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法》一課為例,闡述乘法口算課的教學過程,設置引導自學、查明問題,以學定教、發現規律兩個環節,并對教學進行總結、思考,目的是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揣摩解題方法的多樣性,在應用中加大對算理算法的滲透力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 口算 算法 算理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1-0066-02
乘法口算不是憑經驗直接將答案脫口而出,也不是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它是對計算法則的熟練運用。但一些口算題的算法帶有機械性的操作痕跡,因此要想達到速算的目的,必須要對算理理解透徹,然后轉化成機械性操作流程才能奏效。本文教學內容為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第58頁例1以及配套“做一做”習題,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數的乘法算法,并能速算;教學重難點為整十、整百數乘法的巧算,以及理解和領悟其算理。在具體情境中,筆者揣摩解題方法的多樣性,在應用中加大對算理算法的滲透力度,積累活動經驗。
一、引導自學,查明問題
1.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整十、整百數的乘法速算。(板書課題)
2.揭示目標。
師:本節課大家務必學會口算整十、整百數系列乘法。
師:師傅領進門,學藝靠自身。如何自學呢?請看自學指導。
3.自學指導。
學生認真審讀例1,識讀題中信息,體會方法。思考下列問題:
(1)300×10=?先算( )×( )=( ),然后在乘積末尾添加( )個0。
(2)300×30=?先算( )×( )=( ),然后在乘積末尾添加( )個0。
(3)先列式運算。3分鐘后比較一下,看誰會做類似的題。
師:比賽現在開始,看誰最先學會。
教師督查,學生自學。
師:看懂了例題中的奧秘的同學請舉手。下面,就來牛刀小試。
做一做:
80×10 60×20 50×40 24×10
700×20 90×90 40×80 12×200
(1)抽點2名潛力生上臺演示,臺下學生在作業紙上演算。
(2)學生獨立作業,教師巡查收集錯例并查找問題,進行二次備課。
二、以學定教,發現規律
1.更正。做完的學生先進行自查,自查完后與黑板上的進行對照查驗,發現錯漏,上臺訂正。(用紅色粉筆劃掉錯誤之處,旁批修正,保留修改痕跡。)
師生一起評析黑板上的作業。
2.議一議。
師:究竟孰是孰非,我們現在就來驗明真偽。請看這道題:80×10=(800)。投贊成票的請舉手,并做出點評。
生1:先算非零數字乘法8×1=8,由于兩個因數末尾共有2個0,所以就在初次乘積末尾續接2個0。
師:可以起個響亮的名字嗎?
生1:續0法。
師板書“續0法”。
師:誰有異議嗎?
生2:為什么續接兩個0?為什么兩個因數末尾的0的個數可以合計算到積的末尾?
生1:80代表8個十,10代表1個十,8個十乘1個十,就是8個“十的平方”,10的平方就是1后面加2個零,所以8的后面續接2個0。
師:還有沒有更好的解釋?
生3:80×1=80,80×10=800。
師:這又是什么道理?
生3:將因數80固定不變,將另一個因數看作是將1擴大10倍即是10,根據積的變化規律,積也擴大10倍。(學生鼓掌)
生3:80×10表示10個80的和,10個80相加等于800。
師板書:80+80+…+80+80=800(10個80)
生3:80×9=720,720+80=800。可轉化為兩位數乘以一位數。
師:果然才思敏捷!一道簡單的口算題卻蘊含無窮奧妙。現在請大家仔細對比各種方法,甄選一個最優方案來。
學生在比較中優選方案。
生4:我比較喜歡第一種續0法。
生5:我也是,先念口訣計算8×1=8,然后直接數0就可以了,簡單易操作。
師:700×20=(14000)對嗎?說說你的評判依據。
生5:先利用乘法口訣算出7×2=14,再數出因數的末尾一共有3個0,于是在積的末尾續接3個0。(掌聲雷動)
師:50×40=(2000)對嗎?說說你的評判依據。
生5:先利用乘法口訣速算5×4=20,然后數出因數末尾的0一共有2個,就在積的末尾續接上2個0。
生6:那最終的結果為什么顯示末尾有3個0?
