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視。尤其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倡行,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石。“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養更高的站位和格局,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但心理育人工作又受到了諸多客觀因素的影響,心理健康問題更為突出。基于高職院校實際辦學情況的基礎上,以“三全育人”理念為出發點和契機,提出更具凝聚力的對策方針,從全方位、多維度構建高校心理育人教育體系。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職院校;心理育人
引言:現如今,高職院校的受眾群體大多以95后和00后為核心,他們典型的特點是具有活躍的思維和個性。但同時價值觀的發展還尚未穩固,情緒控制力較差,抗壓能力相對較弱,心理健康問題比較多發,與本科院校相比,心理健康問題的概率更大。而目前高校的教育模式并不足以游刃有余地解決所有問題,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國家已經明確了“三全育人”的主體方向,突破傳統束縛,結合學生成長的規律,不斷探索新時代高職院校的育人新模式,更好地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健康積極地成長。
一、“三全育人”視角下高職院校心理育人重要性探析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了要緊密落實“立德樹人”的主要任務目標,并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機制。深入貫徹到教育教學、實踐活動、服務咨詢等多維一體的教育工作觀,具有關鍵性意義和價值。
(一)有助于德育教育工作開展
在“立德樹人”的標準中,要求心理教育發揮德育價值,關注人文關懷以及心理的疏導。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充分體現立德樹人效果。創新育人方法和路徑,為社會培養可適用的人才。德育教育不光關乎學校的發展,更彰顯著社會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
(二)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轉換
“三全育人”的大環境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推行更能滿足高職院校學生的基本需求。目前還存在著主體單一、環境氛圍不濃厚、與實際脫節等情況,需要進一步改進。與此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育人工作的重要落腳點,涉及到教學理念、資源整合以及管理服務等多個環節。構建新型的育人模式,發揮協同效應,既能夠解決當前高職院校心理教育育人問題,也在某種程度上作出了創新嘗試。
(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全育人”的理念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培養三觀,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實際工作開展中,也會出現很多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比如就業困難與多途徑就業、學生成績差異化較大、網絡的影響與沖擊等等。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既帶來了挑戰,又帶來了突破的機會。“三全育人”作為教育方針政策之一,體現出以人為本、契合時代內涵的發展規律。有了餐卡指標,更能營造出積極的育人氛圍,創造百花齊放的大環境。
二、高職院校心理育人現狀探討
高職院校心理教育工作有個大前提,尊重學生的心理成長,透過課堂教育、文化活動組織、活動管理等多途徑,多點開花地開展心理育人相關工作,激發學生潛能,解決現階段的問題和困惑,但目前也存在著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
(一)心理育人師資力量薄弱,質量亟待提高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氛圍是十分有必要的,與成效密切相關。而大部分高校都沒有形成完善的育人素質隊伍,未形成一個領導力強的核心后盾,而是由班主任和科任老師隨機組成,工作內容并沒有做到相對專業,也會出現責任分散等狀況。另外,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問題在近幾年也在逐漸攀升,這也為學校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教師隊伍又未經過專業化的培訓,對待一些問題心有余力不足,可執行策略無從談起。
(二)心理育人的把握程度不夠
大多數的高職院校抖采取了三年制,專業技能課程安排的比較緊張,在這樣的前提下,理論課程占據大量的比重,心理健康課程自然而然被忽略。心理育人貫穿于高職院校教育的始終,需要給予針對性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多數是以選修課的身份出現,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并沒有進一步深入挖掘。現實生活中,對待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學生,需要給予持續性地重點關注,對待心理有偏差的學生,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三)心理育人方法缺乏創新性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手段是心理普測以及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動,但隨著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嚴重,情況多樣,導致傳統的方式并不能適用。心理健康問題的復雜性決定了依靠課堂有限的時間以及簡單的宣傳推廣是遠遠不夠的。全方位育人對高職院校的要求是在保障合理性的基礎上,利用平臺搭載和各類輔助資源,以新穎的形式和題材吸引更多學生的配合參與,解決實質性的問題。
三、“三全育人”視角下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對策
(一)凝心聚力,發揮協同育人作用
高職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憑借單方力量可以完成的。需要學生、家庭、學校三方合力的共同作用,攜手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于學校的教育層面來講,應建立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定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潛移默化地提高全體成員的思想認知,針對個別心理健康問題案例進行剖析,以此為警戒強化培訓,鼓勵學生共同參與,由全體成員共同營造出環境氛圍。在家庭層面,需要家長與學校的溝通聯系,加強合作,準確定位到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以便于對癥解決。在社會層面上,需要借助各類資源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必要時轉介到社會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
(二)凸出重點,避免“一刀切”
心理育人絕不是照本宣科,也不是千篇一律的統一模式。從學生入學到畢業,要結合各年齡段思想認知的差異進行劃分,然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生需要盡快地適應環境,處理好人際關系,這時候需要根據反饋異常的學生作咨詢訪談以及相應輔導。大二的學生考慮到的是升學,多會產生迷惘感,應該幫助學生們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找準自身的定位,避免心理壓力的累積。即將畢業的學生處于職業生涯的規劃期,在一腳踏在校園,另一只腳踏入社會的關鍵性時期,更加需要心理上的平衡。比較直接的方式是開展優秀校友的見面會、思想交流會、就業指導培訓會等等,來增加學生的信心,幫助學生們捋清心理問題的根源。
(三)挖掘新型的心理育人資源
心理育人教育體系的構建,需要做到線上線下的有機結合。不僅要有線上課堂的知識教育,也要挖掘到周邊的隱性資源,線上線下協同作用。同時,創新教學內容的方法,比如典型的新媒體資源,結合實時熱點和相關心理健康理論,增強內容的沉浸度以及學生的參與度。發揮到第二課堂的作用,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促進學生自我能力的提升,對于各類心理困擾進行針對性探討并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詢渠道,定期發布一些實用性強的小知識,制定心理調查問卷,展開線上互動討論,為學生提供可互動交流的平臺,比如校園展示欄、心理健康教育手冊、心理健康教育周刊等形成,全方位促進高校心理育人優秀環境的形成。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學生的一門重要功課,全體師生都責無旁貸。在“三全育人”思想的指導下,高校需要不斷探索新模式,結合學生具體心理健康情況,構建和諧健康的心理育人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付文靜,柳曉陽,汪曼秋.“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現代交際,2020(1):146-147.
[2]應金萍,徐競,莊朝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趨勢及對策[J].人民論壇.2010(15):67-73.
[3]馬燕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熱點探析[J].林區教學2,2016(2):97-98.
作者簡介:
李旸,(1982.9-)女,漢族,天津市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心理學、教育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