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中職學校部分學生對口升學前缺乏動力、升學后缺乏后勁、中高職課程銜接脫節等問題,提出構建專業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文化課分層分類模塊化教學模式、考前心理調節教學模式以及實施動態優化課程等對策。
【關鍵詞】中職學校 對口升學 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011-02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強調:要系統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緊密銜接,發揮中等職業教育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中職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溝通連接,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2013年,廣西開啟中職高考試點和探索,發布《關于做好我區2013年普通本科院校對口自主招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試點工作的通知》(桂考院〔2013〕19號),提出“實行32所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立項建設學校校長推薦、高等學校測試并擇優錄取的升學模式”;2014年,面向全區所有中等職業學校繼續試點,并形成了以“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綜合測試排名為依據的招錄機制,其中,文化素質以筆試的形式考測語文、數學、英語三個科目,每科100分,并劃定文化素質分數線。這是廣西打通中職學生升本科的通道、搭建職業教育立交橋、完善職業技能人才培養鏈的重大突破和創新舉措。
一、中職學校對口升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廣西不斷加大職業教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力度,實施“2+3”“專升本”“對口升學”等多項制度,在取得積極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中職學生升學前缺乏動力。經問卷調查,70%的初中畢業生就讀中職學校的目的是“找工作”,升學意愿不強,因此盡管近年高職院校不斷擴大中職招生規模,但是中職學校開展升學動員工作依然困難,往往經過學校、教師、家長三番五次的動員,學生才報名參加對口升學考試。目前,廣西中職學校升學人數往往只占50%左右,升學率有待提高。
第二,中職學生升學后缺乏后勁。中職生進入高職院校學習后,出現學業跟不上、學習感到特別困難的情況,這也是高職院校與中職學校溝通交流時反饋最多的問題。
第三,中高職課程銜接脫節。中高職教育專業目錄設置的時間、名稱各不相同,且專業設置的口徑寬窄不一,專業名稱、分類、要求也不規范,中高職課程結構錯位嚴重,導致專業課內容重復、文化基礎課脫節、教育資源浪費。
二、中職學校對口升學的對策
著眼于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緊密銜接,緊扣中職對口升學“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升學考試選拔方式,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圍繞“強技能、重文化、促升學”的思路,筆者所在的學校進行了“寬進嚴出,強基培優”的實踐,在中職一年級和二年級階段以“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為原則,重視專業技能和文化基礎的培養,為銜接對口升學,設置“基礎”和“提升”兩個層級,其中基礎層級是面向所有學生“強基”,有效夯實中職學生的技能和文化基礎;提升層級則“培優”,使學生在對口升學考試中取得優良成績,提高升學率。具體做法如下:
(一)構建各具專業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的核心能力
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及職業崗位不同,在“產教結合,工學一體”的人才培養總框架下,分別構建各具專業特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配備優質的實訓基地,提高學生實操技能水平,打造優質特色課程,全力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不僅為學生參加對口升學職業技能測試打下堅實的基礎,還為學生在高職院校乃至本科院校的專業學習做好鋪墊。
如我校商貿類專業構建了“商學結合,三階遞進”模式,將商務活動融入教學、實訓、實習的三個階段,使學生的基礎能力、專業能力、綜合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企業師傅與專業教師的悉心指導下,學生養成了對每一件產品精雕細琢、專注用心的良好品質。通過夯實專業技能,提升職業素養,培養對接高校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從2018年起,我校電商專業開設創業班。創業班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以“校園電子商務創業平臺”為依托,師生共同組建項目運營團隊,明確分工、清晰責權,通過具體工作任務完成職業技能的訓練。學生既可以作為賣家在平臺上開設店鋪、發布商品信息、銷售商品,也可以作為買家在平臺上搜索商品、購買商品、進行網上交易,企業導師全程參與,手把手言傳身教,傳承工匠精神。項目運營過程中,實施企業制度化管理,借助“創業項目運營管理平臺”,對學生真實運營項目的財務數據、總體運營指標、配送數據、銷售數據、客服數據等信息和實踐經歷相關數據進行“伴隨式”采集分析,實現計劃執行情況可視化管理,讓項目運營管理更加清晰。同時,學校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獎懲制度,多層次、多模式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三年來,創業班的學生得到了實戰鍛煉,其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提高。
(二)構建文化課(語文、數學、英語)分層分類模塊化教學模式及升學考前心理調節的教學模式
一是針對課時少、內容多、專業不對口的問題,在文化課教學中面向不同學科采取“模塊化”教學,面向不同學生采取“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方法,文化課采用“基礎模塊+拓展模塊+升學模塊”的分層分類模式,在一年級進行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基本科學文化素養;在二年級根據不同專業開設拓展類模塊的學習,側重于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在三年級進行升學模塊的備考復習訓練,提高學生文化課對口升本科考試的競爭力。
