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平
摘要:合作學習作為新的教育形式已經滲透在各個學科教學中,將這種教學方式應用在復雜而抽象的學科中,無疑是很好的教學方式。高中數學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在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有效利用合作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高效課堂的形成。
關鍵詞:高中數學;合作學習;教學探索
就數學學科而言,合作學習法是指在具體的數學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學習共同體或者小組的形式,就某一特定的數學知識內容進行研究、分析和討論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或者說教學模式,高中數學教師可以結合高中數學的抽象性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中掌握數學的規律,提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低耗高效”中學習數學。為了順利實施小組合作法,數學教師可以為學生精確劃分小組、合理設置問題和鼓勵有效合作。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采用的基本教學形式:
一、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中應用的意義
中國傳統的教育模式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單向過程,體現為教師為學生灌輸大量的理論知識,在課堂中不與學生進行互動,導致學生在課堂的氣氛死氣沉沉,不利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而經過課堂的“冷對”狀態之后,學生在課下遇到學習問題,也不會主動詢問教師;對于同學,他們又礙于面子問題,不愿意“屈尊”去問其他同學。如果長期不讓學生進行互動的學習,既不利于學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也不利于課堂效果的形成。為此,將合作學習應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是一個迫切的教學問題。實施合作學習,需要數學教師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的觀念,然后讓學生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具有諸多意義,首先,合作學習改變了過去的課堂結構,可以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是踐行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理念的重要方式。其次,合作學習可以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群體的帶動,學生的性格得以改善,學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學習見解,從而有效提升數學學習效率。最后,合作學習是探究的一種重要模式,可以發揮小組內成員的特長,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還能夠在此過程中啟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獲取數學知識。
二、精準劃分小組是基礎
開展合作學習是以一個個合理化與科學化的小組為依托的,為此,在數學合作學習中,數學教師首先要為學生提供合作的基礎,即為學生進行合理的小組劃分。在劃分小組中,教師切不可采用強制性的手段,而是要對學生的總體水平進行“摸底”,然后采用民主和人性化的方式展開分組。教師在分組中要遵循以下基本規則:其一,自愿性。學生只有在自愿的狀況下才能愉快地學習,而如果教師采用強制性的方式將學生融合在一個小組,勢必會引發學生的反感。試想如果一個小組內矛盾重重,那么學生將無法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因此,教師要在小組的劃分過程中盡可能的體現學生的自愿性,讓學生自己來選擇小組,從而為后續的合作學習打好基礎。其二,均衡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不同,他們自身的基礎也不同,并且一個班級的男生和女生的數量也不均衡。為此,數學教師在進行小組劃分時應確保每個小組之間的人數和實力是均衡的。比如,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中既有男生,也有女生,既有學習優秀的學生,也有學習能力不突出的學生,確保每個小組中的成員經過合作而完成任務。其三,動態性。小組的劃分并不是固定和一成不變的,有的學生在合作中可能會出現意見不同、性格不和諧的現象,數學教師可以隨時為學生做好的調整小組的準備,要讓學生在規范化的狀態下、心情愉悅的形勢下產生積極的學習心理,促進合作的正常運轉。
三、合理設計問題是依托
問題是學生在課堂開展合作學習的基本指引,也是學生合作學習中的基本工作任務,高中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基本情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合理的設計合作學習問題,進一步的提升合作學習的基本開展效能。而在問題的設計中需要教師遵循以下幾點原則。其一,概括性。需要數學教師設計契合數學教學主題、涵蓋具體教學知識點、滿足課堂教學需要的探究問題,以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研究和探索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例如,例如,在《集合》教學中,筆者為學生提出了合作的問題,如(1)集合的概念是什么?(2)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必然的關系?(3)集合中的元素是否可以重復?在提出這些問題之后,讓每個小組在規定的幾分鐘內說出問題的答案。如此,學生們的合作熱情高漲,不僅提升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也提升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其二,指引性。所設計的合作學習問題要能夠指引學生在數學課堂合作學習的基本方向,逐漸的將學生的合作學習思維引向縱深。其三,開放性。所設計的問題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能力,而應將層次設置在學生的動腦能解決的實際層次,如此方能提升學生的動腦積極性。
四、有效開展合作是關鍵
課堂的討論研究環節是合作學習的中心環節和關鍵環節,高中數學教師要理解該環節對于學生各項能力和素養提升的價值,進一步探索提升合作學習的效能策略,助力課堂的高效施教。而提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一方面,需要教師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如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讓小組長積極的發揮自己的作用,引導本組組員進行有效的討論研究學習,并維持好本組的討論學習秩序,激發每個組員的參與活力。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合作學習提供一定的評價,讓學生懂得合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合作自信心。例如,在學習《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中,筆者讓學生以合作的形式研究、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但在合作中筆者發現有的小組只有學習優秀的學生在查找資料和進行互動,而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則采取被動和消極的態度。于是,筆者指導小組優秀的學生負責帶動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如此才能體現小組合作的意義。而對于配合默契且完成任務較好的小組,筆者給予小組贊賞,讓他們獲得合作的自信,成為下一次合作的基本動力。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教師要在具體的教學實踐和應用過程中以精準劃分小組為基礎、以合理設計問題為依托、以有效開展合作為關鍵,進一步發揮該教學模式的優勢,全面的助力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為學生數學學科素養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