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管理是清早期對江南地區統治的重要方式,在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而積極的作用。本文在綜合前人研究基礎上,立足清早期江南地區經濟社會背景,綜合運用文獻研究、社會史等理論方法,對清早期江南地區社會管理的主要類型、基本特征和歷史啟示等內容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為當前梳理化解社會矛盾、優化國家治理、加強道德建設等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清早期;江南地區;社會管理;啟示
1.研究背景
社會管理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思想文化教育。古代治國,不僅重視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和政治上的清明,還注重各族百姓品德言行的純良端正。因為世風淳樸、百姓良善,是社會穩定的良藥,比較有利于維護社會長治久安,也為我國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譽。[1]故而社會管理這一治理方式歷來為我國古代各朝執政者所重視,采取多種方式和手段,大力推行社會管理工作,宣揚和推廣官方社會倫理道德價值觀。
清朝入關以來,作為中華文化昌盛之地的江南地區,面對外族統治勢力的入侵,江南地區人民進行了長期而又頑強的抵抗,許多士紳大夫和文人參與其中,這也使得清朝十分重視江南地區的管理,迫切需要對當地的士大夫階層進行強有力的控制,進而影響和帶動普通百姓對其管理產生認同。為此,清朝政府費盡心思,在總結前朝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將儒、道、釋三家學說融合發展而成的理學作為清朝的統治思想和官方哲學,大力宣揚其道德價值觀,強化對百姓的思想熏陶。在經濟富庶地區的江南地區,則通過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整體統一等方式,從多個角度、采取多種方式推行社會管理工作,并積極動員民間力量參與,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傳播文化知識、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整頓社會風氣的作用,使清代的社會管理工作邁向了我國古代社會管理的頂峰。雖然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其推行的社會管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許多不足之處,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鞏固了清早期對江南地區的封建統治,進而有力促進了“康乾盛世”這個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后一個盛世的形成。[2]
2.文獻梳理
目前學術界關于社會管理活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廣義層面,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維度:
一是關于內涵維度的研究。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社會管理是一種管理權術。相比較西方普遍采用的單純法律控制,我國古代執政者多采用社會管理這樣一種相對柔和的統治方式,對百姓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控制,進而實現統治社會的目的。另一種認為社會管理的內涵是:人的個體內心在受到某種主流價值觀念影響后,實現了深刻的精神思想轉變。在我國,“管理”內容除了主要包括儒家思想文化以外,還包括其它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有道家、墨家、法家,還有一些民間宗教等非正統非官方思想傳統文化,這在一些官方文化影響相對薄弱的農村地區更加明顯。
二是關于實施維度的研究。一部分學者認為,我國古代的社會管理在推行過程中,采取從國家到個人多種形式分層級開展,形成了立體式、網格化的完善制度體系,主要可以細分為榜樣示范、正面灌輸和自我修養三個層次。
三是關于思想維度的研究。學界主流觀點認為,古代的社會管理思想主要反映官方和政府的意志,屬于管理階級的思想工具,人民群眾是被熏陶、教育的對象,管理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道德管理至上,教民與治民并重。[3]
3.清早期江南地區社會管理的特征分析和歷史啟示
3.1.主要類型
清朝初期,在江南地區推行的社會管理主要包括官方和民間兩種類型。官方的社會管理活動,主要是指來源于清朝政府并主要由官方意志主導開展,旨在將官方意圖貫徹到民間的社會管理活動,主要包括宣講鄉飲酒禮、廣發告諭等主要形式。此外,還包括通過動員各類學校和地方官員而開展的地方官學、蒙學等社會管理活動。民間的社會管理活動,則主要是指由各類民間力量主導開展的社會管理,主要包括宗族中的族學、族堂和家訓族規、善書善堂以及民間宗教、社會上的修橋筑路等各種慈善活動。[4]
3.2.特征分析
縱觀清早期江南地區社會管理推行情況,有三個比較明顯的特征。
一是對民眾進行思想關注的特征比較突出。在清朝早期,管理階級的集權制統治特征日益明顯,在經濟、政治、文化三大主要社會構成要素中,政治作為上層建筑,對經濟和文化起到絕對支配地位。經濟社會發展等各方面政策的制定也主要為政治集團而服務。隨著政治化趨勢日益明顯和集權制的空前加強,更需要采取社會管理等手段加強對普通百姓的管理。為維護社會安定,清朝政府對漢族精英人才集聚之地的江南地區加大管理力度,康熙中后期,轉變了管理策略,先后出臺多種社會管理政策,希望利用恩威并濟的和平方式維護其統治,這些方式雖然不以奪取人的生命為代價,但實質都是以管理民眾為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和造就一批服從執政者的歸順民眾。
二是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呈現出豐富化、多樣化特征。社會管理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轉變人的心理和行為,但其作用發揮的前提是江南地區的民眾普遍認同和理解這一政策,并愿意將之作為行為和生活準則。在管理推行過程中,單一方式難以產生顯著作用,于是清早期在江南地區采取了形式多樣的官方和民間社會管理活動,以便更容易讓社會接受。
三是充分發揮民間管理力量的作用。清政府在江南地區推行的社會管理多采用由上至下方式,動員多個社會主體參與到實施過程中,不僅包括政府的各級官員,還包括地方鄉紳、宗教家族等各個社會階層的代表,他們的行為往往受到普通百姓的羨慕和模仿,常常被標榜成身邊學習的榜樣。[5]
3.3.歷史啟示
清早期在江南地區推行的社會管理活動,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歷史局限性,其為了培養群眾早己被現代社會所拋棄,但也有一些值得借鑒之處,如清朝社會管理倡導繼承中華傳統文化,動員官方和民間力量參與到社會慈善事業中,管理活動采取實施主體多元化和實現途徑的多樣化等,這些都有效豐富了社會思想和服務形式。但與此同時,也引發了很多矛盾和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被社會管理武斷判定為侈靡風俗的部分地方傳統風俗習慣,往往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社會管理采取的禁令并不能完全割裂它們與群眾的聯系。也啟示我們推行社會管理工作,必須從社會現實環境出發,建立在百姓歡迎、認可和接納的基礎上,要以人民為中心,不可以不顧民情的為所欲為,潛移默化地徐徐推進,才可能達到預期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書才、杜景華《清代文字獄案》,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
[2]羅斯《變化中的中國人》,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年
[3]黃書光《中國社會教化的傳統與變革》,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
[4]梁景之《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5]杜家驥著《清朝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璟然(2001.8---)女,漢族,天津人,本科,學生,研究方向:國際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