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疫情時代下,由于涉韓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較疫情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對于人才的需求也隨之變化。因此高校韓語人才培養方案也應做相應改革。本文通過調研了解企業對于韓語人才的能力要求,進而從課程結構、教學方法、師資培養、素質提高等方面對韓語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優化、完善。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韓語人才;培養方案改革
自新冠疫情以來,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發生了巨大改變,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日趨好轉,企業全面復工復產,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為了解后疫情時代企業對韓語人才的需求狀況的變化,準確掌握韓語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準確地對接產業行業發展和崗位需求,采用深入企業訪談、座談,電話訪談,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對日照及周邊城市9家涉韓企業進行了調研。重點了解后疫情時代企業對韓語人才能力要求的變化,調整現有韓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以更好地培養能夠滿足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韓語人才的需求,推動和促進日照市及其周邊城市對外經濟貿易發展。
調研主要內容包括:后疫情時代企業對韓語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及崗位能力要求、韓語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的突出問題、企業對高校韓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議等。
一、后疫情時代企業對韓語專業人才需求的變化及崗位能力要求
后疫情時代,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影響下,外資企業用工需求大幅度縮減,靈活用工、復合型人才成為企業新形勢下的用人方針,而對韓語人才的需求不單停留在語言技能的層面,根據不同的崗位需求,韓語加崗位技能成為韓語專業人才的必備條件。調研企業各崗位對韓語人才的語言能力及崗位能力的要求如下表所示:
由表1不難看出用人單位不再需要單一的韓語人才,而是趨向多元化,在具備較高語言能力的同時,還需具備各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以更快的適應并促進企業的發展。
通過本次調研還發現,受疫情和自媒體、多媒體發展的影響,韓語專業在傳統就業崗位的基礎上,還增添了助理平面設計師、短視頻及微信平臺運營、跨境電商運營等新興崗位,這為高校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二、韓語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受調研單位表示韓語專業畢業生在實際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欠缺
韓語畢業生普遍閱讀能力較強,但口語表達、書寫能力,聽力等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較差,在口譯等工作中表現吃力。
2.崗位技能薄弱,適應崗位周期較長
學生在校所學知識各個崗位的技能需求,知識面相對較窄,需要企業系統地進行崗位培訓,而且對崗位適應能力較差,周期較長。
3.計算機操作及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較差
畢業生對于日常各類辦公軟件的操作使用不熟練,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數據分析的能力不足,工作效率低。
4.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待提高
畢業生在實際工作、和韓國人溝通交流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文化上的偏差,導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和人際關系的不融洽。
5.業務能力不足,抗壓能力不強
受以上問題的制約,韓語畢業生剛接收到工作任務時,往往表現出焦慮、精神緊張等情緒,導致工作上出現紕漏的情況常有發生,抗壓能力較差。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方案
(一)問題產生的原因
1.受學分的限制,語言學習課時數不多,語言運用能力差
普通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公共課程、專業課程、以及其他課程會有學分比例的限制,專業課程設置的課時數相對較少,學生沒有足夠的學時對語言進行充分掌握與運用。
2.人才培養方案特色不明顯,難以凸顯本校專業優勢
在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鮮有針對崗位要求進行課程設置,與職業相關的課程一般為商務韓語、旅游韓語、職場韓語等課程,不能滿足企業多崗位的技能要求,本校的專業優勢亦難以凸顯。
3.學生對非專業基礎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開設了國際貿易實務、商務文秘、導游實務、韓文輸入集訓、韓文辦公軟件實訓等與職業崗位相關的課程,但是學生對這類課程在思想上沒有足夠重視,認為不是專業課,作為副課、選修課來學習,學習效果不理想。
4.學生對自己職業規劃不清晰,目標不明確
大部分學生在校期間對于學業和就業沒有明確的目標及規劃,導致專業知識掌握不牢,職業技能沒有針對性地學習,入職企業后難以勝任崗位工作。
(二)解決措施
1.優化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
為適應后疫情時代社會經濟新形勢下對韓語人才的需求,需不斷完善專業課程設置及課程內容。根據社會需求,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以應用能力、職業能有培養為主線,使學生完成從學業到職業的順利過度,提高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2.充分利用學校專業資源,凸顯專業特色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應摒棄傳統模式,利用學校專業優勢,嘗試進行多學科交叉聯合培養模式,拓寬學生就業的廣度與寬度。以應用韓語專業為列,在后疫情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可與本校的信息工程、藝術設計、金融財會等專業進行聯合培養復合型人才,凸顯專業特色,服務區域經濟。
3.提高學生對實操類課程的重視程度,改革教學方法
國際貿易實務、商務文秘、韓文辦公實訓等職業類課程,對于對接企業崗位是十分有必要的,要從思想上改變學生對這類課程的認知,在教學方法上采取精講多練、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4、全科目、多角度融入跨文化交際元素
單一的知識傳授已不能滿足學生在職場生活中的需求,需提高學生對他國文化的理解能力、適應他國變化的創新能力以及堅定中國文化的自信心。不僅要開設文化課程,更需要在所授所有科目中多角度、全方位地有機融入跨文化交際元素,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5.完善教師知識體系,提高全方面育人能力
過去教師只講授語言的基本知識及技能,但在當今社會形勢下,已不能滿足復合型人才的育人要求,當代高校教師應充分利用進修、培訓、學歷提升、企業掛職鍛煉、網絡自主學習等多種方式,改變單一的知識結構,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以達到復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標。
6.加強對學生職業規劃的引導
學校應組織專業教師隊伍通過各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并且有必要根據各學院、各專業的實際情況開展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研究。
四、結語
后疫情時代,社會經濟形勢正發生巨大變革,企業及社會對人才需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要根據這種變化而進行不斷的完善優化,使人才培養真正發揮社會價值,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雪、張方明.韓語+商務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04)
[2]樸正實、連浩.朝鮮語專業人才培養機制的調研與改進[J].產業創新與研究,2020(19)
[3]池正錦.淺談高職韓語專業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20(26)
作者簡介:趙曉艷(1987-),女,山東高密人,韓國忠南大學對外韓國語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韓國語教育、韓國語漢字詞詞匯教學、韓漢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