生5:先利用口訣算出5×4=20,這樣就憑空多出了一個0來,再添上因計算法則續接的2個0,所以共有3個0,天經地義。
師:掌聲響起來!
師:現在評講后面3道題,正確就一言不發,做錯請說明理由。
師:40×80=(3200)投贊成票的舉手。
師:60×20=(1200)投贊成票的舉手。
師:90×90=(8100)投贊成票的舉手。
師:24×10=(240)投贊成票的舉手。你是怎樣計算的?
生7:先口算24×1=24,因數末尾一共有一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一個0就可以了。
師:12×200=(2400)投贊成票的舉手。說說你的算法。
生8:先口算12×2=24,根據計算法則,因數末尾共有2個0,積的末尾就續接2個0。
師:仔細對比這8道題,后2道題有什么特別之處?
生9:前6道題的因數都是整十數、整百數,后2道題有一個因數為一般常數。
師:那你能統一概括一下嗎?
生9:先把各個因數去掉末尾的0,求出簡化積,然后再添0復位。
師:很好,這和老師的想法不謀而合,請大家齊讀。(生齊讀)
課件呈現口算要領:先去0后,求出最簡積,然后歸零復位。
師:濃縮成歌訣就是——一乘、二數、三添0。請大家齊讀一遍。(生齊讀)
師:誰來解釋一下“一乘、二數、三添0”的詳細操作細則。
生1:“一乘”是把各個因數去掉末尾的0,求出“過濾”后數字的積;“二數”是數清各個因數末尾共有幾個0;“三添0”就是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師:很好。現在大家請看屏幕。(課件動態演示口算過程:700×20=14000)
師:現在請同學們為黑板上的作業批閱打分。
師:請同學們互相評改,班長統計滿分名單,做錯的同學自糾自查。
3.課堂小結
師:同學們,你們真了不起。學完后,你有什么感悟?(生交流總結)
4.當堂訓練(略)
三、理解內涵,展現思維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筆者認為有幾處可圈可點。
1.靜待花開——交權給學生。“把舞臺留給學生,不包辦代替”。學習不是進行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為學生搭建平臺、制造機會、提供場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切實有效、科學合理的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活動來構建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如何自學,學生順著教師的意圖獨立作業、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然后學生間又進行了反饋交流和成果展示。而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及時點撥提醒學生,交給學生自主權的同時,又及時進行了監管、調控。學生經歷不同層次的實驗活動,逐步理解和掌握了整十、整百數乘法的算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自學能力、領悟能力都有了質的飛躍。
2.法理共生——讓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內涵。在探究新課環節,筆者有意讓學生在合作探究和交流評議中概括不同的口算方法,促使學生動腦思考、動嘴表達,調動他們多個感官參與學習,多渠道儲存接收到的知識信號,并相互印證。事實證明,學生雖未正式學過類似的口算技法,但個個身懷絕技,高招頻現。這種無師自通、急中生智的表現,說明學生思維靈巧、機智過人,這得益于教師所提供的寬松的探索環境,使學生的思維張力和思維銳度空前爆發。在學生明確算理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探討、總結方法,教學效果顯著。
3.刨根問底——讓學生展現思維過程。質疑、釋疑、自問自答,是對問題的深入剖析,發問的動力源源不絕,來自于對問題不斷產生新看法。連環套式的追問中,很好地推動了學習的進程,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本節課在評議環節,學生問題很多,而且含金量很高,每次都能引發全班大討論。每一次質疑、釋疑都恰到好處,有效拓寬了學生思路,并披露了思維過程。
4.錯誤誘導——讓學生熟練掌握口算方法。在學習中出現錯誤不可避免,糾錯的過程反而是學生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徑。學生在自學中暴露的錯誤,可以在后面的學習中得到糾正。如評議環節,筆者對每一個錯誤都有所深究,并注重查清犯錯的心理機制,然后找出正確的做法,讓學生在分析、比較和探究中逐步形成口算技能。
總之,本節課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坦誠交流,讓學生在接受思維洗禮后,抓實抓細知識與技能,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情感態度也得到了滋潤。
【作者簡介】楊 超(1979— ),男,漢族,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研究。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