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精神是人類理性的源泉,是科技文化精髓,人文精神是人類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二者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展現科學和人文活動內在意義的東西。從內涵與本質、相互關系以及歷史發展來看,二者具有融合發展的可能性。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已成為當代中國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融合發展
一、引言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內在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科學精神作為實踐領域中的共同價值導向,能夠推進社會行為方式的文明化;人文精神作為社會發展成熟的基本標志,是人類社會和諧與進步的基礎。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是相互關聯、密不可分的,只有二者同時具備,人類的實踐才更自覺。科技的飛速發展,造成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分離和對立,給人類文化發展帶來了危機和困境。近年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逐漸呈現融合之勢,做到二者的和諧融通,既是文化發展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發展的可能性
(一)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內涵和本質上具有一致性。科學精神是科學家群體在科學活動中形成的、以科學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本質、核心和靈魂,是激發科學活動的思想動力。科學精神作為一種科學人從業的內在精神要求,是價值取向、行為規范的總和。人文精神作為蘊含在人文科學中的一種精神,將人作為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體現的是對人的自由發展與完善、生存意義與價值理想的追求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種自由精神、主體精神,還是一種求善求美的精神。[2]因此,從內涵和本質上來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具有一致性,都是以人為指向和尺度,體現的是對人的價值和處境的無限關切。
(二)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相互關系上具有相容性。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精神,它展現的是科學精神的價值。將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融合,以人文精神指導人類實踐,不僅體現了客觀規律性與主觀目的性的統一,而且還使每一項科學活動打上了人性的烙印。科學精神蘊含著深刻的人文意義。許多優秀的研究人員將全部精力傾注在事業上,為真理、科學和人類進步而斗爭,他們在從事科學活動時不僅要遵循傳統的道德觀念,淡泊名利、不求聞達,還要顧及科學活動的人文社會后果,這都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相容的體現。
(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歷史發展上具有融合性。隨著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文化分工逐步深化,科學的地位和作用被無限夸大,人文文化被忽視、被冷落,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處于完全對立的狀態。科學主義的霸道是造成人文文化衰微的重要原因。
三、當代中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發展的路徑
當代科學技術已發展到高科技時代,實現高科技精神與社會主義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發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科學史家薩頓認為,科學是我們精神的中樞,我們必須在人性化的科學之上建立一種新人文主義文化,從而為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提供新的思路。[5]但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不僅應以人文眼光考察科學,還需要對科學技術進行人文思考,這樣才能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向著利于人類發展的方向前進。
(一)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科學技術作為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一旦滲透和作用于生產過程,就會成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促進勞動生產率的大幅提高,為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滲透,因而,現階段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就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二)充分發揮科技倫理的規范作用。科技倫理通過道德教育和輿論宣傳的手段,對他們的思想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覺悟,使他們自覺地遵守道德準則。因此,在當代中國,要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科技倫理的規范作用。科技倫理對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具有規范和調節作用。
(三)改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沒有合理的社會制度就沒有人和社會的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在合理和完善的社會制度的規范和指引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發展雖具有強制性意味,但卻是較為有效的手段。這就要求政府應將宏觀指導與微觀調控、經濟手段與行政手段相結合,在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的同時,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建立完善的監督機構,以嚴格的行政執法促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發展。
(四)從教育改革入手,培養綜合型人才。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全人類的解放,教育作為一項基本策略則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因此,應從教育改革入手,以人才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破除學科界限,培養綜合型人才:既要以人文關懷和生態關懷為指導,實現科學文化與人文因素、人文文化與科學精神的相互融合,又要對現代科學教育進行全面改革,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內在融合;在學校教學領域,既要樹立多樣化思維方式,打破過細的專業設置,使學生具備科學的內在氣質和廣闊的人文視野,又要超越學科界限和狹隘眼界,提倡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均衡培養,努力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自然的意識,使學生成為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時具備的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當代社會,要想使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保持必要的張力,實現二者的相互融合發展,不僅要高揚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將人文精神的思想灌入科學精神中,而且還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將科學精神求真務實的風范引入人文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促進社會的真正進步。
參考文獻:
[1]茹春亞.創新的基點和文化環境: 兼議創新、科學精神、人文精神三者關系[J].理論與改革,2003,(2).
[2]戴艷軍等.時代精神的濫觴: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交融[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1999,(3).
[3]韓文甫,趙紅光,成月季.現代化進程中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J].河南社會科學,2002,(2).
作者簡介:任小平(1970-),女,滿族,遼寧丹東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寫作、茶文化、美育教育研究。
本文系沈陽市哲學社會科學2021年度立項課題“關于沈陽培育壯大“新字號”的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編號:SYSK2021-0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