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奎

[摘? ?要]促進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全面協調發展,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戰略重點。要圍繞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創新型人才這一目標,從教育信息化為人才培養提供支撐這一角度出發,改變孤立地開展學校空間建設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局面,以項目式學習驅動教育信息化的區域合作與運用為目標,構建區域教育信息化學習共同體,并深入探討在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實現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核心素養;創新型人才;學習共同體;項目式學習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由此推動了教育形態的改變。信息化技術促使教與學的關系和方式發生了改變,直接影響著傳統的教育理念、文化和教育生態。2018年4月,教育部出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1],標志著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正式進入了2.0時代。這項行動計劃的提出,旨在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開啟智能教育新篇章。而基礎教育信息化對于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助推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經歷了從強調“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初始階段,到強調應用[2],再逐步進入深入發展階段的過程。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和重點是推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深度應用,但是僅憑學校的力量很難實現,需要深度挖掘高校、專業研究機構、社區、中小學校等主體間的協同效應與創新作用,圍繞共同的驅動性問題,開展持續的探究。
然而,當前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才剛剛起步,正處于各種資源、主體的初步整合階段,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總體應用水平還有待提高。因此,以區域為單位整體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逐步從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基礎階段走向教育信息化服務人才培訓的創新階段,探索區域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成為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方向。
一、區域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環境已得到較大改善,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受到普遍重視,其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已成為共識。然而,區域教育信息化在發展規劃與實踐運用方面仍然存在較多問題和不足。
1.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不足
目前,雖然很多中小學校都在教學中應用了信息化技術(如電教片、iPad等),但這種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停留在展示教學內容和檢驗學習成果的淺層次階段,缺乏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對基礎教育改革、師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明顯。有的學校甚至在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方面流于形式或只做些表面功夫,更不用說從信息化建設層面對課程教學的理論和課堂教學應用實效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因此,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不足,其在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2.教育信息化規劃與實際應用脫節,綜合課程改革滯后
區域教育信息化的重點是面向未來的教育信息化實踐與應用,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設要具有前瞻性,要進行科學規劃。然而,我國目前的教育信息化規劃還未能從學校應用的實際需求出發,在軟硬件支持方面還不足以為學校的課堂教學提供個性化服務,更談不上從跨學科課程(如STEM)建設的高度上進行設計,導致上層規劃與實際應用需求脫節。另外,教育信息化的規劃也未能充分體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推動學生內在發展的目標,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育信息化對教學的應有作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人們越來越重視新課程的綜合化應用。未來,基礎教育領域可能會出現綜合多門學科知識、以創新教育為目標的綜合教育課程,而STEM教育則是教育信息化在課程改革進程中結出的碩果。但目前國內從事STEM教育的教師在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中多以自我興趣為主,缺乏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跨學科課程、師資及其培養機制建設的研究。單一學科學習多、跨學科學習少,信息技術教師主導多、技術驅動的創造性內容少,這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STEM教育的本質。而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區域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和科學規劃的途徑,教師從教育理念的轉變到對實踐的指導,跨學科教學內容的整合,以及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環境創設等方面。
3.教育信息化未能充分體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價值
為適應社會發展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基礎教育系統要對教育結構、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進行不斷優化。而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區域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目標的重新界定。
教育部2012年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要“推動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建設信息化公共支撐環境,為青少年學生提供健康的信息化學習環境,支撐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模式,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提供高性能信息化教學科研環境,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奠定重要基礎”。然而,目前的教育信息化還未能充分體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價值。
4.教育信息化與陳舊的教與學的方式不兼容
當前,應借助信息化手段解決教育發展和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具體到基礎教育領域,這些難題主要集中在如何促進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進而推進區域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因為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已經遠不能適應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從學知識到用知識解決問題以及從接受知識到培訓思維的教學理念的轉變,都需要重新思考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方式,主動進行變革與轉型。
在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長期存在著應用瓶頸和數字使用鴻溝的問題。在信息技術的應用從起步到其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并革新發展的整個過程中,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都在不斷發生變化,正在逐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
今天的社會更加需要的是具備高階思維能力的人,具有21世紀技能的人。那么,中小學生不僅要學習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學習溝通與合作的技能,學會深度思考、理性判斷,懂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與創新實踐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和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培養核心素養,特別是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和合作創新能力,掌握21世紀技能。
