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丹
摘要: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在不同區域間呈現出不平衡的現象,導致很多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也就造成大量的農村留守兒童現象。這些兒童長期與父母兩地分居,缺乏父母的切身陪伴與照料,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這對于其今后的成長以及發展有著嚴重的影響。下面筆者就多年經驗對此談談自己的觀點,并對如何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議性改進策略,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策略
現如今,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導致很多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地區,但是其又不能將子女帶在自己的身邊,只能將其留在農村由他人照料,也就造成了現在較為普遍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1]。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切身陪伴,很多留守兒童會在心理上產生一些問題,不僅僅關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影響整個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關系著我國教育體系的平衡問題。因此,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對其開展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其獲得更多的溫暖以及關懷,促進其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長與發展,是當今農村小學教育工作者們應當思考的重點問題。
一、留守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性格較為孤僻
小學生年齡尚小,其內心最希望得到來自父母的關懷。但是,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孩子心中缺乏安全感,非常容易產生敏感心理,認為周圍同伴以有色眼鏡看待自己,久之也就不愿參與集體性活動,走向孤僻、自卑的心理狀態[2]。這對于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非常不利,亟待需要解決與改變。
(二)存在逆反心理
由于長時間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很多留守兒童在對人待物方面與同齡人有著不同的表現,其對于身邊的人缺乏必要的信任感,同時又想得到他人的認同,故常常為保持自身的存在感而故意不聽別人的勸說或者習慣性站在別人的對立面,久之也就形成了非常強烈的逆反心理。
(三)以自我為中心
對于絕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其日常生活都是由自己的祖輩進行照料。一方面,很多祖輩的文化水平有限,其對待孩子的態度以及觀念比較落后,容易忽略對其進行心理方面的輔導;另一方面,受到“隔輩親”思想的影響,很多祖輩對孩子過度寵愛,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委屈,對其進行過度的袒護,這在一定程度會導致孩子產生自私、虛榮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特征。
(四)容易沾染網癮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為人們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據相關調查研究證明,我國小學生每日上網以及游戲的時間不斷增長,很多孩子已經沾染上了網癮而不能自拔。特別是對于留守兒童而言,其長期缺乏父母的監護,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所在,非常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不僅浪費時間與精力,也會對自身的學習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二、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了解學生,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日記
身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了解自身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家庭環境狀況,能夠建立其科學的家訪機制,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家庭環境,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為其營造出一個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
教學工作者應當收集每一個學生的家長姓名、聯系電話、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的聯系方式,將留守兒童的資料挑選出來,對其設置專門的信息檔案,認真記錄其在學校的表現以及心理變化過程;其次,教師應當主動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能夠將學生近期的表現及時傳遞給學生家長,結合家庭的力量,相互之間交流、反饋學生的成長狀況;另外,教師應當主動與留守兒童進行談心,對于其近期遇到的問題進行耐心疏導,避免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為每一個留守兒童建立成長日記,為其今后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二)加強交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
由于自身父母不在身邊,很多留守兒童心中的快樂、委屈都無法及時分享,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其心中的孤獨感。身為教師應當及時轉變自身的身份,能夠既要做老師又要做家長,對學生的學習以及生活給予更多的關注、關懷以及關愛。
例如,當天氣變冷的時候,教師應當詢問留守兒童是否已增添衣物,教師在平時也可以站在“知心姐姐”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談,詢問其是否正常吃過早飯,當學生愿意敞開心扉與老師進行交流的時候,其內心已經將老師作為傾訴的對象,并且能夠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人,還有教師等其他人在對自己進行無微不至的關懷。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做好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橋梁,做一個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情感傳遞者,讓學生隨時都可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感,這對于打開學生的心結并促使學生以更加熱情飽滿的姿態來面對生活有著很好的幫助。
(三)開展活動,給予留守兒童更多表揚
積極開展集體性活動,鼓勵留守兒童參加活動,并對他們獲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和評價,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也是被關愛的對象,逐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3]。例如,按照“體驗教育”的理念,通過情景設計、角扮演、問題辨析、游戲輔導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在參與式、互動式活動中體驗做人做事的道理。通過專家心理知識講座、心理熱線輔導等方式幫助留守兒童他們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通過心理項目素質拓展訓練來提升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精神品質,這些對于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教育有著顯著的效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廣為關注的重點,身為小學教育工作者,應當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的思想理念,認真了解當前留守兒童容易產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了解學生,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日記;加強交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愛;開展活動,給予留守兒童更多表揚等有效策略,必定可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韋佳玘, 余欣欣, 姚瓔珊.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與對策[J]. 科教文匯, 2019, 456(04):159-160.
[2] 惠衛華.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及問題實證研究》[J]. 中國教育學刊, 2019(8):112.
[3] 李金鳳. 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 數碼設計(上), 2020, 009(002):234.