二是組織語文、數學、英語教研組重新修訂“2+1”教學計劃。以《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標準》為指導,遵循“全程規劃復習檢測,重視雙基,對接對口”的理念,結合職業學校教學實際,注重學生的知識獲取與能力提升,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提高基本技能,又能滿足參加對口升學考試學生的復習需要。
三是針對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基礎差、偏科、學習積極性低、自信心不足等問題,學校制訂了一系列“療法”。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采取先“小步慢走”,再“小步快走”,最后“大步快走”的策略,按照合理學習的進度和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自信心。對班上學生集中反映的薄弱科目和薄弱知識點,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對嚴重偏科的學生,學校還會安排科任教師開展“一對一”輔導。通過模塊化分層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使學生能夠可持續發展。
四是針對學生考前心理緊張問題,以“課程+團輔+個輔”的方式進行疏導。首先,以常規心理課程為基礎,中職對口升學班級正常開設常規心理課程,按每周一節開課,課程內容以學習方法和學習心理調節為主,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意識發現問題并且及時調整和調節。主要課程包括:《與學習為友——調整學習狀態》《科學學習方法——思維導圖的運用》《穿越迷霧——調整心態,度過瓶頸期》《壓力大放松》《鼓勵與祝福》等。其次,以穿插性的團體心理輔導形式開展考前輔導,通過團體輔導活動幫助學生在緊張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放松,并且幫助學生學會調整心態。最后,學校采用定時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健康中心聯系方式公布、每月心語報的宣傳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學會求助,心理健康中心接到求助信息后及時介入處理心理問題并且有效預防心理危機的發生。
(三)動態優化課程,促進中高職課程銜接與貫通
以專業對口或專業相近為前提,院校企聯動,由行業協會、企業、中職學校、高等院校以及課程專家共同商定,根據職業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的要求,以及結合中職學校、高職院校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不同要求,相應調整中高職不同層次的課程內容,動態優化課程設置,使專業有所對口、課程有所對應、內容有所區分、知識與技能由淺入深,做實課程銜接,從而推進中職升學的有效銜接。
如我校人文旅游部與康輝旅行社合作,以學校東盟風情園以及模擬旅行社為平臺,完成學校所學知識與企業實習內容的對接,從而促進學生從學生角色向企業員工角色的過渡轉換。模擬旅行社設置了外聯、導游、票務、計調等旅游服務相關工作崗位,教師輪崗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學生在仿真旅游企業環境中獲得實踐機會;企業定期安排人員擔任“企業部門負責人”開展實境教學。學生上課期間在實訓基地接受學校與旅行社聯合組織的“崗前培訓”,在這個過程中,企業了解學生的情況,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崗位知識和技能。同時,設置基于崗位需求的教學內容,推進校企的合作育人機制,實現動態的、立體的校企雙方的互動教學。我校在康輝旅行社的牽頭下與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聯辦“2+3”高職班,企業在人才培養模式、實訓基地建設、兼職教師等方面全程參與專業建設,院校企三方共同制訂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促進中高職在人才培養目標、教學體系等方面的銜接。通過搭建“企業—中職—高職”三方互動機制,將行業標準和不同階段的教學標準對接在一起,使教師的專業實踐與行業實踐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如我校聯合華為公司、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聯合舉辦“2+3”高職班,由華為公司制訂工作崗位標準,我校與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依據標準共同制訂5年制人才培養方案,分清學生在中高職階段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技能,前兩年主要培養初級技術工,后三年主要培養中高級技術工,雙方做好課程銜接,華為公司作為企業代表負責全程教學內容的監控,負責考核技術等級證,避免了學生重復學習。
總之,隨著企業對用工需求的增加,中職畢業生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需求,高職院校近幾年擴大招生規模,未來中職學生就讀高一級職業院校必將成為一種趨勢,中職學校一定要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原因、形成對策,為中職學生對口升學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徐紅麗,張宇,金衛東.“中職+本科”培養模式下課程銜接的探索與實踐[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5(Z1).
[2]樊麗萍.打通路徑讓職業教育“上下對接”[N].文匯報,2016-01-15(1).
[3]徐國慶.中本貫通的合理性[J].職教論壇,2015(9).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中職對口升本科院校‘2+1’模式實踐與研究——以南寧市六職校為例”(編號:GXZZJG2019B198)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羅集學(1965— ),男,廣東普寧人,高級講師,現就職于南寧市第六職業技術學校,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教育管理。
(責編 田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