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這也對新時代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競爭力除了具備超強的專業技能以外,還要更全面性地適應大環境,以迅速匹配職場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素質,需要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因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需要制定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計劃,發揮其對學生社會適應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社會適應性;高職院校
引言:由于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與巨大的就業壓力呈現正相關。若想更好地保障高職院校學生對社會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就應該充分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通過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強化具體的授課內容,對于可能出現的各類心理健康問題作出剖析,制定高效的教育策略。
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不夠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高職教育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體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大大提升綜合素養。雖然大部分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但未真正實施落到實處。與此同時受到客觀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比如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不夠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需要時間的沉淀與積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特殊化定制的工作機制,主要包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輔助訓練治療機構,建立符合實際情況的健康教育措施;從根本上說,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是可以保證的。然而,現階段我國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在發展過程中沒有完善的工作體系,無法開展相應的工作。
(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現階段,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工作水平較低,教師缺乏專業的心理知識,無法與學生進行合理的溝通,這是影響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在教育工作的發展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相對簡單,教師不能主動進行創新,導致相關工作的發展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許多高職院校由于缺乏師資力量,長期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更新問題,教育內容的優化不能做到與時俱進,許多理論和觀點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規律,導致出現心理健康等一系列問題。此外,由于課堂內容沒有利用互聯網進行補充,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非常古老,與現代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影響了教育的效率。
(三)教學模式過于傳統僵化
一些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可不夠,導致心理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由于一些老師采用的是傳統背書式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很難理解復雜的知識點,使得壓力倍增。但由于實踐的落實程度不夠,導致理論與實踐相脫軌,高職院校的學生無法真正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受益,對社會適應性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相關工作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目前,一些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補充教育,相關課程沒有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開展教育活動的過程中,教材內容不規范,采用的教材版本多樣,內容和質量參差不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難以保證。
二、探究高職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對社會適應性的促進作用
(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高職學生身心健康以及性格人格正處于形成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極為迫切。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能夠在步入社會以后,快速實現身份轉換。于高職學生本身而言,為了能夠更順利畢業,格外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忽略的心理健康問題。這關乎著步入職場之后與同事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一些人際關系的處理。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更游刃有余地適應社會。
(二)有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
影響學生綜合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一項。尤其是對于各項基礎較差的學生而言,正確得當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有助于學生挖掘到自己的長處,獲得滿足感,能夠認知到自身優勢,彌補其它方面的不足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以提高適應社會的競爭實力。
(三)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十分有益的,可以讓學生站在唯物辯證主義的思想高度審視問題,適應社會,制定好職業規劃和目標。
(四)訓練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
高職院校的學生融入社會以后要有較強的心理抗壓能力,并且在高壓之下有清醒的頭腦和思維,能夠接受社會的多面性并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我調整心態,遇事不慌不亂,做好心理建設工作,需要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潛移默化的思維引導。
三、提升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前瞻性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培養過程中,教育內容產生直接性影響。一般來說,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分為心理咨詢、人際關系、性心理、情感管理、自我意識和生命教育等幾個模塊。但是大多數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從感性的角度認為只有心理有障礙才要去找心理醫生。其實不然,教師應該充當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上的問題,并加以引導度過難關,助力于學生各項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力度
在實際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需要積極推廣適當的心理教育方法,采取多樣化的心理教育方法,向學生解釋學生實際生活中出現的現象,并對其進行分析,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改變他們的立場,如果他們處在一個環境中,他們的心理接受是什么。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分析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讓他們了解學生的健康心態,拓展學生的領域,從網上尋找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識或視頻,拓寬學生視野,采取大多數學生廣泛接受的創新模式。
(三)注重高職院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職院校教育發展進程中,積極開展學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在實際拓展工作的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走訪學生,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一些特殊學生感興趣。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交流會,防止惡性事件的發生。關注特殊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對于一些特殊情況給予特殊關照,比如單親、離異、家庭困難、身體缺陷等問題的學生。指派班干部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引導,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四)做好相關視察工作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應該是貫穿教育工作的始終,教師也應該定期觀察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與學生交流,真正了解到學生的心聲,與學生近距離接觸。合理有效地糾正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助于確立學生良好心理發展的方向,也有助于密切師生關系。學生可以從思想上接受教師,自覺調整好心態。
總結
如上所述,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活動中,積極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當實際工作開展時,教師可以主動從實際出發,創新教學方法,改善教育機制,才有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采取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同時,切實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廣大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共同的艱巨任務。
參考文獻:
[1]潘石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4):236-237.
[2]趙娜.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對策探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154-156.
作者簡介:
杜晨,(1981.5-),男,漢族,天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閱讀與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