學生學習的情境,要去努力聯系初中生熟悉的真實生活,以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關愛他人”的相關知識時,從初中生的本心來說,他們都明白關愛他人是一件好事,自己也希望得到他人的關愛。但只停留在這種意識上是不夠的,還要帶給學生以“現實感”。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視頻,或者從近期的社會熱點新聞中選取例子,組織學生表演出來。通過這些現實情況,讓學生意識到為什么要關愛他人,如果不關愛他人,對身邊發生的事情冷漠對待,又會有什么樣的后果。這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影響,明顯要超過單純地依托教材內容來進行教學。
(三)抓住實踐教育機會
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教師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上的教學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講解闡述上,而是要結合理論知識,推動學生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加深學生的實踐體驗,指導學生進行實踐,鼓勵學生在現實世界的各種活動中發展綜合能力。如上文所說的為學生播放視頻或者指導學生表演現實情境,本質上仍然是一種對理論知識的某種直觀闡釋,并不是真正的實踐活動,這一點需要大家加以注意。而在具體的形式上,為了保證實踐的安全可控,教師應盡可能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同時適當結合社會資源作為實踐活動的輔助。
例如,教師可以爭取得到學校的支持,讓學校的升旗手不再由小部分表現優秀的學生所專有,而是能夠讓大家輪流參與,然后在每次升旗活動后對每個人的表現進行單獨評價,由此作為學生今后能否擔任升旗手的依據。這樣每個人都有參與的機會,都能在作為升旗手的過程中感到一種神圣感,體會到自己此時此刻就代表著祖國,代表著五星紅旗。這對學生努力進步的激勵作用更大。又如,可以在學校組織“學雷鋒小組”,長期幫助一些存在困難的同學,而不僅是在學雷鋒紀念日組織相關活動。
(四)拓展課堂教學廣度
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在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不斷擴大教學內容范圍以及內容形式,以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教學內容的多樣性上文已經提到,是核心素養視角下該門學科教學工作的基本特征之一,這里不再贅述。豐富且合理的教育內容能夠促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整合,使得教師能夠收集和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源,拓展課堂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同時也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引導,使得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寬,他們自己今后也可以自發地從更廣闊的世界中汲取營養。
例如,在“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本部分內容的教學主題與目標出發,將交通秩序、公共場所秩序、生產秩序等相關資源納入課堂,引導學生用是否遵守規則的兩種視角,去觀察和思考我們的社會生活,必要時可以組織小組討論、分組辯論、情境表演等各種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通過對比來加強學生對規則的認識與理解。在本部分內容的教學中,課堂教學的內容大大加強,學生的視野得以開拓,學生不僅進一步認識了社會規則,而且在校時的自制力也會有所進步,成為其核心素養成長的強大助力。
(五)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從核心素養中的自主發展可以看出,核心素養進步的關鍵在于學生自己。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給予的教學內容,可以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提升的驅動力,為學生核心素養的成長創造契機,但最后還要落實到學生自己的探究中去。在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方面,學生的認識不能只隨著教師的步伐前進,一旦離開教師的指導就不能正確判斷是非,做出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選擇的話,算不上是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增強學習熱情以及自主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友誼與成長同行”的時候,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感受到同學和朋友的關心,培養他們學生合作、誠實和友善的精神。如果只是由教師以抽象的方式去告訴學生周圍的人都是友善的,顯然不會引起學生在內心深處的共鳴,教學效果會比較差。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勾起學生對以往經歷的回憶,去分析在這些經歷中哪些是得到了朋友的幫助,自己又是怎樣幫助朋友的,明白一個人的人生道路離不開彼此的相互扶持。這樣他們的內心才會受到充分的觸動。
(六)重視課堂教學評價
一般情況下,教學評價是一次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也是完善和升級課堂教學效果的必要步驟。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的關注點集中在學生的學習成果上,比如有的教師習慣在每次課堂結束時組織一次隨堂測驗,然后根據測驗結果對學生進行評價。而在核心素養視角下,課堂教學評價應從三個角度進行:教師、學生和環境。在學生角度,要看到學生的全面發展成果,不只是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自己則要通過評價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始終提醒自己將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培養相結合,明確自己所創設的教學環境質量。
基于以上認識,教師要完善課堂教學評價的模式,要推動學生的自評、互評,以及對教師的評價。而以往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要保留,但要擴大范圍,非必要的時候不要組織隨堂測驗,而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認真聽講,有沒有積極發言,從這些學習活動中又體現出了他們什么樣的道德和法治意識水平。這樣教師得到的評價結果會更加全面科學,在此基礎上提供給學生的反饋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對學生起到更大的指導意義,在推動學生核心素養進步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之,為了培養好初中生的核心素養,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得到進步。而要想提升該學科的教學效果,又要從核心素養培養的角度出發去明確教學理念與方法。可以說,二者是有著緊密聯系的。希望廣大同仁能夠從初中生全面成長發展,滿足我國社會經濟對人才需求的角度出發,對核心素養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給予更多的關注,不斷優化學科教學成果,為初中生的全面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楊曉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探究[J].情感讀本,2019(36):26.
[2]李紅艷.基于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深度學習分析[J].新課程(下),2019(12):34.
[3]宋廣亮.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探討[J].新課程(下),2019(12):163.
[4]袁紅燁.培養初中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之門徑[J].新課程導學,2019(36):21.
[5]林玉鳳.核心素養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情境教學[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12):45-46.
作者簡介:
虞志華,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南平市建陽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