二、區域教育信息化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
實踐模式
1.構建區域教育信息化學習共同體及平臺
區域教育信息化學習共同體是指在基礎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全面深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滿足信息社會需求的人才,推動基礎教育變革與發展的實踐模式。構建區域教育信息化學習共同體,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共建和共享,提升信息化應用的效益和效能,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
首先,區域教育信息化學習共同體產生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在他人的幫助下,自我建構意義的過程。所以,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而打造的區域教育信息化共同體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區域教育信息化共同體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強調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活動探究、融合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等。這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圖譜,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等核心素養。
最后,區域教育信息化學習共同體以驅動性問題的解決為核心,強調打造融合國內外優秀教學資源的信息化平臺,構建區域內中小學之間以及學校與高校、專業研究機構、社區等之間合作的橫向共同體,以實現跨部門協同解決社會問題,促進多主體協同發展。而學生則可以通過信息化平臺隨時隨地獲取學習資源,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至于區域教育信息化學習平臺,則是促進教育信息化從空間建設到創新應用的新型學習共同體平臺。構建區域教育信息化學習平臺,有助于解決區域學習資源開發、資源共享、自適應學習和學習測評等問題,并且通過教學資源開發、數據挖掘、智能推送和學習評價反饋,可以為教師“教”和學生“學”的全過程提供智能化技術支持,推動實現互動式、個性化、適應性學習。
2.用項目式學習推動以培養核心素養為核心的泛在課堂
21世紀,社會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發生了重大變化,要求學生能夠整合知識并且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及終身學習能力,強調新舊知識的聯系、“做中學”的意義學習以及創新性學習、探究性學習[3],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21世紀需要的是具備“4C”能力的人才,即具備批判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創造與創新能力(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和團隊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的人。為此,要求學生學會溝通、深度思考和理性判斷,運用知識遷移和知識整合解決復雜問題。而通過問題驅動,項目式學習引路,建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泛在課堂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問題驅動式教學強調把學習置于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習者通過協作互助和探究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探索和獲取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和技能[4],并且通過知識的遷移和綜合運用,發展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而項目式學習是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是對復雜、真實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精心設計項目作品、規劃和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5]。項目式學習聚焦真實問題的解決能力,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思考、分析和創造,注重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在項目式教學中,學生需要仔細分析新情境或新任務,整合原有信息,形成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或進行推理預測。
總之,項目式學習引領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問題驅動”“持續探究”。采用問題驅動式教學和項目式學習,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地對知識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和批判性反思,推動學生的深度學習。
3.用基于真實問題的跨學科學習推動信息化教學常態化應用
隨著“智慧教育”“未來教育”等教育模式的出現,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均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教育信息化為教育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全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習者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方式。利用信息化平臺和數字化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知識和信息,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對同一個知識點和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和判斷,綜合形成自己的觀點,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只要網絡延伸到哪里,信息化學習方式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無論是在偏遠的山區,還是在旅途中,亦或遠在國外。
同時,教育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引發師生之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但這也會促進師生建立平等合作關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由此,學生的學習會更加積極主動。而教師則逐漸由講授者轉變為指導者,可以通過微課、慕課等方式指導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及課后自學,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今國際形勢變幻莫測,各國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但各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科技的競爭。為此,要通過轉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獨特個性的高素質人才。要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打造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智慧課堂,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我國著名教育技術學專家何克抗認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核心是教育系統的結構性變革,而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主體是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6]。學校教育系統結構性變革的主要內涵是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性變革,突出表現在打破時空界限,轉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基于真實情境中的問題開展跨學科課程研究,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多學科知識進行遷移和應用,組建STEM跨學科學習團隊,形成教育信息化教學常態化應用的服務支持體系。在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合的過程中,學校管理者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化領導力得到不斷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也得到不斷提高,校長、教師信息化領導力的內涵、構成、模型構建、提升路徑、評價體系等都得到深入研究。由于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直接影響信息化教學的效果[7],因此,應通過需求導向、應用驅動、跨學科學習、團隊合作以及教學評價等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提升其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效果和頻度,從而推動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常態應用及其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